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西班牙的早期殖民扩张与英国在工业革命后的殖民扩张之间存在很大不同。
请回答:
(1)指出早期殖民扩张时期的葡萄牙、西班牙与工业革命后的英国分别处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什么阶段?
(2)两种殖民扩张的主要方式有何不同?
(3)两种殖民扩张对本国资本主义发展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他们(指启蒙思想家)发展起二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其中特别使我们感兴趣的是他们在经济、宗教和政治三个领域中提出的一些具体建议。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二柏克认为卢梭是极端理性的启蒙运动思想家中最典型的一个。……其他批评卢梭的人……怀疑卢梭可能不是一个人,而是有两个卢梭:一个极端的理性主义者卢梭,一个是邪门得多的卢梭。
——约翰·麦克里兰《西方政治思想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述启蒙思想家在三个领域中的建议引起了哪些社会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材料二中为什么有人认为有“两个卢梭”?并分析“邪门”的卢梭对启蒙思想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834年,英国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即新济贫法,它规定,从1835年7月1日起,一律停止对济贫院外所有壮年男子的救济,受救济者必须是被收容在济贫院中的贫民。建立有三个合适的人组成的“英格兰和威尔士济贫法委员会”。同时还规定,地方济贫管理机构的职责和权限,管理员不再是无薪俸的义务工作者,而由纳税人选举产生,领取工资。有人这样描述济贫院的基本情况:所内的生活条件极为恶劣,劳动极其繁重,贫民望而却步,被称之为劳动者的“巴士底狱”。政府就是用这种方法来减少受救济的人口和济贫的支出。
材料二过去政府保证的基本人权是说,你可以自由地去争取你自己的幸福,至于争取得来,争取不来,政府管不了了,竞争的结果是,你失败了、你破产了、你没饭了,这些不是政府要管的事情。现在把政府的职能转变过来了,在经济上的保障,就是说,不饿死人也是政府的职能了,这个最低的保障就是,无匮乏的自由变成了基本的人权。这一点,我觉得在美国的观念上是一个很大的革命。
——资中筠谈罗斯福新政“大国崛起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1834年英国修正济贫法的时代背景。谈谈你对新济贫法如何认识。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材料二的美国政府在保障方面采取哪些措施?其重要历史意义是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美国当代政治学家亨延顿认为:在处于现代化过程中的国家,由于社会逐渐开放,社会结构开始出现变迁,社会动员扩大,人的自主意识觉醒,人们对改革的期望值随着改革的进行日愈膨胀,而国家制度和整合机制的变革却相对滞后,满足不了人们被调动起来的欲望和诉求,因而民众中产生了一种相对挫折感,并引发弥散性的不满情绪,导致社会失序。对此,加强中央权威的力量也就成为一个迫不得已的选择。该观念成为新权威主义的理论依据。
【注释】新权威主义是指主张改革之初就遇到种种问题在旧体制向近(现)代商品经济秩序和民主政治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强有力的有近(现)代化导向的权威政治来协调整合社会秩序,并引导近(现)代化进程。作为学说,新权威主义被用以描述或解释处于现代化初期阶段国家的政治发展现象,而作为政治实践,新权威主义则是介于传统权威主义和民主主义之间的一种过渡体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新权威主义”的相关观念。
(要求:,对该观念赞成、反对或另有观念均可,要求观念明确,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欧洲列强竭力寻求新的殖民地,以确保剩余资本和剩余产品有海外市场,经济上的竞争还激起了对殖民地的争夺。由于德国人直到1871年国家统一之后才参与殖民地争夺,所以,他们特别积极,要求建立一个与其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相称的帝国。泛日耳曼同盟把目标对准了葡萄牙、荷兰和比利时这样一些小国的富裕的殖民地,并坚决认为德国还必须拥有“显要的地位”。但是,德国人发现,他们在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地区都受到了英国辽阔的殖民地的阻挡;他们痛骂英国人是“占着毛坑不拉屎的”的自私鬼。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一次世界大战:全球性的影响)
材料二 1912年冬,哈尼斯曾坦率地告诉德国驻伦敦大使李奇诺斯基:英国必须竭力维持大陆两个集团的均势,决不能听任法国被搞垮;因此这种爆发时,英国一定会站在法俄一边。威廉二世也是心里有数的,他曾说:“当斯拉夫族和日耳曼族进行最后斗争时,盎格鲁一萨克森人将站在斯拉夫人和高卢人一边。”
——赵辉杰《略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德关系的演变》
材料三有人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战争不过是欧美国家与亚洲国家围绕是欧美人还是亚洲自己人对亚洲管理权的争夺,币中国人却阻止了日本人的“大东亚新秩序”计划。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战前英德两国的冲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及怎样认识。
(2)结合所学知识如何评价材料三的观念。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编者按:历史上朝代的兴衰更替无不与人才息息相关,充分合理地选拔人才是统治者维护和巩固其统治的有效策略。作为清朝统治的奠基者努尔哈赤(后金的建立者)对此有充分的认识,也正是这一点,努尔哈赤稳定了政权,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国,也为后来清朝的建立和人关打下了基础。)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努尔哈赤令诸臣勿得隐匿有宜大汗之政的贤者,多次申明“择贤而识者任之。”《内阁藏本满文老档》中记载努尔哈赤曾言:“为国之道,以何为贵?在于谋事公信、法度严明也。其弃良谋、慢法度之人,无益于此道,乃国家之鬼崇也。我之所言,岂能尽是,倘有不当,勿顾情面。众人之见识,尔诸子及众大臣当直陈之。”在众贝勒的上谕中他进而阐释:“凡贝勒以忠诚事君,奏对之间,无有大于尽言规谏者,贝勒既尽规谏,非忠直之人也。进谏者,凡应奏之言,有闻即以入告,则治道有不裨益者乎!”
——摘编自《内阁藏本满文老档》
材料二《太祖高皇帝实录》载,努尔哈赤明确要求,“凡人处世之道,公忠体国,以公为贵。……为君者,能以至公乏心,克勤于国,俾其安辑,则天锡丕基,能永享矣。”“人能常怀远虑,容受直言,以公忠之心,勤劬效力,以事其上。则卑者可尊,疏者可密”。万历四十三年十二月,努尔哈赤对众大臣说:“尔诸大臣,勿日缘何舍亲而举疏,勿论家世,视其心术宽大则荐之,不拘血统,视其才德而举之为臣。凡为治政,其有一技之长者何处有之,倘有堪以辅政者,亦可荐之。”正所谓:“有善于征战者,即宜用以征战,不可私事驱使。若机密之地,必择谨慎端方者处之;辞命之任,必择言论敏达者委之。凡有任使,俱因人酌用可耳,皆随才器使。”“凡有贤才、可任国政者,任贤使能,知之,勿隐。国务殷繁,必得贤才众多,量能授职。一偿治国之兵,经理乏才,何以济事。故勇能攻战者,宜令治军;才优经济者,宜令治国”。
——摘编自《太祖高皇帝实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努尔哈赤的人才观和用人策略、用人原则。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努尔哈赤用人策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