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①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②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其后三年,过许,始识公之仲子今丞相尧夫。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又十三年,乃克为之。

③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节选自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

【注】①许:地名,指许郡。②仲:排行第二,古时兄弟多以伯、仲、叔、季排行。③叙:即序。作者祖父名序,故苏轼终生讳用“序”字。

(1)下列对乙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B.

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C.

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D.

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增其旧制 :规模

B.

春和景明 :日光

C.

先生奇轼言 :惊奇

D.

以为平生之恨 :遗憾


(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开头交代作记缘由,接着写岳阳楼大观及览物心情,之后写洞庭湖的阴晴景象及两种人生境界,最后点明文章主旨。

B.

乙文既为作序,又缅怀范仲淹,表达了自己从听到范公大名到写序间四十七年的仰慕之情,但并未对其文集作正面评述。

C.

甲文略写楼,详写湖,突出写景,重在抒情言志,扩大了文章的境界,构思巧妙,超越了记写山水楼台文章的一般写法。

D.

甲乙两文的语言各有特色,甲文多使用四字句,具有整齐流畅的特点;乙文以朴实的语言主要介绍了范仲淹的生平事迹。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②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师说》(节选),完成问题。(共9分)
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一致的是()

A.古之学者必有十年春,齐伐我。
B.师者,所以传道受解惑也先帝创未办而中道崩殂
C.生乎吾前,其道也固先乎吾不求达于诸侯
D.是故无无贱,无长无少苟富,勿相忘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翻译: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翻译:
第②段文字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试就文段中对比的具体内容加以简要概括说明。

君不自诈
有上书请去佞臣者,上问:“佞臣为谁?”对曰:“臣居草泽,不能的知其人。愿陛下与群臣言,或佯怒以试之,彼执理不屈者,直臣也,畏威顺旨者,佞臣也。”上曰:“君,源也;臣,流也;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君自为诈,何以责臣下之直乎!朕方以至诚治天下,见前世帝王好以权谲小数接其臣下者,常窃耻之。卿策虽善,朕不取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②草泽:边野荒地,泛指社会下层。
③权谲(jué)小数:权术和诡诈的小计谋。
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主要义项,为下面句中划线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不能知其人()
A.必定,一定 B.目的,目标 C.确实,确切 D.鲜明、明亮的样子
②以权谲小数其臣下者()
A.接触,对待 B.连接,连续 C.承接,收受 D.接待,迎接
下面选项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佞臣谁中峨冠而多髯者东坡(《核舟记》)
B.或佯怒试之意将隧入攻其后也(《狼》)
C.浊其源求其流之清义不杀少杀众(《公输》)
D.畏威顺旨感极而悲矣(《岳阳楼记》)

对文中画线句子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君主自己做假使诈,凭什么要求臣下正直呢!
B.君主自己是奸诈之徒,为什么还要责怪臣下的耿直呢!
C.君主自己说假话,指责臣下是不值得的!
D.君主自然要假装,怎么可以直接责备臣下呢!

唐太宗开创贞观盛世,被称为英明的君主。从这则短文看,唐太宗的英明体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非不深也民不以封疆之界
下列句子中划线字与例句加点字用法不同的是()。
例句:亲戚

A.同舍生皆绮绣 B.欲大义于天下
C.故人不独其亲 D.所识穷乏者我与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原文: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译文:
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你认为文中哪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

阅读下面文段后按要求答题。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令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解释文段中的词。(4分)
之蹴辩已
翻译划线句“此之谓失其本心”这个句子。(2分)
填空:作者用“一箪食,一豆羹”来进行论证,这属于的论证方法。文段中着
重论述了“”比“”更重要,人应该保有本心的道理。(3分)
请任意写出文段中具有对比性的一组句子(内容)。(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10分)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愈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解释划线的词语。 (4分)
(1)未几,高垣睥睨  末几:_____
(2)惟楼一座危:_____
(3)窗扉皆开洞:_____
(4)或或立凭:_____
翻译下列句子。 (3分)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本文以什么为顺序描写了山市的变化?山市的全过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