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学习完金属的化学性质,兴趣小组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查阅资料】硝酸铜溶液呈蓝色,硝酸亚铁溶液呈浅绿色,硝酸锌溶液呈无色。

【实验一】同学们进行如图一所示的实验,验证铁、锌、铜、银四种金属活动性强弱。

(1)试管①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试管③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你认为通过上述图一所示的三个实验能否验证铁、锌、铜、银四种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强弱    (填“能”或“不能”)。

【实验二】在完成实验一的过程中,同学们将试管①②③内反应后的物质都倒入废液缸中(如图二)。小组同学对废液缸中混合物的成分产生了探究兴趣。待混合物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浅绿色滤液。

(3)小明将铁丝放入浅绿色滤液中,一段时间后,铁丝表面没有发生变化。由此判断滤液中含有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

(4)探究滤渣的成分

【提出问题】滤渣的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小明的猜想:银、铜、铁、锌

你的猜想:猜想Ⅰ   

猜想Ⅱ:银、铜、铁

【分析思考】同学们认为小明的猜想不正确,结合上述的实验现象分析,小明的猜想不正确的原因是    

【进行实验】实验证明猜想Ⅱ正确,请你完成下列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取少量滤渣样品,   

   

猜想Ⅱ正确

【反思交流】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要考虑    

科目 化学   题型 探究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10成都18)木炭作为还原剂用于金属冶炼已有几千年历史。教材用如图I实验介绍这一知识。

(1)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木炭呈块状,实验时要先将木炭研细,再与CuO粉末混合均匀后使用。这样处理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酒精灯火焰处加有铁丝网罩,其作用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提高成功率,某研究小组设计如图Ⅱ方案进行实验。
【装置改进】
稳定的高温时本实验成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实验装置也会影响加热的效率。图Ⅱ装置将卧式装置改为直立式装置。实验时,将反应混合物夯实于试管底部,调节酒精灯是外焰完全包围试管的下部。你认为该设计是否更好?____________(填“是”或“否”);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研究】
分别称取2g木炭与CuO的混合物,按每种比例重复实验3次。实验记录如下表:
总质量相同(2g)但木炭与CuO比例不同的实验对比表

比例
1:6
1:7
1:8
1:9
1:10~1:11
1:12
1:13
加热时间
1′51″
1′43″
1′57″
1′51″
1′51″
1′53″
4′
实验现象
红热,产生大量气泡,石灰水变浑浊
偶尔红热,气泡较少
实验结果
表层铜珠较大,出现未完全反应的黑色木炭粉末,且木炭含量越高黑色粉末越多
反应较完全,生成亮红色网状铜块
部分生成Cu2O
主要产物是Cu2O


由实验数据分析,影响实验的另一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产物分析,该反应混合物的最佳比例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交流】
由于试管中有空气,实验时应注意:
混合物需进行预热,除了使试管受热均匀外,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能把石灰水浑浊作为木炭跟CuO反应的充分证据。因为试管中还可能发生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化学方程式)
【提出问题】关于影响该实验的因素,你认为还可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10成都某小组用右图装置进行CO2与空气密度大小比较的实验。

装置:如右图,玻璃管内装有一根铜丝,铜丝上等距离系有11个棉球,两端与干燥管相连。
实验:玻璃管上段和下段的各5个棉球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干燥管内塞入用稀NaOH润湿的棉球。0号棉球内预先包有少量K2CO3粉末,用注射器通过管壁小孔向0号棉球缓慢注入0.5mL的稀H2SO4
玻璃管内选用铜丝固定棉球,从金属活动性考虑,是由于铜丝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入0号棉球内的稀H2SO4能否用浓HCl代替?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实验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中,还可观察到上段1号棉球变色。从微观角度看,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在0号棉球内包少量MnO2粉末,用注射器向棉球内注入少量5﹪H2O2溶液。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他试剂不变,该装置是否适合比较2与空气密度的大小?__________(填“是”或“否”)
与教材实验(如图1、图2)比较,该装置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贵港21)某化学小组发现一袋包装破损的漂白粉,同学们对其漂白作用是否失效产生了疑问。
【查阅资料】漂白粉的主要成分是Ca(ClO)2、CaCl2和Ca(OH)2,其有效成分是Ca(ClO)2。Ca(ClO)2可溶于水,漂白原理是:它在空气中发生反应Ca(ClO)2+H2O+CO2=CaCO3+2HClO,HClO能使有色物质如品红溶液褪色。HClO不稳定,易分解生成HCl和O2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把少量漂白粉样品加入水中,通入足量的CO2气体,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漂白粉的漂白作用已失效。


【继续探究】同学们对失效后的漂白粉的成分很感兴趣,并作进一步探究。在老师的帮助下,同学们对失效后的漂白粉成分进行猜想,猜想一:CaCl2和CaCO3;猜想二:CaCl2和Ca(OH)2;猜想三:CaCl2和CaCO3和Ca(OH)2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一:把样品加入水中,充分溶解后过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气泡产生。
猜想一成立。
步骤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无锡36)某化学兴趣小组在甲、乙两个充满()2的密闭容器中各加入一定量的碳粉,在高温条件下使其充分反应,待反应结束后,两个容器中的碳粉都已完全消失。该小组成员对两容器中反应后的气体进行如下探究:
(1)小红同学对甲容器中气体的组成提出如下四种猜想:
①只有CO②只有CO2 ③只有O2 ④CO和O2混合气体
你认为上述猜想中明显不合理的有(填序号)。
(2)小明同学认为甲容器中的气体还可能是CO和CO2的混合气体,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他准备按下图所示装置进行探究。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①装置B中浓硫酸的作用是
②若小明的猜想成立,则装置A中的实验现象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装置C玻璃管中的实验现象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小芳同学对乙容器中气体的组成提出了除上述猜想外的另一种合理猜想,她的猜想是
于是她设计了下列实验方案验证其猜想
【步骤l】先加热装有铜丝网的玻璃管一段时间后,再通入乙中的气体,观察现象;
【步骤2】将乙中的气体通人澄清石灰承中,观察现象。
指导老师在分析其实验方案后,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错误或不足。
①步骤I应先通入乙中气体一段时问后方可加热。你认为这样修改的原因是
②没有必要进行步骤2的实验,其理由是
“’若反应前甲、乙两容器中碳粉与氧气的质量比分别表示为。 当小明和小芳的猜想均成立时,则 (填>”、“<”或=”)

(7分)某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进行了有关实验。请你与他们一起完成以下探究活动:
【对固体猜想】
猜想I:全部是Na2CO3,猜想的依据是;
猜想Ⅱ:全部是NaOH猜想HI~部分是NaOH,部分是Na2CO3
【实验和推断】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①取少量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振荡后,至全部溶解。
无色溶液
②向试管的溶液中滴加适量物质X的溶液
现象A
③再向试管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
现象B


(1)若现象A为有气泡产生,则加入的X溶液是,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有气泡产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若X是Ca(OH)2溶液,现象A有白色沉淀,现象B为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则白色沉淀为(填化学式),该实验(填“能”或“不能”)说明样品中有NaOH。
(3)若X是CaCl2溶液,猜想Ⅲ成立的实验现象是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