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学习任务。
一群傻瓜在菜地里
李汉荣
一
地瓜,黄瓜、丝瓜、葫芦、南瓜、金瓜、苦瓜、香瓜、冬瓜……
一群傻瓜全都在菜园里傻睡。
呼噜噜,呼噜噜,微风里还打着鼾。
路过的鸟儿还传播几句它们偷听到的梦话。
全是傻瓜们说的傻乎乎的傻话。
二
地瓜没进过城,没见过世面,没受过励志教育。
除了憨,它没别的见识和想法。
被我那也没见过世面的爹爹埋没在土里。
埋没了就埋没了。土里暖和,土里有营养。
果然,这没见过世面的傻子,却长成了敦实汉子,地道的瓜。
一排排黄瓜手扶着藤蔓做引体向上体操。
比赛的结果皆大欢喜:每一个黄瓜都获得绿色光荣称号。
丝瓜走哪儿都喜欢做卷螺丝的游戏。
恨不得在妹妹的窗口也卷几个螺丝,把春天固定在那儿。
也把自己固定在那儿。
亲眼看妹妹怎样一笔一画把自己写进一篇作文。
谁说葫芦喜欢收藏酒?没这回事。父亲说葫芦喜欢收藏露水。
葫芦对人很客气。
那天不小心碰了母亲的头。葫芦一个劲儿道歉,低下头对妈妈说对不起。
我妈摸了摸它害羞的头,说,傻孩子,没事的。
快静下来,可别把头摇晕了,把后面的节令摇乱了。
没人知道南瓜花耷拉在地上在想什么。但是爹知道它的心事。
爹把路边串门的南瓜蔓领回地里,就像老师修改了我作文的思路。
那花立即结出一个嫩瓜,为善解瓜意的爹爹点了一个大赞。
金瓜从不拜金,也不拜银。谁起了这俗气的名字?
不过,金瓜不管雅俗,不懂金银,即使你叫它俗瓜愣瓜闷瓜也行。
到时候它老老实实捧出来的总是纯正的金瓜。
苦瓜是土地的苦孩子,土地的艰辛和悲苦,它心知肚明。
它尽最大努力把土地之苦藏进自己心里。
能让土地老娘喘一口气,它情愿生生世世都做苦瓜。
苦瓜旁边的香瓜有点不好意思了。谢谢苦瓜大哥。
你把苦水喝了,甘露都留给我这做弟弟的。
土地老娘啊,我身上的香,心里的甜,都是你积的德。
都是苦瓜大哥咽着苦水成全了我。
冬瓜,大家都看到冬瓜了,顺着农历的线索摸索着走啊走。
不知听到土地一句什么悄悄话,扑通一下,就蹲在那儿不走了。
哪儿都不去了,天堂都不去了。
半夜里月亮走下来把它当枕头枕着睡了一觉。
醒来发现自己也长胖了一圈。嗬,这傻瓜有傻福。
什么福?无非是让自己天天变傻,越来越傻。
直到变得和土地一样傻,能傻在一起的,才是一家。
傻傻的土地养出一群傻傻的大傻瓜,满身满心都是傻傻的感情。
都是傻傻的思念,都是傻傻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淳朴营养和单纯想法。
三
傻土地什么都见过,见过尖锐的刀锋、厉害的轮子、伤心的毒药。
见过精明的算计、残酷的榨取、贪婪的脑瓜。
傻土地都快被贪婪的脑瓜榨干啦。
好在天上有傻太阳傻月亮傻星星傻银河。
照着傻傻的土地老妈,老妈怀里还抱着希望的种子。
抱着一群憨厚的孝子,一群憨厚的傻瓜。
要不是怀里还有这样的傻瓜,土地老妈真的受不了啦……
(选自《奇迹》,(散文)2021年第9期,略有删节)
(1) 校刊《文海拾贝》设“科普天地”“世间感动”“历史长廊”“热点透视”栏目。该校刊正在征集作品,你认为将上文推荐给哪个栏目最合适?为什么?
(2)某同学读了文章后,觉得写九种“瓜”套路雷同,选读两三种“瓜”后,其他可以跳过不读。你是否赞同?请结合全文,简述理由。
(3)老师组织开展“编单元•学写作”活动,她让同学们把上文编入下面单元。你认为可以编入哪个单元?请简要写出编入这个单元的目的。
A.第一单元:《皇帝的新装》《天上的街市》《女娲造人》
B.第二单元:《白杨礼赞》《我爱这土地》《海燕》
(4)结合全文,探究文中“希望的种子”的内涵。
阅读文章《最后一课》,回答问题。
接着,韩麦尔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
…………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12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钥匙”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全句的深刻含义是。
为什么听到终生、号声,韩麦尔先生会“脸色惨白?
“我”觉得他从没有这么高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1) 这段属于_______________描写;
(2)表现了韩麦尔先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神;韩麦尔先生的话和表现了他对母语怎样的感情?汉语言也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之一,作为一名中学生,你是怎样看待我们的母语的?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母亲和那口老掉的井
①入夏后,一个多月时间,持续艳阳,持续高温,滴雨未落。母亲从老家来信,说“天干得很”,包谷蔫了,树叶萎了,村前那条河,断流了,连屋后那口井,也快没水了。
②那井,就在我家屋后,这些年来,一直被我深情眷念着,清澈、甘洌、幽深,仿佛将永远长流。而现在,它居然就这样老了----我忽然想不起下面该有什么内容,我只是莫名地想到在乡下奔波操劳的母亲。然而,父亲上次来我这里时说过:“你母亲这两年,又老了一大截,头发也白了许多。”
③记忆中,母亲的长发乌黑,柔软,油亮,光洁。每次洗头,母亲都是蹲在井边,用一大盆水,将头发漂着,用皂角荚浸润。黑发披垂下来,就如同闪亮的黑色的瀑布一样,而当它们飘扬起来,就像是微风柔柔拂过湖面一样。
④然而,自几个妹妹依次出世后,母亲就不再蓄发了。她剪了便于梳洗的短发。早晨起来,只是用手蘸水,略微抿抿。贫困,劳累,鸡鸭猪狗的忙乱,养儿育女的烦杂,使她早早告别了年轻和爱美的心境。她终日只是默默的奔忙,像深井一样的沉默着,全然不去理会渐渐生出的白发。
⑤近年来,母亲常说,她眼涩了,手钝了,缝东西时,穿针都很困难了。而我记得,母亲的针线活,曾是全村最出色的。无论她缝制的衣服,还是衣服上打的补丁,都会惹得别人夸赞。可是现在,她却连穿针引线,都感到困难了。“本来想给孙娃做两双鞋的,眼睛看不清了。”母亲声音里,有些无奈。
⑥我听了,鼻子酸酸的,眼睛涩涩的,直想哭。为母亲的苍老,也为自己的粗心。数十年如一日,母亲一直辛苦奔波,忍耐,一直为我们提供着温暖和关爱。那样的自然而然,让我们一点儿也没觉察到,她会一年比一年老:她的皱纹,会一年比一年密;她的头发,会一年比一年白。就像那口沉默在屋后的井,那井水,一直那么清澈,纯净,一直那么源源不断,让我们从没想到,它也会有枯衰的一天,也会有再不能让我们汲饮的一天。
⑦或者,对我们而言,母亲就是那不停地供我们汲饮、滋润着我们心田的一眼井。文章第⑥段写“我听了,鼻子酸酸的,眼睛涩涩的,直想哭”。“我”为什么想?
文章在很多地方使用了对比的手法,试举一例并对其作用进行分析。
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文章第⑦段的理解。
仿照第⑥段中加横线的句子,再续写一个句子。
作者由一口古井想起了自己的母亲,相信在你的生活中也曾经有一些事物让你联想起自己的亲人,请简要加以表述。(30字左右)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人不炼,不成器
①人有优良的品质,又有许多劣根性杂糅在一起,好比一块顽铁得在火里烧、水里淬,一而再、再而三,又烧又淬,再加千锤百炼,才能把顽铁炼成可铸宝剑的钢材。我们从忧患中学得智慧,从苦痛中炼出美德。正如孟子所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
②《论语》里孔子的话,都因人而发,从来不用教条。但是其中最根本的一句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不就是锻炼自身吗?
③修身不是为了自己一身,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不是称王称霸,而是求全世界的和谐和平。要求世界和谐,首先得治理本国。要治国,先得齐家。要齐家,先得修身。要修身,先得正心。要摆正自己的心,先得有诚意,也就是对自己老老实实,勿自欺自骗。不自欺,就得切切实实了解自己。
④了解自己,不是容易的事。头脑里的智力是很狡猾的,会找出种种歪理来支持自身的私欲。得对自己毫无偏爱,像侦探调查嫌疑犯那样窥视自己,在自己毫无防备毫无遮掩的时候——例如在梦中、在醉中、在将睡未睡的胡思乱想中,或心满意足、得意忘形时,捉住自己平时不愿或不敢承认的私心杂念。一个人只有看明自己是自欺欺人,才会老实,才会认真修身。修身就是管制自己的情欲,超脱“小我”,从而顺从灵性良心的指导。能这样,一家子就可以很和洽。家和万事兴。家家和洽,又国泰民安,这就可以谋求国际的和谐共荣、双赢互利了。在这样和洽的境界里,人类就可以齐心追求“至善”。
⑤修身——锻炼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天生万物的目的,该是为了堪称万物之灵的人。但是天生的人,善恶杂糅,还需锻炼出纯正品色来,才有价值。这个苦恼的人世,恰好是锻炼人的处所,好比炼钢的工厂,或教练运动员的操场,或教育学生的教室。这也说明,人生实苦确是有缘故的。第④段划线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
第①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试加以分析。
试对第④段的论述过程进行分析。
在文中作者引用了很多名言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请你再为本文补充两条名言作为论据。
课外现代文阅读。
《微笑的可乐》
①我七岁那年,故乡的夏天炎热异常。没有一丝云朵,天空在灼热的阳光里呈现空洞的蓝色,空气中翻腾着热浪。几乎所有的生物都是蔫蔫的,失去了往常的活力,除了那些整日泡在海水里的孩子们。这一年的夏天,我再也没有走近大海,没有在沙滩上和小伙伴们追逐嬉闹,没有像一尾活泼的小鱼尽情遨游在无边的海水中。我知道,所有的欢乐都已随着春天的一场噩梦灰飞烟灭了。在那场车祸中,我永远地失去了右脚。尽管我还是个孩子,却已深知悲伤与羞耻,我甚至拒绝在夏天穿短裤,害怕我丑陋的脚踝在众人的视线里暴露无遗。
②那段热得让人窒息的日子里,我每天所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早早地拄着拐杖离开家,慢慢走到田地尽头的堤坝边。我的爷爷已经坐在那里抽烟,准备开始一天的辛劳。我艰难地坐下来,什么也不说,只是静静地坐着,眺望远方睡眼惺忪的大海。蔚蓝色的波浪缓缓起伏,在爷爷淡淡的烟草味里发出梦的呓语。也许,只有这一刻的单纯和宁静,才能让我暂时忘却心里的哀愁与无助。
③那天,我正望着蔚蓝的大海发呆,素来沉默寡言的爷爷突然在我背后问:“孩子,你口渴吗?”我漫不经心地“嗯”了一声。爷爷又接着说:“那么,我请你喝冰镇可乐吧。”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对于我贫困的家庭而言,可乐是只有圣诞节才会偶尔兑现的奢侈梦想,何况车祸后为了给我动手术,家中已是负债累累。我咽了咽唾沫,有些不相信地问:“您是认真的吗?”“当然,”爷爷微笑着说,“但是有一个条件,你必须自己穿过马路去对面的便利店买。”他见我沉默了,随后又补充道:“其实不用害怕的,我会站在路边提醒你来往的车辆。”冰镇可乐的诱惑实在太大了,我咬着牙点了点头。
④攥着爷爷给我的硬币,我拄着拐杖站到了路边。要知道,自车祸以后,我就再也没有走上马路,噩梦犹在。虽然天气炎热,但乡村公路上来往的车辆永远都不会停歇。汽车从我身边飞驰而过,卷起一股股闷热潮湿的气流,阴影又开始弥漫,我怎么也不敢迈出这第一步。这时,爷爷大声地吼起来:“嗨,孩子,难道你打算一辈子的路就只走到这里吗?勇敢些!”我心一横,屏住呼吸拄着拐杖走了过去,而当我踏上路另一边的沙地时,发现自己已是泪流满面了。那一瞬间,我忘却了身后就是曾夺走我右脚的马路,也感受不到那曾如梦魇般恐怖的车流,我只知道,我已经翻越了一座山,一座在我七岁那年突然横亘在我生命旅程中的大山。
⑤那天冰镇可乐的清凉,即便在35年后的现在也清晰如昨天,35年后的我早已装上了假肢,像正常人一样行动自如。我有相敬如宾的妻子,有活泼可爱的儿子。盛夏的假日里,我带上家人去童年时常去的海滨度假。而每一次把可乐递给儿子时,我总会指着瓶子上那个飞扬的缎带标志说:“你看,它在对你微笑呢。”一如爷爷当年对我说时的郑重。
⑥假如你对生活微笑,上帝便会把你所有的辛辣与苦楚酿成这世上最最甜美的可乐。题目“微笑的可乐”含义深刻,请写出你的理解。(2分)
第①段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起什么样的作用?
第①段中说“在那场车祸中,我永远地失去了右脚。”结合全文看,“我”在失去右脚的同时,也失去了什么?
请你运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技巧,分析第④段画波浪线句子,说说好在哪里?
“我心一横,屏住呼吸拄着拐杖走了过去,当我踏上路的另一边的沙地时,发现自己已是泪流满面了。”古语有云:“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请你结合现实生活的事例,谈谈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看法。
课内现代文阅读。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节选自鲁迅《藤野先生》)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选段的主要内容。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这儿的“确”和“但”在语气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实在标致极了。”“标致”你怎么理解?
你认为作者写这一部分内容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发表一下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