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美术的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 A.20世纪以来,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的心灵造成了巨大创伤 |
| B.工业化带来的快节奏生活加剧了人们的紧张感 |
| C.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展了艺术家认识世界的视野 |
| D.他们反对传统和理性。 |
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
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
|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
|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
|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
|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
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
|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
宋明儒学思想家对如何约束个人行为,有不同回答。一个主张“主人在外面”,一个主张“主人在里头”。下列反映了“主人在里头”的主张是()
| A.“存天理,灭人欲。” |
| B.“制天命而用之。” |
| C.“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
| D.“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
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
|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