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南学与北学

ㅤㅤ南北朝时期,儒学有南学与北学之分。“南北所治,章句好尚,互有不同”。南方儒士大多濡染玄风,注重探寻玄学义理;北学严守汉儒传统,注重名物训诂。

ㅤㅤ南、北儒士研习经书,偏重不同的注本(对儒家经典的注释本)。以《左传》为例,南朝流行“杜预注本”,北朝流行“服虔注本”。然而,南梁崔灵恩常引用“服虔注本”来诘难“杜预注本”,引领论辩之风。北魏有名儒“兼读杜、服,隐括(修订)两家,异同悉举”。这一时期,南北政权常互派使节,他们也往往借机相互考校儒学。

ㅤㅤ隋灭陈后,将大量士人迁至北方。隋炀帝大举征召儒生,“使相与讲论得失于东都(洛阳)之下”,胜出者多为南方儒士。其后他们大多在北方活动和授徒。唐初,“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唐太宗下诏统一五经文本和注释。孔颖达兼采南北,撰成《五经正义》,高宗时颁行全国,成为官方经学定本。

(1)指出南北朝时期南学与北学分立的时代背景。

(2)概述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学走向统一的过程及意义。

科目 历史   题型 简答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政治与法律制度是人类文明的重大成果,请你透过现象发现过去时代的特性,从而解读发生在不同时空的政治文明。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材料一法自君出,皇帝“钦定”法律,皇权置于法律之上。这遗风流传至今即权大于法,有法不依,拟法不严,徇情枉法。
——史仲文《中国人走出死胡同》
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历史》必修1
材料三美国的国家职权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部门,分别由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执掌,总统和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
——摘编自《美国1787年宪法》
材料四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材料一所述涉及的法律有何特点?
(2)结合材料二,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性质及其重要意义。
(3)据材料三,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的主要政治原则是什么?(1分)结合材料,从政治民主化的角度看,该宪法的颁布有何积极作用?(2分)
(4)1954年宪法是哪次会议上制定的?该宪法体现了哪两大原则?(3分)
(5)综合上述材料,你从中得出中外政治发展的共同趋势是什么?(2分)

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15分)

(1)根据图一,指出唐朝“三省六部”中三省的主要职能各是什么?(3分)
(2)图二体现了什么原则?(1分)结合图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该原则在美国联邦政体中是如何体现的?(6分)
(3)对比中国古代和美国近代历史上的这两种政治模式在形式上有何相似之处?(1分)本质上有何不同?(4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总之,共和国体即在欧美诸邦,亦成于不得已,必因无地求君,乃行此制,而行之亦乱弱其常。……至于中国,地大民众,尤所不宜,现在一线生机,存于复辟,然其事又极危险,使此失败,后来只有内讧瓜分为必至之结果。
——严复
材料二 吾以为开明专制者,绝非新经破坏之后所能行也。惟中央政府固有之权力,循序渐进以实行之,其庶可致。若新经破坏之后,则欲专制者,势不可不假借强大之武力,以拥护其未定地位,故舍立君主之外,实无可以得之之理由。
——梁启超
材料三今以革命之比立宪,革命犹易,立宪犹难。何者?立宪之举,自上言之,则不独专恃一人之才略,而兼恃万姓之合意;自下言之,则不独有万姓之合意,而兼恃一人之才略;人我相恃,所依赖者为多。而革命则既有其合意也,所不敢证明者,其才略耳。然则立宪有二难,而革命独有一难,难易相较,则无宁取其少难而多易者矣。
——章炳麟
请回答:
(1)材料一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何局限性?(4分)
(2)材料二中梁启超的观点与材料一相比,在认识上有什么进步性?(4分)
(3)材料三比材料二在认识上有什么进步?这本身又有何缺陷?(4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随着护国政体的确立,共和国已名存实亡。共和国试验失败的原因在于,这种政权形式如同无国会国王专制一样,都违背了“国王在议会中”的历史传统,二者恰好相对,分别代表着两种极端,在素有尊重传统,崇尚中庸的英吉利民族中,极端道路往往是行不通的。再者,从17世纪的时代条件看,资本主义发展还不充分,资产阶级正处于形成过程中,在政治上、思想上都极不成熟,共和制成功的条件并不具备。
材料二妥协换来暂时的政治稳定。复辟初年,议会和王权关系极为和谐,在一系列重大政策问题上都能保持合作。在经济政策上,复辟政府奉行重商主义,支持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这符合议会的要求。在对外政策上,双方都拥护对荷战争。然而,建立在妥协基础上的“复辟解决”是不可能根除冲突的,因为它回避了冲突的根源——国家主权所属问题。“复辟解决”片面吸取了革命年代的教训,没有从制度上对二者的权力关系作任何实质性调整。
材料三 “光荣革命”吸取了四十年代革命和1660年“复辟解决”两方面教训,既摒弃了无限制的斗争,又避免了无原则的调和。它通过三方面的革命解决……对中央权力结构作了重要而适度的调整。“光荣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它遏制了1661年后出现的君主专制主义趋势,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同时又没有割断历史,超越传统。
——以上均摘自《英国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
(1)上述三则材料表明,英国近代国家政体的确立过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贯穿这一过程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2)依据材料,分析资产阶级革命使英国最终确立君主立宪政体的原因。
(3)就英国近代国家政体确立的过程,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
——《宋史》
材料二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三(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材料四(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王安石不过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北宋“积贫”原因,除材料一中涉及的以外,还有重要的一项是什么?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除材料二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6分)
(2)依据材料三、四,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4分)
(3)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发表评述(4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