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是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
近年来,自热食品种类繁多。只需将撕去塑料膜的发热包放入凉水中,就能享用美食,很受年轻人的追捧。实验小组同学买来一份自热食品进行以下探究。
【资料】Ⅰ.发热包中物质的主要成分是生石灰、碳酸钠、铝粒。
Ⅱ.铝能和 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 )和氢气,偏铝酸钠溶于水。
探究一:发热包的发热原理。
(1)小组同学取出发热包,撕去塑料膜,放入适量凉水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固体迅速膨胀,同时还可观察到发热包内固体变硬结块,其可能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在使用发热包过程中,禁止明火的理由是 。
探究二:反应后混合物中部分成分的探究。

根据以上操作和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3)操作Ⅰ的名称是 。
(4)根据现象①得出:滤液A中一定不含的物质是 。根据现象②③分析得出:固体B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综合分析得出:现象③中产生的气体,其成分的组成可能为 。
(5)通过以上探究,同学们进行反思总结,你认为其中正确的是 。
| A. |
能与水混合放出热量的物质均可做发热包的发热材料 |
| B. |
发热包应密封防潮保存 |
| C. |
禁止用湿手接触发热包 |
| D. |
使用过程中应保持通风 |
请你铵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阜新"宝地斯帕温泉"远近闻名。若要检验温泉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可加入 检验。
(2)电解水的实验证明了水的组成。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在做"细铁丝在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的实验时,常常要在集气瓶里预先加少量的水,这样做的目的是 。
(4)为了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某同学做了如图所示实验,该实验的现象是 。
(5)某纯净物X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2O 2
CO 2+2H 2O,则X的化学式为 。
(6)氯化钠是食盐的主要成分,氯化钠的用途很多。例如,生活中的氯化钠是常用的调味品。此外,还可以利用氯化钠 等。

一班的同学在探究金属镁的化学性质时发现,将镁条放到盛有冷水的试管中,没有明显的现象,然后将试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发现试管中有气泡产生。
(1)小明认为,据此现象可断定加热时镁能和水反应,小强认为小明的结论不正确,理由是 。
(2)小明向加热的试管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显红色,证明镁在加热时 (填“能”或“不能”)与水发生反应
(3)小明将加热后的试管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同学们发现溶液中的红色消失了。
在确定酚酞溶液没有变质的情况下,请你根据初中所学化学知识,对溶液中红色消失的原因做出合理猜想。
猜想一:
猜想二:
请设计实验方案,对其中一种猜想进行验证 。(只需答出实验方案,不需要回答现象和结论)
海洋中有丰富的水生生物和化学资源。海水晒盐能得到粗盐和苦卤,粗盐中含有多种可溶性杂质(氯化镁、氯化钙等)和不溶性杂质(泥沙等)。请回答下列问题。

(1)蒸发过程中使用到玻璃棒,其作用是 。
(2)若要去除粗盐中可溶性的杂质氯化镁和氯化钙,可依次加入过量的X和碳酸钠两种溶液。下列物质中,可作为X的物质有 。
A、KOH
B、Ba(OH) 2
C、Ca(OH) 2
D、NaOH
(3)操作Ⅱ后向所得滤液中加入适量的盐酸,其目的是 ,最后通过蒸发结晶得到较为纯净的氯化钠。
根据如图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①从图中不能直接获取的信息是 。
A.硫属于非金属元素 B.硫的核外电子数为16
C.硫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06 D.硫元素形成的单质有还原性
②根据硫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推出硫元素的最低化合价为﹣2价,则硫元素的最高化合价为 价。
③元素周期表中同一主族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例如硒(Se)和S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则图中m= 。
初中阶段:物质得氧和失氧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高中阶段: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升高的为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元素化合价降低的为氧化剂,发生还原反应;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同时发生的,这样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化合价改变判断下列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选填序号)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2)下列化学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选填序号),该反应的还原剂是 (填化学式).
| A. |
Na 2CO 3+CaCl 2═CaCO 3↓+2NaCl |
B. |
Fe+CuSO 4═Cu+FeSO 4 |
| C. |
Ca(HCO 3) 2 |
D. |
CaO+H 2O═Ca(OH) 2 |
(3)下列反应中,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在同一元素中进行的是 .(多选,选填字母序号)
| A. |
Cl 2+2NaOH═NaCl+NaClO+H 2O |
B. |
4P+5O 2 |
| C. |
Zn+CuCl 2═Cu+ZnCl 2 |
D. |
3NO 2+H 2O═2HNO 3+N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