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侍坐于哀公。公问曰:“敢问人道谁为大?”孔子愀然作色而对曰:“君之及此言也,百姓之惠也,固臣敢无辞而对?人道政为大。夫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而正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君不为正,百姓何所从乎?”公曰:“敢问为政如之何?”孔子对曰:“夫妇别,男女亲,君臣信。三者正,则庶物从之。”公曰:“寡人虽无能也,愿知所以行三者之道,可得闻乎?”孔子对曰:“古之为政爱人为大所以治爱人礼为大所以治礼敬为大。敬之至矣,大婚为大。大婚至矣!大婚既至,冕而亲迎。亲迎者,敬之也。是故君子敬为亲,舍敬则是遗亲也。弗亲弗敬,弗尊。此爱与敬,政之本与!”

材料二:

子贡为信阳宰,将行,辞孔子。孔子曰:“勤之慎之,奉天子之时,无夺无伐,无暴无盗。”子贡曰:“赐也少而事君子,岂以盗为累哉?”孔子曰:“汝未之详也。夫以贤代贤,是谓之夺;以不肖代贤,是谓之伐;缓令急诛,是谓之暴;取善自与,是谓之盗。盗非窃财之谓也。吾闻之:知为吏者,奉法以利民;不知为吏者,枉法以侵民。此怨之所由也。治官莫若平,临财莫若廉。廉平之守,不可改也。匿人之善,斯谓蔽贤;扬人之恶,斯为小人。内不相训而外相谤,非亲睦也。言人之善,若己有之;言人之恶,若己受之。故君子无所不慎焉。”

材料三:

子路见于孔子曰:“负重涉远,不择地而休;家贫亲老,不择禄而仕。昔者由也事二亲之时,常食藜藿之实,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之后,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愿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复得也。枯鱼索,几何不蠹?二亲之寿,忽若过隙。”孔子曰:“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

(均选自《孔子家语》)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庶物从之 庶物:万物

B.

是故君子敬为亲 兴:倡导

C.

不肖代贤 不肖:不聪明

D.

枯鱼索 衔:含着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愿知所以行三者之道 所以游目骋怀

B.

政之本与 奔车朽索,可忽乎

C.

孔子 不拘于时,学

D.

亲负米百里之外 击破沛公军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

古之为政爱/人为大所以治/爱人礼为大/所以治/礼敬为大

B.

古之为政/爱人为大/所以治爱/人礼为大/所以治/礼敬为大

C.

古之为政爱人/为大所以治/爱人礼为大/所以治礼/敬为大

D.

古之为政/爱人为大/所以治爱人/礼为大/所以治礼/敬为大


4)下列对文中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侍坐”,指在尊长近旁陪坐,《论语》中也有子路、曾皙等人侍坐于孔子的记载。

B.

古人的名与字常有关联性,文中的“赐”是子贡的名、“赐”与“贡”意义相对。

C.

“宰”,古代官名。“信阳宰”指信阳的地方长官,总管当地事务。

D.

古人认为君权神授,故称帝王为天子。“奉天子之时”中的“天子”指鲁哀公。


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认为,“大婚”是教化百姓的途径,国君在婚礼过程中应表现出恭敬的态度,成为楷模。

B.

子贡赴信阳前,孔子告诫他要勤于做事,特别是要任用贤德之人,使他们奉守法令来引导百姓。

C.

子路因为父母年老而无法做官,直到父母去世后,他才一展抱负,在楚国过上了富贵生活。

D.

这三段记录孔子与他人对话的文字言简意赅,具有较强的论辩性,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A. 君之及此言也,百姓之惠也,固臣敢无辞而对?

B. 治官莫若平,临财莫若廉。

C. 内不相训而外相谤,非亲睦也。


7)请概括三则材料分别从哪个角度体现了孔子的思想观点。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文言文阅读
蓝玉,定远人。开平王常遇春妇弟也。初隶遇春帐下,临敌勇敢,所向皆捷。遏春数称于太祖。
二十年,以征虏左副将军从大将军冯胜征纳哈出,次通州。闻元兵有屯庆州者,玉乘大雪,帅轻骑袭破之,杀平章果来,禽其子不兰溪还。会大军进至金山,纳哈出遣使诣大将军营纳欸,玉往受降。纳哈出以数百骑至,玉大喜,饮以酒。纳哈出酌酒酬玉,玉解衣衣之,日:“请服此而饮。”纳哈出不肯服,玉亦不饮。争让久之,纳哈出覆酒于地,顾其下咄咄语,将脱去。郑国公常茂在坐,直前砍伤之,都督耿忠拥以见胜。其众惊溃,遣降将观童谕降之。还至亦迷河,悉降其余众。会冯胜有罪,收大将军印,命玉行总兵官事,寻即军中拜玉为大将军,移屯蓟州。
时顺帝孙脱古思帖木儿嗣立,扰塞上。二十一年三月,命玉帅师十五万征之。出大宁,至庆州,谍知元主在捕鱼儿海,问道兼程,进至百眼井。去海四十里,不见敌,欲引还。定远侯王弼日:“吾辈提十余万众,深入漠北,无所得,遽班师,何以复命?”玉曰:“然。”令军士穴地而爨,毋见烟火。乘夜至海南,敌营尚在海东北八十余里。玉令弼为前锋,疾驰薄其营。敌谓我军乏水草,不能深入,不设备。又大风扬沙,昼晦。军行,敌无所觉。猝至前,大惊。迎战,败之。杀太尉蛮子等,降其众。
玉长身赤面,饶勇略,有大将才。中山、开平既没,数总大军,多立功。太祖遇之厚。玉浸骄蹇自恣,多蓄庄奴,乘势暴横。尝占东昌民田,御史按问,玉怒,逐御史。北征还,夜扣喜峰关,关吏不时纳,纵兵毁关入。帝闻之不乐。初,帝欲封玉梁国公,以过改为凉,仍镌其过于券。玉犹不悛,侍宴语傲慢。在军擅黜陟将校,进止自专,帝数谯让。西征还,命为太子太傅。玉不乐居宋、颍两公下,曰:“我不堪太师耶!”比奏事,多不听,益怏怏。
二十六年二月,锦衣卫指挥蒋珊告玉谋反,下吏鞫讯。狱具,族诛之。
(《明史·卷一三二》)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大将军冯胜征纳哈出,次通州次:驻扎
B.疾驰薄其营薄:迫近
C.尝占东昌民田,御史按问按:巡视
D.玉犹不悛,侍宴语傲慢悛:悔改。

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遇春数称于太祖而君幸于赵王
B.都督耿忠拥以见胜举匏樽以相属
C.帝闻之不乐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还至亦迷河,悉降其余众齐国其庶几乎

下列对原文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蓝玉随大将军冯胜出兵征讨纳哈出,杀败元军,立下战功。后冯胜有罪,朝廷命蓝玉执掌总兵官职务,继而取代冯胜成为大将军。
B.蓝玉率领十五万大军前往捕鱼儿海征元。一开始未能发现敌踪,准备回师,后听取王弼建议,隐匿行踪,冒着大风沙进军,终于击败元军。
C.蓝玉屡有战功,太祖待他很优厚。他渐渐骄纵放肆,在北上征讨元军途中,因喜峰关关吏未能及时开门,他纵容士兵破门而入。
D.蓝玉颇有将才,英勇杀敌,屡立战功,但又矜功自伐,骄蹇横暴,我行我素。太祖多次不悦,蓝玉最终被告谋反而遭灭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游三游洞记
刘大
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折以上。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余尺,广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
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逄逄然鼓音。背有石如床,可坐。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负薪行歌,缕缕不绝焉。
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剌史,而元微之适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其后欧阳永叔暨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而至于此乎?偕予而来者,学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思。予非陈公,虽欲至此无由,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则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
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若予者,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呜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
注解:①微之:白乐天(白居易)好友元稹的字。②知退:白乐天弟弟白行简的字。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可十二丈可:达到 B.适自通州将北还适:刚好
C.山川之胜胜:美景 D.美好不外见见:显现

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穷山之巅 B.留连不忍别去
C.相继而履其地 D.谁使予之流离而至于此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 乳而下垂② 吾尝终日而思矣
B.① 洞以此三人得名② 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C.① 而地得因人以显②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D.① 则好游者踵相接也②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游记,手法与一般的写景游记不同,它既生动记述了游历的经过,又在此基础上用相当篇幅抒写了因游历而引起的感慨。
B.文中写景,先写三游洞的地点,次写外貌,续写地势,最后写内景,把岩洞的景观写得特色鲜明,为后面的抒情议论铺垫。
C.文章以对三游洞得名原因的说明,作为第一部分记游和第二部分议论的过渡,颇具匠心。它是记游必不可少的内容,对于阐发本文主旨尤其有着重要作用。
D.文章最后一句关于“不幸”的感慨,不仅仅是叹惜“美好不外见”的山川,也包含着作者对自己和一切怀才不遇者的深深叹惋。

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
译文:
②乃伛俯径石腹以出。
译文:
③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谭澄,字彦清,德兴怀来人。父资荣,金末为交城令,国兵下河朔,乃以县来附,赐金符,为元帅左都监,仍兼交城令。未几,赐虎符,行元帅府事,从攻汴有功。年四十,移病,举弟资用自代。资用卒,澄袭职。澄幼颖敏,为交城令时年十九。有文谷水,分溉交城田,文阳郭帅专其利而堰之,讼者累岁,莫能直,澄折以理,令决水,均其利于民。豪民有持吏短长为奸者,察得其主名,皆以法治之。岁乙未,籍民户,有司多以浮客 占籍,及征赋,逃窜殆尽,官为称贷,积息数倍,民无以偿。澄入觐,因中书耶律楚材,面陈其害,太宗恻然,为免其逋,其私负者,年虽多,息取倍而止;亡民能归者,复三年。诏下,公私便之。壬子,复大籍其民,澄尽削交城之不土著者,赋以时集。中统元年,世祖即位,擢怀孟路总管,俄赐金符,换金虎符。岁旱,令民凿唐温渠,引沁水以溉田,民用不饥;教之种植,地无遗利。至元二年,迁河南路总管;改平滦路总管。七年,入为司农少卿,俄出为京兆总管;居一年,改陕西四川道提刑按察使,建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宜令民年四十无子听取妾,以为宗祀计。”“朝廷从之,遂著为令。四川佥省严忠范守成都,为宋将昝万寿所败,退保子城。世祖命澄代之,至则葬暴骸,修焚室,赈饥贫,集逋亡,民心稍安。会西南夷罗罗斯内附,帝以抚新国宜择文武全才,遂以澄为副都元帅,同知宣慰使司事。比至,以疾卒,年五十八。
(选自《元史·谭澄传》)
注:①浮客:客居的人户。
对下面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元帅府事,从攻汴有功从:跟随
B.文阳郭帅专其利而堰之堰:修筑堤堰
C.乃以县来附,赐金符以:介词“把”
D.澄入觐,因中书耶律楚材因:经由、通过


2,4,6

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官府登记户籍,多以客居的人户登记,等到征收赋税的时候,居民逃散殆尽,官府不得不宽恕百姓。
B.在谭澄的禀奏下,朝廷下令免去百姓拖欠的赋税,私人欠下的钱物,即使时间长了,也只取一倍的利息。
C.中统元年,天大旱,他告诉百姓种田植树,土地都得以充分利用,后来,连续调任,显示其卓越的才能。
D.谭澄因为文武兼备,被元世祖选派前往安定新归附的西南夷罗罗斯,同时兼任宣慰使司事。

文言翻译与文言断句
翻译上面文中画线的语句
(1)复大籍其民,澄尽削交城之不土著者,赋以时集。
(2)令民凿唐温渠,引沁水以溉田,民用不饥。
阅读下面《明史》中的语段,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翌 日 问 濂 昨 饮 酒 否 坐 客 为 谁 馔 何 物 濂 具 以 实 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山之叟
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韡,蕊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木,移其位让焉。幕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主人惭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数日亦死。
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迁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与花常两全也。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其非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夫天下之荆棘藜刺,下牡丹百倍者,子不能尽怒而迁之也。牡丹之来也,未尝自言曰:‘宜重吾价,宜置吾庭,宜黜汝旧,以让吾新。’一月之间,忽予忽夺,皆子一人之为。不自怒而怒花,过矣!庭之故花未必果奇,子之仍复其处,以其犹奇于新也。当其时,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然则子之病,病乎其己尊而物贱也,性果而识暗也,自恃而不谋诸人也。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
主人不能答,请具砚削牍,记之以自警焉。
(选自袁枚《小仓山房文集》)
注:鄂:通“萼”,花蕾。 韡:音wěi,繁盛。
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其原,数日亦死 归:移回
B.客过而尤之曰 过:指出过错
C.请具砚削牍    牍:书版
D.花之怨以死也诚宜  诚:确实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其犹奇于新也     B.旧有数木,移其位让焉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其若是,孰能御之
C.不自怒而怒花,过矣 D.夫天下之荆棘藜刺,下牡丹百倍者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夫晋,何厌之有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亡何花开,薄如蝉翼, 较前大不如。
(2)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
(3)喜而左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白居易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吴人顾况。况能文,而性浮薄,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曰:“吾谓斯文遂绝,复得吾子矣。”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闻禁中。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 ,(元和)二年十一月,召入翰林为学士。三年五月拜左拾遗。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圣恩。
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稹自监察御史谪为江陵府士曹掾。翰林学士李绛、崔群上前面论稹无罪,居易累疏切谏,疏入不报。上又欲加河东王锷平章事,居易谏曰:“宰相是陛下辅臣,非贤良不可当此任。锷诛剥民财,以市恩泽,不可使四方之人谓陛下得王锷进奉,而与之宰相,深无益于圣朝。”乃止。
上令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上章者十七八,居易面论,辞切情至。既而,又请罢河北用兵,凡数千百言,皆人之难言者,上多听纳。唯谏承璀事切,上颜不悦,谓李绛曰:“白居易小子,是联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绛对曰:“居易所以不避死之诛,事无巨细必言者,盖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轻言也。陛下欲开谏诤之路,不宜阻居易言”。上曰:“卿言是也。”由是多见多听纳。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一十六》)
  注:①谠言:正直的言论。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投著作郎吴人顾况投:迎合
B.箴时之病,补政之缺箴:劲戒
C.非次拔擢次:依顺序排列
D.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善:友好


2,4,6

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白居易想用有生以来学得的知识报答皇上越级提拔的恩泽。
B.对元稹的被贬,白居易曾多次上疏,恳切地劝谏皇上,他的奏疏虽始终就没有被。
C.皇上起先对白居易劝谏承璀一事很不高兴,认为这是白居易对他的无礼之举,但后来又改变了对白居易的看法。
D.李绛认为,白居易不论大事小事都敢冒死劝谏,这正是他报答皇上破格提拔的表现。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况能文,而性浮薄,后进文章无可意者。
②不可使四方之人谓陛下得王锷进奉,而与之宰相,深无益于圣朝。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