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学习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时,小冀同学查找了一些资料。请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人出游遇雨,却不慌不忙,在雨中吟咏长啸,聆听雨韵,思索人生。那“穿林打叶”的风雨,可以不去留意,把它们当作背景音乐;那料峭的春风,最多不过把酒吹醒,让人感到微冷而已。胸怀坦荡,可以包容天地,听任自然。这样,无论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照耀,都能随遇而安。人生何尝不会“栉风沐雨”?只要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顺境不骄,逆境不惧,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宁静和快乐。作者以风趣幽默的笔调,写出途中遇雨的所感所思,表现了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①选自《东坡乐府笺》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定风波,词牌名。

②〔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这时苏轼被贬居黄州(今湖北黄冈)。

③〔沙湖〕在黄州东南三十里处。

④〔雨具先去〕有人带雨具先走了。

⑤〔吟啸〕高声吟咏。

⑥〔芒鞋〕草鞋。

⑦〔料峭〕形容微寒。

⑧〔萧瑟〕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

资料夹

资料一:

[甲]苏子瞻以诗得罪,贬黄州。

[乙]子瞻在黄州及岭表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所与游者,亦不尽择。

[丙]东坡在黄,即坡之下,种稻为田五十亩,自牧一牛。

(选自《苏东坡轶事汇编》)

①(岭表)古地区名。即岭南、岭外。

资料二: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

(选自《东坡志林》)

资料三:

公幅巾芒屩,与田父野老相从溪谷之间,筑室于东坡。

(选自《东坡乐府笺》)

①〔幅巾〕裹头用的丝巾。

②〔芒屩〕芒,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可用以编织草鞋。屏,草鞋。

资料四:

尝与孙绰等泛海,风起浪涌,诸人并惧,安吟啸自若。

(选自《晋书》)

①〔孙绰〕东晋文学家。

②〔安〕即谢安,东晋政治家。死后追赠为太傅。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一蓑烟雨平生(《定风波》)

亦不尽(资料一·乙)

与田父野老相溪谷之间(资料三)

诸人并(资料四)

(2)下列对“资料一·乙”中画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子瞻在黄州/及岭表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

B.

子瞻在黄州及岭表/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

C.

子瞻在黄州/及岭表/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

D.

子瞻在黄州及岭表/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定风波》)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资料二)

(4)从小冀同学查找的资料看,苏轼号“东坡居士”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5)“回首向来萧瑟处”中的“回首”有两个意思,请写出来。

(6)苏轼在风雨中“吟啸”,谢安在风浪中“吟啸”。他们在困境中的做法给了你什么启示?

科目 语文   题型 诗歌鉴赏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诗歌鉴赏
天平山中
[明]杨基
细雨茸茸湿楝①花,南风树树熟枇杷。
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注】①楝(liàn):楝树,落叶乔木,春天开淡紫色花。
请发挥想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歌前两句展现的画面。
有人认为本诗末句中“送”字用得最为精妙,请说说 “妙”在何处。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问题。
秋风引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注:①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段时期的贬谪生活, 这首诗作于贬所。
②“引”是古代的一种诗体。
(1)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地语言描绘诗歌第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2)诗歌的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田 家
郑獬
田家汩汩流水浑 ,一树高花明远村。云意不知残照好,却将微雨送黄昏。
【注释】①浑:这里是满的意思。②残照:夕阳。
(1)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流水汩汩、高花满树的景象,其中“ ”字尽现田园清朗的意境。
(2)云本无知,诗人却怨云“不知”。这看似无理的抱怨,蕴含诗人怎样的感情?

诗歌赏析
淮上渔者(唐)郑谷
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①船移江浦②风。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获③花中。
【注释】①逐:跟随。②浦:水边,岸边。③获:草本植物,形状像芦苇。
本诗第二句中体现渔家生活特点的两个字是
诗的三、四句展现了怎样的情景?并请用几句话进行描述。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