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阅读】
乐君,达州人,生巴峡间,不甚与中州士人相接,状极质野,而博学纯至。先君少师①特爱重之,故遣吾听读。今吾尚略能记《六经》,皆乐君口授也。家贫甚,不自经理。有一妻、二儿。聚徒城西,草庐三间,以其二处诸生,而妻子居其一。
几五十年矣,每旦起,分授群儿《经》,口诵数百过,不倦。少间,必曳履慢声,抑扬吟讽②不绝。蹑其后听之,则延笃③之书也。群儿或窃效靳侮④之,亦不怒。喜作诗,有数百篇。先君时为司理,犹记其相赠一联云:“末路清谈得陶令,他时阴德颂于公。”又《寄故人》云:“夜半梦回孤月满,雨余目断太虚宽。”先君数称赏之,今老书生未有其比也。
(选自《避暑录话》,有删改)
【注释】①少师:官名,辅佐太师的官员。②抑扬吟讽:用高低不平的调子背诵。③延笃:人名,著名经学家。④靳侮:戏弄。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特爱重之 重:______
②必曳履慢声 曳:______
③蹑其后听之 蹑: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①群儿或窃效靳侮之,亦不怒。
②先君数称赏之,今老书生未有其比也。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乐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1~4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啼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则唯倾轮绝勒,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騕袅与驽骀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节选自王安石《材论》)
【注释】①骥:良马。后文的"骐"与此同义。②刍:喂牡畜的草。求:寻找,寻求。④烦御:烦劳驾驭。⑤顿:整顿,这里指拉。⑥辽:远。⑦骀(tái):劣马。⑧试:试验。
1. |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2)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耳 |
2. |
选出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
3. |
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为天下无材。
|
4. |
比较【甲】【乙】两文,说说两文作者主张的对待人才的态度有什么相同之处。
|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1~4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唐齐王景达①将兵二万自瓜步②济江,距六合③二十余里,设栅不进。诸将欲击之,太祖皇帝④曰:"彼设栅自固,惧我也。今吾众不满二千,若往击之,则彼见吾众寡矣;不如俟其来而击之,破之必矣!"居数日,唐出兵趣⑤六合,太祖皇帝奋击,大破之,杀获近五千人,余众尚万余,走渡江,争舟溺死者甚众,于是唐之精卒尽矣。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唐齐王景达:南唐齐王李景达。④瓜步:今江苏六合东南。③六合:今江苏六合。太祖皇帝:赵匡胤。⑤趣(qū):奔赴。
1. |
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
|
2. |
将选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不如俟其来而击之,破之必矣! |
3. |
简要概括【甲】文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个字) |
4. |
说说【甲】【乙】两文中曹刿和太祖皇帝有哪些共同点。 |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选自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
【注释】①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②所以:是为了。③鸱枭(chī xiāo):两种恶鸟,这是古人的看法。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
B.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
C.凌忽长者,轻慢同列(轻视) |
D.人疾之如仇敌(疾病) |
下列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乃入见见人读数十卷书 |
B.恶之如鸱枭死亦我所恶 |
C.小大之狱,虽不能察人疾之如仇敌 |
D.虽不能察,必以情如此以学自损 |
对两个文言语段的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甲】文第一段记述曹刿询问和批驳鲁庄公的看法,最后得出抓准战机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
B.【乙】文告诉我们,学习要永不满足,做人要谦虚,千万不要傲气。 |
C.【乙】文“如此以学自损”中“此”指代的内容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 |
D.【甲】文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了曹刿深谋与远见,【乙】文通过所谓读书人的行为表现,写出其鄙陋与短见。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柳宗元传
元和十年,例移①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②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③钱,过期则没④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以没者,乃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有删改)
[注释]①例移:古代官员按惯例调任。②怂播州:今责州遵义,当时为偏远荒凉的地方。③质:抵押。④没:没收。⑤营护:料理,护送。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禹锡终易连州:
(2)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下列加点字与“请以柳州授禹锡”中的“以”意义相同的是( )
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
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
C.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
D.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选文体现了柳宗元为友、为官、为师三个方面什么样的特点?试用自己的话概括。
(1)为友:
(2)为官:
(3)为师: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
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于是作《八愚诗》,纪于溪石上。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凄神寒骨( ) (2) 而适类于余( )
(3)而善鉴万类( ) (4) 乐而不能去也( )文中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潭中鱼可百许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B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面山而居
C 于是作《八愚诗》属予作文以记之 D 寂寥而莫我知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因小石潭“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作者“乃记之而去”。“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作者在空寂中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
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侧面衬托潭水清澈。“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则从正面直接写愚溪的清澈减低,光洁如玉。 |
C.“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连用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小潭源流的蜿蜒曲折。“不可以溉灌”“大舟不可入也”“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连用五个否定词,交代了作者以“愚溪”命名的原因。 |
D.“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作者怀才不遇的忧伤与凄凉。“今是溪独见辱于愚”则表现了作者对愚溪的厌恶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