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明代,进入第四个寒冷期,而农垦成风,“墙(明长城)内之地,悉分屯垦”。沙地植被遭到破坏,到万历年间普遍发生了建筑物被壅的现象。万历三十七年(1609),榆林卫中路“东自常乐堡起,西至清平堡止”“俱系平墙大沙,间有高过墙五七尺者,甚有一丈者”。是年闰三月,朝廷调兵两千余人,并招募陕北各州县灾民数百人,历时六个月,长城沿线约120千米积沙被扒除到底并运往远地,“沿边一带,焕然一新,不可谓非大工”。
——据韩昭庆《荒漠、水系、三角洲:中国环境史的区域研究》等整理
材料二
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清末民初有6个堡寨、421个村宅、近10万亩农田遭埋压危害。沙区垦民为求生计,背扛肩挑,移沙造地,垒石防沙护田,散压柴草挡风救苗,依然不改“满眼尽飞沙”“树少不闻鸦”的景象。金鸡滩村马德宽借风移沙造田,或扬沙移丘,或背驮土石压沙,早出晚归,奋战10余年,夺地20余亩,微产杂粮,仍不解贫。
——摘编自《榆林市志》
材料三
1953年后,埃及政府对治沙实施政策扶植,并对各省的土地开发建设局实行系统领导,协调治沙。埃及还成立了专门的沙漠研究中心,从1979年起建立了5个沙漠土地开发技术实验推广示范中心。这些研究机构与推广示范中心紧密配合,研究成果可以很快得到应用。此外,埃及还从联合国、世界银行、中国、美国、法国等组织和国家获取资金、技术、设备及优质种源等。埃及开发沙漠农业的成功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摘编自郝晋珉等编著《中国荒漠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1984年,国家允许农民承包治理荒地。石光银同海子梁乡政府签订合同,承包治理了3000亩荒沙,成为榆林地区承包治沙第一人。三十多年来,他带领乡亲们多措并举,历经千辛万苦,在25万亩荒沙、碱滩上种活了5300多万株(丛)乔灌木,在毛乌素沙地南缘筑起一道长百余里的“绿色长城”,扭转了“因沙致穷”的千年困局。中国对毛乌素沙地的成功治理树立了生态治理的国际典范。
——据任仲文编《千秋伟业 百年风华》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陕北治沙的背景及效果。
(2)根据材料二,分析清末民初榆林治沙失败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埃及治沙的历史经验。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新中国在毛乌素沙地治沙的意义。
(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哪里开始,改革采取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2)1978年到1992年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3)改革开放是哪次会议作出的重要决定?你怎样认识这次会议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孙中山曾经以“洪秀全第二”自比,但他领导的辛亥革命却远远超越了太平天国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相比,辛亥革命在组织形式、领导阶级,革命纲领和斗争目标上有了哪些新的发展?试分析导致新发展的原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时间 |
历史资料 |
1978年底 |
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 |
1979年 |
安徽凤阳县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千克 |
1983年 |
全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已达93% |
1987年 |
全国已有80%的国营企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在企业内部进行的以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迅速推进 |
1992年 |
邓小平指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 |
1997年 |
个体工商户高达2850万户,私营企业达96万家 |
1999年 |
全国81.5%的企业进行了改制,建立公司制;20家私营企业首批获得自营进出口权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划分阶段并说明理由。(8分)概括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变化趋势。(4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1年《神州日报》(革命党人于右任创办于上海)发表的一幅漫画。
阅读理解漫画的基本历史信息,说明其历史主题。
选做题部分
文化是具有继承性和延续性的,新的文化的创造是以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为基础的。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本题共4小题,24分)
材料一 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思想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摘自张岱年、方可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朱熹著《四书集注》,采择理学家中与己意相合的论说,加入自己的比较通俗浅近的注释,使理学借四书而得以传播。朱熹极为重视少年的教育,著《小学集注》,收集《礼记》、《曲礼》、《列女传》等古籍中有关三纲五常的说教,教育青少年遵照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又著《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等,供儿童学习。从衣服冠履、语言步趋、酒扫涓洁、读书写字,直到杂细事宜,都作了的具体规定。
——蔡美彪主编《中国通史》(第七册)
材料三人必有私,夫私者,人之心也。
——李贽《德业儒臣后论》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以不能免矣。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四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认为,中国之所以危亡,民主科学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陈独秀尖锐地指出: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社会的进步。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孔子是“数千年前之残害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指出儒家学说能够在汉代成为主流思想的原因及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朱熹在推广理学方面所做的努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推广理学的社会条件。(8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三位思想家的共同主张。结合所学,分析他们主张产生的原因。(4分)
(4)材料四中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是如何看待传统儒学的?并根据所学分析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