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盖勋字元固,敦煌广至人也.初举孝廉,为汉阳长史.时武威太守倚恃权势,患行贪横,
从事苏正和寒致其罪。凉州刺史梁鹤畏惧贵戚,欲杀正和以免甚负,乃访之于助.勋素与正和有仇,或劝勋可因此报隙.勋曰:“不可.谋事杀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乃谏鹤曰:“夫绝食鹰鸯欲其鸳,鹜而烹之,将何用哉?”鹤从其言。正和喜于得免,而诣勋求谢。勋不见,曰:“吾为梁使君谋,不为苏正和。”
时叛羌围护羌校尉夏育于畜官,勋与州郡合兵救育,至孤盘,为羌所破。勋收余众百余人,为鱼丽之阵。羌精骑夹攻之急,士卒多死.勋被三创,坚不动,乃指木表曰:“必尸戎于此。”句就。种羌淇吾素为勋所厚,乃以兵捍众曰:“盖长史贤人,汝曹杀之者为负天。”勋仰骂曰:“死反虏,汝何知?促来杀我!”众相视而惊.淇吾下马与勋,勋不肯上,遂为贼所执。羌戎服其义勇,不敢加害,送还汉阳。后刺史杨雍即表勋领汉阳太守.时人饥,相渔食,勋调谷早之,存活者千余人.
拜京兆尹.时长安令杨党,父为中常侍,恃势贪放,勋案得其赃千余万。贵戚咸为之请,
勋不听,具以事闻,并连党父,有诏穷案,威震京师。时小黄门高望为尚药监,幸于皇太子,
太子因赛硕②属望子进为孝廉,勋不肯用.或曰:“皇太子副主,望其所爱,硕帝之宠臣,而子违之,所谓三怨成府者也.”勋曰:“选贤所以报国也.非贤不举,死亦何悔!”勋虽在外,每军国密事,帝常手i'q问之,数加赏赐,甚见亲信.
及帝崩,董卓废少帝,杀何太后.自公卿以下,莫不卑下于卓,唯勋长揖争礼,见者皆为失色.时,河南尹朱俊为卓陈军事.卓斥俊曰:“我百战百胜,决之于心,卿勿妄说,且污我刀.”勋曰:“昔武丁之明,犹求蔑谏,况如卿者,而欲移人之口乎?”卓曰戏之耳勤曰不闻怒言可以为戏耳卓乃谢俊勋虽强直不屈而内厌于卓不得意疽发背卒时年五十一
(《后汉书?盖勋传》有删节)
注①句(you)就:羌别种也.②赛硕:人名。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从事苏正和案致其罪 案:报案
B.促来杀我 促:赶快
C.句就种羌滇吾素为勋所厚 厚:厚道
D.而欲杜人之日乎 杜:杜绝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欲杀正和以免其负 B.甚见亲信则
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C二太子因赛硕属望子进为孝廉 D.且污我刀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不出,火且尽
7.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盖勋不畏权贵的一组是
①吾为梁使君谋,不为苏正和也②死反虏,汝何知?促来杀我③具以事闻,并连党父
④非贤不举,死亦何悔⑤莫不卑下于卓,唯勋长揖争礼⑥不闻怒言可以为戏耳
A.①③⑤ B.③④⑥ C.②④⑤ D.④⑤⑥
8.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盖勋任汉阳长史时,凉州刺史畏惧权贵,想借机会杀害苏正和,便询问盖勋。盖勋没有乘人之危,使苏正和得以免罪。
B.盖勋在羌族叛乱围攻护羌校尉夏育时,率兵救助,却被羌人精锐部队夹击,身受三处刀伤,仍然坚持不动。叛将深受感动,将自己的战马送给他,但遭到拒绝。
C.盖勋刚直不阿,将长安令杨党贪赃枉法的事实全部上报,皇上下诏要将案件追查到底。后来,盖勋还断然拒绝了他人想让尚书监高望之子成为孝廉的要求。
D.盖勋只对董卓行一般礼节,而当时公卿以下的百官都不敢这样做。因此,盖勋虽然聪明, 刚直不屈,一但被董卓厌恶,在朝廷不能得志。
9.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4分)
卓曰戏之耳勋曰不闻怒言可以为戏耳卓乃谢俊勋虽强直不屈而内厌于卓 不得意疽发背卒时年五十一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勋被三创,坚不动,乃指木表曰:“必尸我于此。”(3分)
②时人饥,相渔食,勋调谷票之,存活者千余人。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据记者了解,中国足球的“反赌工作”将进入破冰期。一条爆炸性消息在足球圈内不胫而走,沈阳一个涉嫌操纵国内联赛的赌球团伙被警方抓获。 |
B.目前化妆品市场的假冒产品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有关部门多次采取打假行动,但屡试不爽,收效甚微。 |
C.二胡、筝、笛……很多熟悉的声音,飘荡在耳边,不绝如缕。它们穿越千古的声音特质,纯粹明净、悠远清扬。 |
D.只有加强思想教育和人格品质的培养,倡导科学的教学与考试方法,从根本上解决 |
学以致用的问题,才能对现有的舞弊现象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秦士录宋濂
邓弼,秦人也,身长七尺,能以力雄人。邻牛方斗不可擘,拳其脊,折仆地。然好使酒,怒视人,人见辄避,曰:“狂生不可近,近则必得奇辱。”
一日,独饮娼楼,两书生过其下,急牵入共饮。两生素贱其人,力拒之.弼怒日:“君终不我从,必杀君,亡命走山泽耳,不能忍君苦也!”两生不得已,从之o酒酣,解衣箕踞。 两生雅闻其酒狂,欲起走,弼止之日:“勿走也!今日非速君饮,欲少吐胸中不平气耳。四库书从君问,即不能答,当血是刃。”两生遽摘七经数十义扣之,弼历举传疏,不遗一言-弼笑曰:“君等伏乎未也?”两生不敢再有问。弼被发跳叫日:“古者学在养气,今人一服儒衣,反奄奄欲绝,徒欲驰骋文墨,儿抚一世豪杰.此何可哉!君等休矣。”两生素负多才艺,闻弼言,大愧。归,询其所与游,亦未尝见其挟册呻吟也。
泰定末,德王执法西御史台,弼造书数千言,袖谒之。阍卒不为通,弼连击踣数人,王令隶人摔入o弼盛气日:“公奈何不礼.壮士?今天下虽号无事,东海岛夷,尚未臣顺;西南诸蛮,虽曰称臣奉贡,而称制与中国等。诚褥如弼者一二辈,驱十万横磨剑伐之,则东西为日所出入,莫非王土矣。公奈何不礼壮士!”王日:“尔自号壮士,百万军中,可刺大将乎?”日:“能。”王日:“姑试之。”阴戒善槊者五十人,驰马出东门外。暨弼至,众槊齐进,弼虎吼而奔,人马辟易五十步。已而烟尘涨天,但见双剑飞舞,连斫马首堕地。王抚髀欢日:“诚壮士!诚壮士!”乃命勺酒劳弼,弼立饮不拜。
王上章荐诸天子,会丞相与王有隙,格其事不下。弼叹日:“天生一具铜筋铁肋,不使立勋万里外,乃槁死三尺蒿下,命也,亦时也。尚何言!”遂入王屋山为道士,后十年终。
史官日:弼死未二十年天下犬乱中原教千里人影殆绝玄乌来降失家竞栖林木间使弼在必当有以自见惜哉弼鬼不灵则已若有灵吾知其怒发上冲也。
(本文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生素贱其人,力拒之贱;鄙视 |
B.今日非速君饮,欲少吐胸中不平气耳速:邀请 |
C.两生素负多才艺,闻弼言,大愧负:享有 |
D.询其所与游,亦未尝见其挟册呻吟也游:交往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下列省略句括弧中所补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邻牛方斗不可擘,拳其脊,(弼)折仆地 |
B.弼造书数千言,袖谒之。阍卒不为(王)通 |
C.徒欲驰骋文墨,(两书生)儿抚一世豪杰 |
D.天生一具铜筋铁肋,不使(弼)立勋万里外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弼,秦地人,身材高大,力气极大,而且嗜好喝酒,常常借酒使性,羞辱旁人,因此大家看见他就都远远地躲避开。 |
B.邓弼强拉两位儒生到娼楼喝酒,并与他俩比试学问。邓弼博通经传,让两儒生非常羞愧,自此他俩再也不敢拿书吟诵。 |
C.邓弼带着文稿,强闯德王府,建议德王要居安思危,礼贤下士,并指出,若能这样做,就能安抚边夷,天下皆为王土。 |
D.德王向朝廷举荐邓弼,但丞相与德王不和,便从中作梗阻止。邓弼因此悲叹自己生不逢时,壮志难酬,于是遁迹山林。 |
断句翻译。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
弼死未二十年天下大乱中原数千里人影殆绝玄鸟来降失 家竞栖林木间使弼在必当有以自见惜哉弼鬼不灵则已若有灵吾知其怒发上冲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君终不我从,必杀君,亡命走山泽耳,不能忍君苦也!
②四库书从君问,即不能答,当血是刃。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嵇康,字叔夜,谯国铚人也。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风姿,天质自然。恬静寡欲,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长好老庄。与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常修养性服食之事,弹琴咏诗,自足于怀。所与神交者惟阮籍、山涛,豫其流者向秀、刘伶、籍兄子咸、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
康尝采药游山泽,会其得意,忽焉忘反。至汲郡山中见孙登,康遂从之游。登沉默自守,无所言说。康临去,登曰:“君性烈而才隽,其能免乎!”又遇王烈,共入山,烈尝得石髓如饴,即自服半,余半与康,皆凝而为石。又于石室中见一卷素书,遽呼康往取,辄不复见。烈乃叹曰:“叔夜志趣非常而辄不遏,命也!”
山涛将去选官,举康自代.康乃与涛书告绝,此书既行,知其不可羁屈也。
性绝巧而好锻。宅中有一柳树甚茂,乃激水圜之,每夏月,居其下以锻。东平吕安服康高致,每一相思,辄千里命驾,康友而善之。后安为兄所枉诉,以事系狱,辞相证引,遂复收康。
初,康居贫,尝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之下,以自赡给。颍川钟会,贵公子也,精炼有才辩,故往造焉。康不为之礼,而锻不辍。良久会去,康谓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会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会以此憾之。及是,言于文帝曰:“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因谮“康,安等言论放荡,宜因衅除之,以淳风俗”。帝既昵听信会,遂并害之。
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帝寻悟而恨焉。初,康尝游于洛西,暮宿华阳亭,引琴而弹。夜分,忽有客诣之,称是古人,与康共谈音律,辞致清辩,因索琴弹之,而为《广陵散》,声调绝伦,遂以授康,乃誓不传人。康善谈理,又能属文,其高情远趣,率然玄远。撰上古以来高士为之传赞,欲友其人于千载也。
(本文有删节)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览无不该通 该:通“赅”,完全。 |
B.君性烈而才隽 隽:高超。 |
C.知其不可羁屈也 羁屈:束缚屈服。 |
D.辞致清辩 清辩:清楚明白。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余半与康,皆凝而为石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
B.后安为兄所枉诉,以事系狱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
C.精练有才辩,故往造焉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
D.宜因衅除之,以淳风俗 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用简练的文字交代了嵇康的文才学识、风度仪表、性格特点以及生活追求,较为全面地给读者刻画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风流名士——嵇康的形象。 |
B.嵇康的好友山涛在即将离任吏部选官时,举荐嵇康来代替自己,可嵇康竟然写信给山涛宣布绝交,从中可知嵇康刚烈傲岸、任性不羁的个性。 |
C.吕安事件是嵇康由快乐人生走向悲剧命运的转折点,后来更因为得罪了晋文帝的亲信钟会而被他进谗诬陷,最终招致了杀身之祸。 |
D.纵观嵇康一生,鄙薄名利,崇尚真性情;回归自然喜好打铁,超然物外得自在;不为虚伪世俗所拘,而又重视真正的情谊;他的死也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壮观、最优美、最从容赴死的风景。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6题。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髫龀丧父,事母以孝闻。年十二,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后丁母忧,居丧骨立。赵郡王睿举德行,称疾不就。和士开亦重其名,将讽朝廷,擢为国子祭酒。士谦知而固辞,得免。
李氏宗党豪盛,每至春秋二社,必高会极欢,无不沉醉喧乱。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士谦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
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债了矣,幸勿为念也。”各令罢去。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一无所受。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此乃李参军遗惠也。”或谓士谦曰:“子多阴德。”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赵郡士女闻之,莫不流涕曰:“我曹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会葬者万余人。乡人条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
(选自《隋书·隐逸传》)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士谦家富于财,躬处节俭 | B.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 |
C.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 | D.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②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
B.①每以振施为务②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 |
C.①士谦家富于财②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 |
D.①士谦知而固辞,得免②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 |
根据文意,下列各句中补出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A.赵郡王睿举德行,(睿)称疾不就 |
B.(本主)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 |
C.为(债家)设酒食,对之燔契 |
D.(己)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 |
下列各组句子,全都表明李士谦“轻利重义”的一组是( )
①后丁母忧,居丧骨立②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
③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④“穷困所致,义无相责”
⑤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⑥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A.①③⑥ | B.①②④ | C.③④⑤ | D.②⑤⑥ |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士谦幼年丧父,对母亲格外孝顺。后来母亲去世,他为母亲服丧,消瘦得只剩下皮包骨头,憔悴不堪。 |
B.李士谦乐善好施,对州中因办丧事而兄弟分财不均的人家,他常常拿出自己的钱来平息矛盾,使人向善。 |
C.李士谦对于给他人的恩惠和人们对自己的赞誉常常看得很淡,他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算不上真正有阴德。 |
D.李士谦在乡郡百姓的心中威望很高,故去时甚至有百姓愿代其而亡,大家自发地为李士谦树碑来纪念他。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和士开(注:人名)亦重其名,将讽朝廷,擢为国子祭酒。
(2)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此乃李参军遗惠也。”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叁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须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②子欲逃名乎,而屡易其号(选自《六一居士传》) |
B.①若弗与,则请除之 ②此则人之变,而风何与焉(选自《黄州快哉亭记》) |
C.①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②女也不爽,士贰其行(选自《诗经•氓》) |
D.②段入于鄢,公伐诸鄢 ②归而谋诸妇(选自《后赤壁赋》) |
对原文内容概述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郑伯与共叔段都是姜氏所生,但因为难产,姜氏就讨厌大儿子而偏袒小儿子。 |
B.共叔段在母亲姜氏的怂恿下,篡夺王位的野心不断膨胀,最后,多行不义而自食恶果。 |
C.对与共叔段与姜氏的野心,郑国大夫祭仲与子封自以为比郑伯认识得更清。 |
D.郑伯一再容忍谦让是有苦衷的,毕竟是自己母亲和兄弟,因此,开始不忍轻易动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