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需要以文化兴盛为支撑。
材料一:甲骨文是商朝留下的宝贵遗产,古人以细致的观察和惊人的想象,将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为,转化成字符,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数千年来,汉字的结构没有改变,但形态、意蕴不断丰富发展。
(1)根据知识卡片,说明材料一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哪些特性。
材料二:千百年来,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书写着灿烂的中华文化。进入新时代,文化工作者积极探索,推动中国书法散发光彩:精选跨度长达3000年的中国书法史上经典作品,策划大型文化节目,用书法作品串联起历史文脉,展示书法之道;将中国历代书法名家的代表作品开发成计算机字库,以适应键盘输入逐渐代替笔墨书写的变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应用;通过电视、网络等平台,综合运用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和科技手段,生动再现存于甲骨、碑帖等文物上的书法文字,推动文字书写审美“飞入寻常百姓家”。
(2)运用文化知识,分析文化工作者的探索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启示。
材料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3)围绕“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这一主题,运用所学知识,从“情怀与抱负”“文明交流互鉴”两个关键词中任选一个,写一段感言。(要求:不得抄袭材料;字数60字左右;文中不得出现学校、姓名等信息。)
在治理国家问题上,道德和法律有这样的一段“对话”。
道德对法律说:“我调整的范围比你广,社会上的大小事情我都管得着,治理国家非我莫属。”
法律反驳道:“我的约束力比你强,社会上的每个人都得归我管,在国家的治理中我才最重要。”
(1)请你谈谈法律和道德有什么异同。
(2)法律和道德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这对我国和我们青少年有什么启示?
感悟生命
据《海南日报》报道,28岁的海南省大学毕业生洪志功患有“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身体残疾,生活很不方便。但他凭着坚强的意志,独立生活,通过开办2元理发店、出租图书等自食其力,并写出10多万字自传体小说《痛苦中的微笑》。
(1)洪志功的自强精神表现在哪里?
(2)中学生为什么要培养自强精神?
(3)收集一条有关自强的格言或警句,与洪志功共勉。
人生AB剧
父亲说:“儿子,医生说我活到75岁没问题。”儿子听后大哭。父亲问:“怎么啦?别哭啊!”“我还能活15年呢。”儿子听后哭得更厉害。儿子问:“15年后,谁来养活我?”
(1)“儿子”缺乏的是一种什么品质?
(2)“儿子”的这种思想有什么危害
(3)你想对材料中的“儿子”说些什么?
走近生活﹙17分﹚
下列是一些人的想法:
A.我应该成为人人都羡慕的人。 |
B.我可不能在别人面前出丑。 |
C.如果让别人知道我有所知,有所不知,就会失去自尊。 |
D.我必须避免任何错误。 |
E、我必须高人一等。
F、 我不能回答这个问题,错了怎么办?
(1)请从上述答案中选出自负(﹚自卑﹙﹚﹙3分﹚
(2)请概括出自负自卑的共同点。﹙2分﹚
(3)请分析自负、自卑与自信的关系。﹙6分﹚
(4)培养自信这种心理品质,我们应该怎么做?
材料一:基辛格是驰骋世界的风云人物,中学时因家境困窘,他为自己的前途而感到迷惑,他当时的志向是报考纽约市立大学,学习会计,为将来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而奋斗。命运的转机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20岁时他应征入伍,因工作出色而接连被提拔。此时的他渴望得到更广泛的知识,并从此立志成为一名政治家。1947年后考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73年就任国务卿,此时的他步入政治生涯的巅峰,成为活跃在国际大舞台上的人物。如果他仅立志于一名会计,世界政坛将是莫大的损失,也许美国的历史将要改写。
材料二:有关学者对智商、环境、学历等条件差不多的年轻人进行了25年的调查。发现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而短期的目标,只有3%的人有清晰长期的目标。那些有着长期目标的人25年后事业有成。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你认为理想和自强有什么关系?
(2)你有缺点和弱点吗?你是怎样看待自己的这些不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