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①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②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其后三年,过许①,始识公之仲②子今丞相尧夫。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③。又十三年,乃克为之。
③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节选自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
【注】①许:地名,指许郡。②仲:排行第二,古时兄弟多以伯、仲、叔、季排行。③叙:即序。作者祖父名序,故苏轼终生讳用“序”字。
(1)下列对乙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
B. |
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
C. |
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
D. |
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增其旧制 制:规模 |
B. |
春和景明 景:日光 |
C. |
先生奇轼言 奇:惊奇 |
D. |
以为平生之恨 恨:遗憾 |
(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甲文开头交代作记缘由,接着写岳阳楼大观及览物心情,之后写洞庭湖的阴晴景象及两种人生境界,最后点明文章主旨。 |
B. |
乙文既为作序,又缅怀范仲淹,表达了自己从听到范公大名到写序间四十七年的仰慕之情,但并未对其文集作正面评述。 |
C. |
甲文略写楼,详写湖,突出写景,重在抒情言志,扩大了文章的境界,构思巧妙,超越了记写山水楼台文章的一般写法。 |
D. |
甲乙两文的语言各有特色,甲文多使用四字句,具有整齐流畅的特点;乙文以朴实的语言主要介绍了范仲淹的生平事迹。 |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②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
文言文阅读。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划线的词语。
⑴选贤与能▲⑵货恶其弃于地也▲
⑶故外户而不闭▲⑷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甲]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乙)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耶?”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耶?”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解释划线词的意思。(4分)
(1)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3) 其谁可而为之()
(4)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2)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甲乙两文都说到“用人”的问题,但两文各有不同。甲文是诸葛亮出师前给后主刘禅所提出的中肯建议,其核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祁黄羊举荐贤人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从语言表达角度分析甲乙两段文字的区别。
文言文比较阅读(14分)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节选自《公输》) 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词语理解。(6分)
(1)解释下面划线字的含义。
①遂逐齐师()②公问其故()
③望其旗靡() ④公输盘诎( )
(2)请选出划线字与例句中划线字意思相同的成语。
①例句:既克,公问其故 A.克己奉公 B.克敌制胜____
②例句:以牒为械 A.为民请命 B.下不为例____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2)虽杀臣,不能绝也。以上两个文段都涉及到战争,从文段的两个事件结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马说》,完成下面题目。(共15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解释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③执策而临之()④安求其能千里也()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文中表明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原因的句子是:
文中的“伯乐”比喻,“千里马”比喻
,“食马者”比喻。本文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渴望?
、赵普
(甲)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乙)有群臣当迁官,太祖素恶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太祖怒曰:“朕固不为迁官,卿若之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太祖怒甚,起,普亦随之,太祖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竟得俞允。解释句中方框字的含义。
(1)家人发箧视之( )(2)手不释卷()
(3)太祖素恶其人()(4)赏以酬功() 翻译下列句子
①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②朕固不为迁官,卿若之何? 有句话“活到老学到老”,与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
阅读完两篇短文后,你认为赵普是怎样一个人?
根据文章并发挥想象,说说“太祖乃悟”悟出了什么?
古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请写出《论语》中你感受最深刻的一则,并说说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