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英国文学旅游兴起并成为一门产业。民众仿效16世纪以来贵族“欧陆游学”传统,参观英国知名作家的出生地、故居和墓地,探访文学作品中描述之地,以求“更深刻地理解熟悉的文本”。
地处偏僻的斯特拉特福,因是莎士比亚出生地而成为旅游胜地。1847年出版的《英国最杰出诗人的故居和常去之处》配以版画介绍英国作家故居,深受读者欢迎。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有乔叟、斯宾塞等众多作家的墓碑或纪念碑,备受游客青睐。人们还将文学作品视为“旅游指南”,前往伦敦、罗切斯特等地,与作品中的人物“邂逅”,“跟随哈代想象出来的人物的活动轨迹游览他们的故土”,领略司各特作品中描述的苏格兰高地风光,寻找历史记忆。“莎士比亚之乡”“哈代之乡”“司各特之乡”等英国文学之乡成为一道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摘编自(法)马克•布瓦耶《16—21世纪西方旅游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文学旅游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英国文学旅游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期,文书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从出土文书看,秦汉诸多有关基层民众管理的薄籍,其正本都是藏在乡一级,副本在县。东汉继承了文书藏乡的制度。
——摘编自卜宪群《秦汉乡里社会演变与国家治理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唐宋时期的敦煌文书中有部分契约格式:如《十世纪敦煌遗嘱格式(乙)》其内容提到“吾若死后,不许相诤。……他生莫见佛面,长在地狱,兼受畜生。若不听知,于此为报”;《十世纪敦煌分家文书格式(甲)》其内容提到“骨肉之原,不可有分飞之愿。……长守尊卑之礼”。
——摘编自张传蛋《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
材料三
明清徽州文书包括商编路程、民间日用类书等。如《江湖绘图路程》内容包括“士商略”“镇江盐船上楚水路歌”以及渠口村至九江、汉口等地的水陆路程;《广东路程》记录了由江西进广东的水陆路程、广州八景名录等;《路程编歌》具体描述了自钱塘江—断安江溯流而上的沿途所见;《应酬文约有备》内容包括“合同大意式”“抵押借券式”等。
——摘编自王振忠《徽州文书与明清以来的中国史研究》
(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三体现的文书功能。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文书中所载内容出现的主要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文书内容对研究明清社会的价值。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以来,广东不仅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在推进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也作出了卓越贡献。
——摘编自刘云波《晚清岭南文化的三大核心精神》
结合材料,围绕“广东与近代中国”自拟一个论题,运用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2世纪欧洲最有名的集市是香槟集市,它们是位于巴黎东面香槟地区的四个城市。商人用马车或驮畜运来货物,在预定时间、地点相互交易。香槟伯爵在骚乱年代维持了秩序,给商人和旅行者提供居所和保护。到12世纪中叶,香槟集市因其贸易量而蜚声于整个大陆。14世纪初,香槟地区成为法兰西国王属地,国王收取比交易费用更高的费用,如棚舍出租费和销售税等。随着欧洲贸易量的增长,集市城市里的运输和交易已不能满足需求,其重要性开始下降。
——摘编自[英]诺尔曼·庞兹《中世纪城市》等
材料二:12世纪中期形成的汉萨同盟是一个松散的商业联盟,它由波罗的海、北海沿岸等地的独立城市国家和城镇组成。1370年,同盟获得了对丹麦和波罗的海诸国的贸易垄断权,在北方所有的商业中心拥有贸易站。15世纪,同盟势力和重要性开始下降,诺夫哥罗德、伦敦、布鲁日等贸易站特权被所在国收回。17世纪,中欧和北欧的战争成了对汉萨同盟的最后一击,同盟城市数量逐渐减少。
——摘编自[美]布莱恩·蒂尔尼等《西欧中世纪史》等
(1)根据材料一,简析香槟集市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汉萨同盟衰落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总结12—17世纪欧洲贸易发展的趋势。
乡里制度是古代中国的“治国之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约抄写于秦灭六国前的秦简《法律问答》记载,里典(里正)和里老共同负责里中的户口,赋税和治安。其中,里典被称为“率敖”,指乡里豪强财力、能得众人拥戴之人。最迟抄写于秦灭六国前后且晚于《法律答问》的秦简《尉卒律》规定,“置典、老,必里相谁(推)”,且典、老由里中年长无爵者担任。
——摘编自陈侃理《秦汉里吏与基层治理》等
材料二:晚清宝坻县档案显示,县级以下的乡保是个关键人物,每个乡保平均管理二十余个村庄的赋税征收和司法事务。他们是不带薪的准官员,由地方提名,经国家批准确认。乡保一般按自己的意图行事。他们处在国家与社会的交汇点上,具有两副面孔。
——摘编自黄宗智《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合一》
材料三:《周礼》云:“五家为比,十家为联……使之相保相受,刑罚庆赏,相及相共,以受邦职,以役国事,以相葬埋。”比、联等都是在血缘性聚落或居住区内编排的地域性组织。历代乡里制度,无论发生什么变化,都声称遵从《周礼》确立的乡里制度的基本原则。
——摘编自鲁西奇《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
问题:
(1)指出材料一所体现的秦乡里制度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分析材料二中乡保的“两副面孔”。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马的公共建筑规划与其政治体制密切相关,共和时期,罗马缺少奢华壮丽的建筑物,但罗马人并未感到困扰。原因在于,在元老院这一具有寡头性质的集体议事机构中,没有任何元老能通过斥资修建纪念建筑来彰显自己的地位,这样做不仅无法赢得同侪的尊重,反而会引发其自身权力野心的负面观感。另外,如果政府金库有闲置资金,首先会考虑为公民们修建能够便利生活的基础设施,或者改善公共道路。如果有人主持修建一个大型供水渠,他一定会赢得公民们的称赞。
——摘编自【英】麦克伊韦迪《古典世界的城市:从地图探寻文明的细节》
材料二
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以咸阳所在地区为“内史”,建立以咸阳为中心的京畿区域,并“徙天下富豪于咸阳十二万户”,以充实京师。二十七年“作信宫渭南,已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北极星)”。三十五年,秦始皇锐意经营渭南,拟将咸阳重心置于丰镐古都之间,故另建新天极——阿房宫,并扩大城址直达南山,即以山为宫阙,视渭河为“天汉”。
——摘编自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
材料三
陪都核心,由两汉迄今,均在两江汇流处。城市中心,偏居今日陕西街、林森路一带,此为本市发展之第一期。嗣后城内外开辟公路,人口重心,乃渐向城中移动,今之都邮街遂取城南之中心地位而代之,此为发展中之第二期。民国十七年(1928)划定新市区范围,新市区之开辟系由沿江趋向内陆公路,车站与轮船码头,互争雄长,此为发展之第三期。二十二年重划市区,以巴县城郊,江北附郭,及南岸五塘,划归市政府管辖,此为发展之第四期。二十六年国府西迁,复于民二十九年将市区扩大,计面积约300平方公里,此为发展之第五期。而迁建区则北达北碚,南至南温泉,东起广阳坝,西抵白市驿,此大陪都之面积约1940平方公里。可预期为发展之第六期。(如下图)
——摘自《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
材料四
1922年,国际田园城市与城市规划协会召开会议,其中一个主题是“如何让田园城市在全球开花结果”。在接下来的十年中,欧洲国家尤其是英国将“田园城市”理念推广到非洲城市规划中。这些城市具有相同之处:一个中央政府办公区以及相邻的商业办公区和中心购物区,它们被低密度的欧洲居住区包围。非洲人聚集的“非洲大院”相对较小,被分隔于城市一侧,通过诸如铁路这样的实质性屏障,尽可能远地和欧洲区分隔开来。
——摘编自【英】霍尔《明日之城:1880年以来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罗马城与咸阳城规划所体现的政治理念。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重庆城区扩大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欧洲殖民者在非洲推行“田园城市”规划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