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反应,没有明显现象。同学们针对氢氧化钠与硫酸是否发生反应展开探究。【猜想与假设】甲同学:两种物质混合,有两种可能。
(1)不发生反应,仅仅是简单混合;
(2)发生反应,反应物减少或消失。
【设计与实验一】取少量稀硫酸于试管中,滴入2滴酚酞溶液,然后向试管中又滴加2滴氢氧化钠溶液。试管内无明显现象产生。
实验结论:氢氧化钠与硫酸发生反应。
【解释与结论一】如果氢氧化钠不与硫酸反应,一定是简单混合,那么溶液一定会呈现 ,但是这样的现象并未出现,说明试管内 ,即氢氧化钠与硫酸发生反应。
【设计与实验二】乙同学受到启发。取少量稀硫酸于试管中,用pH试纸测得试管内溶液的pH为a;然后向试管内滴加3滴氢氧化钠溶液(如图),振荡,又用pH试纸测得pH为b;继续向试管内滴加3滴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再用pH试纸测得pH为c。
【解释与结论二】三次测得的pH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随着氢氧化钠溶液的不断滴加,试管内溶液的 性在逐渐减弱。
【设计与实验三】继续向上述试管内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当pH大于7时,试管内 ,证明氢氧化钠与硫酸发生反应。
【表达与交流】甲、乙同学所做实验中涉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属于 。
某班学生分三组分别做了二氧化碳制取和性质验证实验,如图所示。实验结束后,老师取两份等质量的丙废液,分别与甲、乙废液混合,将甲废液与丙废液倒入烧杯A中,有白色沉淀生成;将乙废液与丙废液倒入烧杯B中,有气泡产生。请填空:
(1)甲废液与乙废液所含溶质的成分可能不同的是 (用化学式填空,下同)
(2)烧杯A中沉淀的成分一定有 。
(3)另取少量丙废液样品,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向滤液中滴加氯化铁溶液,观察到有红褐色沉淀生成,未发现其他明显现象。由此推测出,丙废液溶质的成分是 ,丙废液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烧杯A的上层清液中溶质的成分一定有 。
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某同学设计如图所示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请填空:
(1)实验1采用科学探究中的控制变量法,该实验控制的变量是 。
(2)实验1中干石蕊纸花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实验2是在实验1的基础上设计的创新改进实验,将二氧化碳缓慢通入竖直放置的玻璃管中,能观察到第 (填序号)号棉球先变色,通过此现象可获得关于二氧化碳的另外一条性质是 。
t 1℃时,将a、b两种固体各18g,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甲所示,升温到t 2℃时,现象如图乙所示,a、b两种固体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丙所示。
请填空:
(1)从t 1℃到t 2℃的变化过程中,一直处于饱和状态的是 (填"a"或"b")的溶液。
(2)图丙中曲线M表示的是 (填"a"或"b")的溶解度曲线。
(3)若a中混有少量的b,可采用 结晶的方法提纯a。
酸奶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食品,如表是某酸奶外包装上标识的营养成分表.
项目 |
能量 |
蛋白质 |
脂肪 |
糖类 |
钠 |
每100g |
329kJ |
2.6g |
3.1g |
10.0g |
60mg |
请填写下列空格:
(1)酸奶中的 在消化道内会逐渐被分解成可被人体吸收的多种氨基酸.
(2)脂肪在人体内分解、氧化释放出能量的过程,是将 能转化为热能.
(3)蔗糖(C 12H 22O 11)是酸奶中的一种糖类物质,蔗糖的组成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最简整数比) .
(4)在选择制作酸奶包装盒的材料时,从化学性质的角度分析该材料应具备 的特点(填写一条即可)
根据下列装置,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② .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从控制反应速率和节约药品的角度考虑,发生装置最好选用 (填装置序号).
(3)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所以可以利用装置 (填装置序号)收集,如果要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用这种装置收集氧气时应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