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梁材,字大用,弘治十二年进士,勤敏有异政。为嘉兴知府,调杭州。田租例参差,材为酌轻重,立画一之法。迁浙江右参政,进按察使。寻以忧去。嘉靖初,起补云南。土官相仇杀累年,材召其酋曰:“汝罪当死。今贳汝,以牛羊赎。”御史讶其轻,材曰:“如是足矣,急之变生。”诸酋衷甲①待变,闻无他乃止。历贵州、广东布政使。吏民输课,令自操权衡,吏不得预。时天下布政使廉名最著者二人,材与姚镆也。
后改户部,遂代邹文盛为尚书。自外僚登六卿,不满二载。自以受恩深,益尽职。时修建两宫、七陵,役京军七万,郭勋请给月粮冬衣。材言非故事,不予。勋怒,劾材误公。帝诘责材,竟如勋奏。勋复建言三事请开矿助工余盐尽输边漕卒得携货物材议不尽行勋益怒。
材初为户部,值帝勤政,力祛宿弊,多见从。及是屡忤权幸,不得志,乃乞改南。为给事中周琬所劾,下吏部,尚书许赞等请留之。帝不悦,令与材俱对状。材引罪得宥,而赞等坐夺俸。材由此失帝意。考尚书六年满,遂令致仕。明年,户部尚书李廷相罢。帝念材廉勤,大臣亦多荐者,乃召复故官。三掌国计,砥节守公如一日。其秋,考察京官,特命监之。有大狱不能决,又命兼掌刑部事。帝叹曰:“尚书得如材者十二人,吾无忧天下矣。”
时大工频兴,役外卫班军@四万六千人。郭勋籍其不至者,责输银雇役,廪食之供视班军。材坚持不予。勋劾材,帝命补给。勋又以军不足,籍逃亡军布棉折饷银募工。材言:“今京班军四万余,已足用,不宜借口耗国储。”帝从其奏。勋益怒,劾材变乱旧章。无是,醮坛③须龙涎香,材不以时进,帝衔之。遂责材沽名误事,落职闲住。归,旋卒,年七十一。
当嘉靖中岁,大臣或阿上取宠,材独不挠,以是终不容。自材去,边储、国用大窘。世宗乃叹曰:“材在,当不至此矣。”    (节选自《明史·梁材传》)
[注]①衷甲:在衣服里面穿上铠甲。 ②外卫班军:在京城外卫班值勤的军队。 ③醮坛:斋戒而行祭礼的祭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寻以忧去                   寻:借机,寻机
B.材引罪得宥,而赞等坐夺俸   坐:犯罪,获罪
C.材不以时进,帝衔之         衔:怀恨,怨恨
D.自材去,边储、国用大窘     窘:窘迫,缺乏
2.下面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材为酌轻重,立画一之法      为给事中周琉所劾
B.诸酋衷甲待变,闻无他乃止    不得志,乃乞改南
C.进按察使。寻以忧去          勋又以军不足,籍逃亡军布棉折饷银募工
D.其秋,考察京官              帝从其奏。勋益怒
3.下列句子中全都能表现梁材“不阿上取宠”的一组是(3分)
①吏民输课,令自操权衡,吏不得预。
②材初为户部,值帝勤政,力祛宿弊。
③时修建两宫、七陵,役京军七万,郭勋请给月粮冬衣。材言非故事,不予。
④材引罪得宥,而赞等坐夺俸。
⑤材言:“今京班军四万余,已足用,不宜借口耗国储。”
⑥醮坛须龙涎香,材不以时进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梁材在杭州任职时,当时官田的租税定的或高或低很不统一,他就斟酌实际情况订立了统一的标准。
B.梁材由于政绩显著,不到两年时间就由一个地方官员调升为户部尚书,他心怀感激,以尽忠职守来报答皇恩。
C.梁材处事刚正,力除弊端,因此也触犯了一些朝中权贵的利益,引起他们的不满,受到弹劾和中伤,被罢免了尚书的官职。
D.梁材被重新起用为户部尚书后,他并没有改变自己处事刚正、为国理财护财的作风,也因此再次得罪了郭勋,并因为没有按时进龙涎香一事引起皇上不满,被免了官。
5.断句和翻译。(9分)
(1)用“/”给文段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3分)
勋复建言三事请开矿助工余盐尽输边漕卒得携货物材议不尽行勋益怒。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郭勋籍其不至者,责输银雇役,廪食之供视班军。(3分)
②大臣或阿上取宠,材独不挠,以是终不容。(3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游天平山记
高启
至正二十二年九月九日,积霖既霁,灏气澄肃。予与同志之友以登高之盟不可寒也,乃治馔载醪,相与指天平山而游焉。
山距城西南水行三十里。至则舍舟就舆,经平林浅坞间,道傍竹石蒙翳,有泉伏不见,作泠泠琴筑声。予欣然停舆听,久之而去。至白云寺,谒魏公祠,憩远公庵,然后由其麓狙杙①以上。山多怪石,若卧若立,若搏若噬,蟠孥②撑拄,不可名状。复有泉出乱石间,曰白云泉,线脉索络,下坠于沼,举瓢酌尝,味极甘冷。泉上有亭,名与泉同。草木秀润,可荫可息。过此,则峰回磴盘,十步一折,委曲而上,至于龙门。两崖并峙,若合而通,,窄险深黑,过者侧足。又其上有石屋二:大可坐十人,小可坐六七人,皆石穴,空洞,广石覆之如屋。既入,则凛然若将压者,遂相引以去。至此盖始及山之半矣。
乃复离朋散伍,竞逐幽胜,登者,止者,哦者,惫而喘者,恐而眺者,怡然若有乐者,怅然俯仰感慨若有悲者:虽所遇不同,然莫不皆有得也。
予居前,益上,觉石益怪,径益狭,山之景益奇,而人之力亦益以惫矣。顾后者不予继,乃独褰裳③奋武,穷山之高而止焉。其上始平旷,坦石为地,拂石以坐,则见山之云浮浮,天之风飕飕,太湖之水渺乎其悠悠。予超乎若举,泊乎若休,然后知山之不负于兹游也。既而欲下,失其故路,树隐石蔽,愈索愈迷,遂困于荒茅丛筱之间。时日欲暮,大风忽来,洞谷唅呀,鸟兽鸣吼。予心恐,俯下疾呼,有樵者闻之,遂相导以出,至白云亭,复与同游者会。众莫不尤予好奇之过,而予亦笑其惟怯颓败,不能得兹山之绝胜也。
于是采菊泛酒,乐饮将半,予起,言于众曰:“今天下板荡④十年之间诸侯不能保其国大夫不能保其家奔走离散于四方者多矣而我与诸君蒙在上者之力得安于田里抚佳节之来临登名山以眺望举觞一醉岂易得哉!然恐盛衰之不常,离合之难保也,请书之于石,明年将复来,使得有所考焉。”众曰:“诺!”遂书以为记。
【注释】①狙杙(jū yì):像猕猴攀登小木桩一样②蟠(pán):盘曲。孥(ná):牵引。③褰裳:提起衣裳。④板荡:《板》、《荡》,《诗经•大雅》篇名,都是写周厉王无道的诗,后因称政局混乱为“板荡”。
5.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乃治馔载醪治:整理
B.草木秀润,可荫可息荫:遮盖
C.蟠孥撑拄,不可名状状:形状
D.予超乎若举,泊乎若休举:推举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予与同志之友以登高之盟不可寒也
则凛然若将压者,遂相引以去
B.予欣然停舆听,久之而去
然后知山之不负于兹游也
C.至则舍舟就舆
拂石以坐,则见山之云浮浮
D.遂困于荒茅丛筱之间
乐饮将半,予起,言于众日
7.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复有泉出(于)乱石间
B.(予)至白云寺,谒魏公祠
C.既入(石穴),则凛然若将压者
D.(众)于是采菊泛酒,乐饮将半
8.下列对原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天平山的怪石、甘泉、险崖作了细致的描绘,还生动传神地描写了自己及同游者游览天平山时的不同动作、神态和感受。
B.作者特别写了自己登上山的高处后远眺的辽阔境界,而且写出了自己当时心旷神怡、飘飘欲仙的感觉。
C.作者褰裳奋武,独登极顶后下山,虽经历了日暮风作,鸟兽鸣吼,愈转愈迷时的恐惧疾呼,但因能“得兹山之绝胜”,所以“乐”。
D.文章最后,作者感慨时局之动乱、保一己平安之不易、同游盛会之难再。要求记此次游历于石上,以弥补无法再游之遗憾。
9.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划线部分断句。
今天下板荡十年之间诸侯不能保其国大夫不能保其家奔走离散于四方者多矣而我与诸君蒙在上者之力得安于田里抚佳节之来临登名山以眺望举觞一醉岂易得哉!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顾后者不予继,乃独褰裳奋武,穷山之高而止焉。
②众莫不尤予好奇之过,而予亦笑其惟怯颓败,不能得兹山之绝胜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道学传序
陈献章
自炎汉迄今,文字记录著述之繁,积数百千年于天下,至于汗牛充栋,犹未已也。许文正语人曰:“也须焚书一遭。”此暴秦之迹,文正不讳言之,果何谓哉?广东左方伯陈公取元所修《宋史•列传》中《道学》一编镂板,与同志者共之。《宋史》之行于天下有全书矣,公复于此留意焉。噫,我知之矣。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后世由圣门以学者众矣,语忠信如圣人,鲜能之。何其与夫子之言异也?夫子之学,非后世人所谓学。后之学者,记诵而已耳,词章而已耳。天之所以与我者,固懵然莫知也。夫何故?载籍多而功不专,耳目乱而知不明,宜君子之忧之也。是故秦火可罪也,君子不讳,非与秦也,盖有不得已焉。
夫子没,微言绝。更千五百年,濂、洛诸儒继起,得不传之学于遗经,更相讲习而传之。载于此编者,备矣。虽与天壤共弊可也。抑吾闻之:《六经》,夫子之书也;学者徒诵其言而忘味,《六经》一糟粕耳,犹未免于玩物丧志。
今是编也,采诸儒行事之迹与其论著之言,学者苟不但求之书而求诸吾心,察于动静有无之机,致养其在我者,而勿以见闻乱之,去耳目支离之用,全虚圆不测之神,一开卷尽得之矣。非得之书也,得自我者也。盖以我而观书,随处得益;以书博我,则释卷而茫然。此野人所欲献于公与四方同志者之芹曝①也。
承公命为序故及之公名选字士贤浙之临海人先公勿斋先生宰新城遗爱在民公称其家学云。
【注】①芹曝:谦词,谓所献微不足道。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正不讳言之讳:忌讳。
B.载于此编者,备矣备:齐备。
C.更千五百年更:经过。
D.学者徒诵其言而忘味徒:白白的。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积数百千年于天下得不传之学于遗经
B.公复于此留意焉盖有不得已焉
C.更相讲习而传之学者苟不但求之书而求诸吾心
D.《六经》,夫子之书也此野人所欲献于公与四方同志者之芹曝也
7.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作者认为是错误读书方法的一组是
①记诵而已耳,词章而已耳
②载籍多而功不专,耳目乱而知不明
③学者徒诵其言而忘味
④察于动静有无之机
⑤去耳目支离之用
⑥乃以书博我,则释卷而茫然
A.①②③B.①④⑥C.③④⑤D.②④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焚书”虽然是秦王残暴的行为,但也有可取之处,它对于当今学风的背理和有害能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B.作者批判当今读书之人只是致力于记诵典籍中词句的学习方法,指出这样学习只会造成“载藉多而功不专,耳目乱而知不明”的严重后果。
C.读经书的目的是求人之道,以明吾之本心,至于经学文字,它们不过如糟粕一样,本身并没有特别的价值。
D.所谓开卷有益,就是要求研究学习的人不但探求书中的精神,而且探求自己的内心,在探求中保全心中圆融奇妙的智慧。
9.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
承公命为序故及之公名选字士贤浙之临海人先公勿斋先生宰亲城遗爱在民公称其家学云。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后世由圣门以学者众矣,语忠信如圣人,鲜能之,何其与夫子之言异也?
②盖以我而观书,随处得益;以书博我,则释卷而茫然。

(共9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0题。(9分,每小题3分)
王镇恶,北海剧人也。祖猛,字景略,苻坚僭号关中,猛为将相,有文武才,北土重之。镇恶以五月五日生,家人以俗忌,欲令出继疏宗。猛见奇之,曰:“此非常儿,昔孟尝君恶月生而相齐,是儿亦将兴吾门矣!”故名之为镇恶。年十三而苻氏败亡,流寓崤、渑之间。尝寄食渑池人李方家,方善遇之。谓方曰:“若遭遇英雄主,要取万户侯,当厚相报。”方答曰:“君丞相孙,人才如此,何患不富贵。至时愿见用为本县令,足矣。”颇读诸子兵书,论军国大事,骑乘非所长,关弓亦甚弱,而意略纵横,果决能断。
高祖将北伐,镇恶领前锋。将发,前将军刘穆之见镇恶于积弩堂,谓之曰:“公愍此遗黎,志荡逋逆。昔晋文王委伐蜀于邓艾,今亦委卿以关中,想勉建大功,勿孤此授。”镇恶曰:“不克咸阳,誓不复济江而还也!”镇恶入贼境,战无不捷。军次洛阳,进次渑池,造故人李方家,升堂见母,厚加酬赉,即版授方为渑池令。镇恶悬军远入,转输不充,与贼相持久,将士乏食,乃亲到弘农督上民租,百姓竞送义粟,军食复振。
镇恶领安西司马、冯翊太守,委以捍御之任。时西虏佛佛强盛,姚兴世侵扰北边,破军杀将非一。高祖既至长安,佛佛畏惮不敢动。及大军东还,便寇逼北地。义真遣中兵参军沈田子距之。虏甚盛,田子屯刘回堡,遣使还报镇恶。镇恶对田子使,谓长史王修曰:“公以十岁儿付吾等,当各思竭力,而拥兵不进,寇虏何由得平! ”使还,具说镇恶言,田子素与镇恶不协,至是益激怒。二人常有相图志,彼此每相防疑。镇恶率军出北地,为田子所杀,事在《序传》。时年四十六。田子又于镇恶营内,杀镇恶兄基、弟鸿、遵、渊及从弟昭、朗、弘,凡七人。是岁,十四年正月十五日也。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厚加酬赉赏赐
B.公愍此遗黎同“悯”,同情
C.造故人李方家造房子,盖房子
D.不克咸阳攻克,战胜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镇恶以五月五日生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镇恶率军出北地,为田子所杀而在己为有悔
C.故名之为镇恶君为我呼人,吾得兄事之
D.骑乘非所长,关弓亦甚弱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0.下列关于文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昔孟尝君恶月生而相齐”是指战国时齐国孟尝君田文生于五月五日,但后来却做了齐国国相一事。这件事在《史记•孟尝君列传》中也有记载。
B.王镇恶生于农历五月五日,古人迷信,认为这天生的孩子难养大成人,但王镇恶的祖父却认为王镇恶能振兴家门。
C.王镇恶不仅“意略纵横,果决能断”,而且有勇有谋,高祖把他比作邓艾,鼓励他建立战功,完成北伐,成就大业。
D.王镇恶对李方的厚报说明他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他和沈田子二人平时就不和,常图谋对方,最终沈田子还是将王镇恶兄弟七人杀害了。
11.(1)君丞相孙,人才如此,何患不富贵。至时愿见用为本县令,足矣。
(2)公以十岁儿付吾等,当各思竭力,而拥兵不进,寇虏何由得平!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一l0题。(9分,每小题3分)
狄人伐邢。管敬仲言于齐侯日:“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暱(通:“昵):不可弃
也宴安鸩毒,不可怀也。《诗》云:‘岂不怀归,畏此简书。’简书,同恶相恤之谓也。请救秋八月,公及齐侯盟于落姑,请复季友也。齐侯许之,使召诸陈,公次于郎以待之。
“季子来归”,嘉之也。
冬,齐仲孙湫来省难。书曰:“仲孙”,亦嘉之也。仲孙归日:“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公日:“若之何而去之?:对曰:“难不已将自毙,君其待之。”公日:“鲁可取乎?”对日:“不可,犹秉周礼。周礼,所以本也。臣闻之,国将亡,本必先颠:而后枝叶从之。鲁不弃周礼,未可动也。君其务宁鲁难而亲之。亲有礼,因重固,间携贰,覆昏乱,霸王之器也。”
(二年)冬十二月,狄人伐卫。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将战,国人受甲者皆日:“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公与石祁子玦,与宁庄子矢,使守,日:“以此赞国,择利而为之。”与夫人绣衣,日:“听于二子。”渠孔御戎,子伯为右,黄夷前驱,孔婴齐殿。及狄战于荧泽,卫师败绩,遂灭卫。卫侯不去其旗,是以甚败。狄人囚史华龙滑与礼孔以逐卫人。二人日:“我,大史也,实掌其祭。不先,国不可得也。”乃先之。至则告守曰:“不可待也。”夜与国人出。狄人入卫,遂从之,又败诸河。
(选自《左传•鲁闵公元年~二年》有删改)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戎狄豺狼,不可厌也满足
B.宴安鸩毒,不可怀也怀恋,贪恋
C.以此赞国,择利而为之帮助,辅助
D.公次于郎以待之差一等的
10.下列对本段文字的分析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中的齐侯即齐桓公,他在管仲的劝谏下出兵救邢。管仲的语言表现出他的远见卓识。
B.文中有“不去庆父,鲁难未已”,现在也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常用来形容祸根不除,灾难祸患就不会停止。
C.仲孙认为,“礼”是国家的根本,鲁国之所以能顽强生存,是因为它的根本没有动摇。所以他劝齐桓公宁可看着鲁国遭受祸难,等待时机消灭它。
D.卫国灭亡的教训告诉我们,国君骄奢淫逸,耽于享乐,不体恤百姓,得不到国人的支持,国家是不会长久的。
11.将第1卷第三题文言文中划线句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诸夏亲暱,不可弃也。(3分)
(2)臣闻之,国将亡,本必先颠,而后枝叶从之。(4分)
(3)若之何而去之?(3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8—10题(9分每小题3分)
李绩,曹州离狐人也。本姓徐,初仕李密,为左武侯大将军。密后为王世充所破,拥众归国,绩犹据密旧境十郡之地。武德二年,谓长史郭孝恪曰:“魏公既归大唐,今此人众土地,魏公所有也。吾若上表献之,则是利主之败,自为己功,以邀富贵,是吾所耻。今宜具录州县及军人户口,总启魏公,听公自献,此则魏公之功也,不亦可乎?”乃遣使启密。使人初至,高祖闻无表,惟有启与密,甚怪之。使者以绩意闻奏,高祖方大喜曰:“徐绩感德推功,实纯臣也。”拜黎州总管,赐姓李氏,附属籍于宗正。封其父盖为济阴王,固辞王爵,乃封舒国公,授散骑常侍。寻加绩右武侯大将。及李密反叛伏诛,绩发丧行服,备君臣之礼,表请收葬。高祖遂归其尸。于是大具威仪,三军缟素,葬于黎阳山。礼成,释服而散,朝野义之。寻为窦建德所攻,陷于建德,又自拔归京师。从太宗征王世充.窦建德,平之。贞观元年,拜并州都督,令行禁止,号为称职,突厥甚加畏惮。太宗谓侍臣曰:“隋炀帝不解精选贤良,镇抚边境,惟远筑长城,广屯将士,以备突厥,而情识之惑,一至于此。朕今委任李绩于并州,遂得突厥畏威远遁,塞垣安静,岂不胜数千里长城耶?”其后并州改置大都督府,又以绩为长史。累封英国公。在并州凡十六年,召拜兵部尚书,兼知政事。绩时遇暴疾,验方云须灰可以疗之,太宗自剪须为其和药。绩顿首见血,泣以陈谢。太宗曰:“吾为社稷计耳,不烦深谢。”十七年,高宗居春宫,转太子詹事,加特进,仍知政事。太宗又尝宴,顾绩曰:“朕将属以孤幼,思之无越卿者。公往不遗于李密,今岂负于朕哉!”绩雪涕致辞,因噬指流血。俄沉醉,御服覆之,其见委信如此。绩每行军,用师筹算,临敌应变,动合事机。自贞观以来,讨击突厥.颉利及薛延陀.高丽等,并大破之。太宗尝曰:“李靖.李绩二人,古之韩.白.卫.霍岂能及也!”
(选自《贞观政要》)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闻无表,惟有启与密启:报告
B.绩犹据密旧境十郡之地据:占有
C.转太子詹事,加特进,仍知政事知:知道
D.绩雪涕致辞雪:擦试
9.下列不能表明李绩为“纯臣”的一项是()
A.今宜具录州县及军人户口,总启魏公,听公自献
B.及李密反叛伏诛,绩发丧行服,备君臣之礼,表请收葬
C.绩顿首见血,泣以陈谢
D.绩雪涕致辞,因噬指流血
10.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绩忠心事主。高祖为此任命他做黎州总管,并赐他姓李。
B.李绩极讲道义。李密因反叛被诛,李绩上表要求高祖为其举行国葬。
C.李绩深得太宗信赖。一次李绩喝醉睡着,太宗亲自把御服盖在他的身上。
D.李绩善于用兵。太宗说,古代的名将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都比不上李绩。
11.把下面三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此人众土地,魏公所有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寻为窦建德所攻,陷于建德,又自拔归京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朕将属以孤幼,思之无越卿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