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2题。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隐语,类似谜语的话),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沈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
1、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古之学者必有师
B、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C、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D、于是乃朝诸县长七十二人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国且危亡,在于旦暮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B、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C、王知此鸟何也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D、奋兵而出叩关而攻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万里寻兄记
(清)黄宗羲
宗羲六世祖小雷府君,讳玺,字廷玺。兄弟六人。长伯震,商于外,逾十年不归。府君魂祈梦请卜之,茫然不得影响。作而曰:“吾兄不过在域内,吾兄可至,吾何不可至乎?”蹑屦出门,乡党阻之,曰:“汝不知兄之所在,将何之?”府君曰:“吾兄,商也。商之所在,必通都大邑。吾尽历通都大邑,必得兄矣!”
于是裂纸数千,缮写共兄里、系、年、貌为零丁。所过之处,辄榜之宫观、街市间,冀兄或见之。即兄不见,而知兄者或见之也。经行万里,獠洞、蛮陬,踪迹殆遍,卒无所遇。
府君祷之衡山?梦有人诵:“沈绵盗贼际,狼狈江汉行”者,觉而以为不祥。遇士人,占之,问:“君何所求?”府君曰:“吾为寻兄至此。”士人曰:“此杜少陵《舂陵行》中句也。舂陵,今之道州。君入道州,定知消息。”府君遂至道州。彷徨访问,音尘不接。
一日,奏厕,置伞路旁。伯震过之,见伞而心动。曰:“此吾乡之伞也。”循其柄而视之,有字一行云:“姚江黄廷玺记。”伯震方惊骇未决,府君出而相视,若梦寐,哭失声。道路观者,亦叹息泣下。时伯震已有田园妻子于道州,府君卒挽之而归。
尝观史传,人子所遭不幸,间关踣顿求父求母者不绝书,为人弟而求兄者无闻焉。岂世无其事欤?抑有其事而记载者忽之欤?
方府君越险阻,犯霜雪,跋涉山川,饥体冻肤而不顾,钳口槁肠而不恤,穷天地之所覆载,际日月之所照临,汲汲皇皇,惟此一事,视天下无有可以易吾兄者。而其时当景泰、天顺之际,英宗、景皇,独非兄弟耶?景皇惟恐其兄之入,英宗惟恐其弟之生。富贵利害,伐性伤恩,以视府君,爱恶顿殊。可不谓天地纲常之寄,反在草野乎?
(节选自《清文观止》,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而曰作:站起来 | B.踪迹殆遍,卒无所遇卒:最终 |
C.觉而以为不祥觉:睡醒 | D.以视府君,爱恶顿殊视:看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景皇惟恐其兄之入②舂陵,今之道州 |
B.①循其柄而视之②抑有其事而记载者忽之欤 |
C.①吾为寻兄至此②为人弟而求兄者无闻焉 |
D.①汝不知兄之所在,将何之②穷天地之所覆载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小雷府君“挂念兄长”和“为找兄长历尽险阻”的一组是( )
A.①魂祈梦请卜之②踰十年不归 |
B.①梦有人诵“沈绵盗贼际,狼狈江汉行”者,觉而以为不祥②经行万里,獠洞、蛮陬,踪迹殆遍 |
C.①见伞而心动②饥体冻肤而不顾,钳口槁肠而不恤 |
D.①出而相视,若梦寐,哭失声②穷天地之所覆载,际日月之所照临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雷府君为找寻出外经商十年未归的长兄伯震,在没有伯震任何音讯的情况下,不顾别人的劝阻万里寻兄,其情其事,感人至深。 |
B.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小雷府君终于在梦中获得找寻其兄的线索。然当他历尽艰辛找到长兄时,长兄已经在道州有了田产和家室,他最终只好惋惜而归。 |
C.作者认为,自古以来,孩子辗转颠簸寻求父母亲的故事不断出现在史传中,但弟弟找寻哥哥的故事则没有出现过,其原因并不一定是世上没有这样的事。 |
D.这篇文章通过写兄弟的友爱,鞭挞了帝王英宵与景皇因“富贵利害”而“伐性伤恩”的丑恶,暴露了统治阶级封建道德的虚伪 |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吾兄,商也。商之所在,必通都大邑。吾尽历通都大邑,必得兄矣!
译文:
(2)人子所遭不幸,间关踣顿求父求母者不绝书,为人弟而求兄者无闻焉。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嘉靖间,冢宰严公,擅作威福。夜坐内厅,假儿义子,纷来投谒。公命之入,俱膝行而进。进则崩角在地,甘言谀词,争妍献媚。公意自得,曰:“某侍郎缺,某补之;某给谏缺,某补之。”众又叩首谢。起则左趋右承,千态并作。
少间,檐瓦窣窣有声。群喧逐之,一人失足堕地。烛之,鹑衣百结,痴立无语。公疑是贼,命执付有司。其人跪而前曰:“小人非贼,乃丐耳!”
公曰:“汝既为丐,何得来此?”丐曰:“小人有隐衷,倘蒙见宥,愿禀白一言而死。”公许自陈。
曰:“小人张禄,郑州人。同为丐者,名钱秃子。春间商贾云集,钱秃所到,人辄恤以钱米。小人虽有所得,终不及钱。问其故。钱曰:’我辈为丐,有媚骨,有佞舌。汝不中窾要,所得能望我耶?’求指授,钱坚不许。因思相公门下,乞怜昏夜者,有媚骨佞舌,当什倍于钱,是以涉远而来,伏而听,隙而窥者,已三月矣!今揣摩粗就,不幸踪迹败露。愿假鸿恩,及于宽典。”
公愕然,继而顾众笑曰:“丐亦有道。汝等之媚骨佞舌,真若辈之师也!”
众唯唯。因宥其罪,命众引丐去,朝夕轮授,不逾年,学成而归。由是张禄之丐,高出钱秃子之上云。
铎曰:“张禄师严冢宰门下,若严宰门下又何师?曰‘师严宰’。前明一部百官公卿表,即乞儿渊源录也。异哉张禄,乃又衍一支。”(选自《谐铎》)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擅作威福擅:独揽、专权 | B.人辄恤以钱米恤:救济 |
C.烛之,鹑衣百结烛:灯烛 | D.又衍一支衍:蔓延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假儿义子”“媚骨佞舌”的一组是()
①具膝行而进。②公意自得。③千态并作。
④愿假鸿恩,及于宽典。 ⑤众唯唯。⑥朝夕轮授。
A.①②④ | B.①③⑤ | C.②④⑥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严嵩把持朝政大权,人们要想升迁非求他不可,于是利欲熏心者便投到他的门下。 |
B.严嵩像打发乞丐一样给他的门下分配官职,门下尝到甜头后,争相献媚,演出幕幕丑剧。 |
C.作者借乞丐张禄前来严嵩府第偷偷“取经”,说明当时“百官公卿”的“媚、佞”之甚。 |
D.作者最后的评述,暗示张禄谄媚之道在于钱秃子后,也受到严嵩的器重,成为其门下一派。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有隐衷,倘蒙见宥,愿禀白一言而死。
不中窾要,所得能望我耶?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与吴质书
魏·曹丕
二月三日,丕白。岁月易得,别来行复四年。
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谓百年已分,可长共相保。何图数年之间,零落略尽,言之伤心。顷撰其遗文,都为一集,观其姓名,已为鬼录。追思昔游,犹在心目,而此诸子,化为粪壤,可复道哉?
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而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① 之志,可谓彬彬君子者矣。著《中论》二十余篇,成一家之言。德琏常斐然有述作之意,其才学足以著书,美志不遂,良可痛惜。间者历览诸子之文,对之抆泪,既痛逝者,行自念也。孔璋章表殊健,微为繁富。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元瑜书记翩翩,致足乐也。仲宣独自善于辞赋,惜其体弱,不足起其文。至于所善,古人无以远过。
昔伯牙绝弦于钟期仲尼履醢于子路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诸子但为未及古人自一时之隽也。今之存者,已不逮矣。后生可畏,来者难诬,然恐吾与足下不及见也。
年行已长大,所怀万端,时有所虑,至通夜不瞑。志意何时复类昔日?已成老翁,但未白头耳。光武言:“年三十余,在兵中十岁,所更非一。”吾德不及之,年与之齐矣。以犬羊之质,服虎豹之文;无众星之明,假日月之光,动见瞻观,何时易乎?恐永不复得为昔游也。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顷何以自娱?颇复有所述造不?东望于邑②,裁书叙心。丕白。
注释:①建安七子:“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年号,“七子”是指这一时期的作家孔融、陈琳、王粲、徐斡、阮瑀、应玚和刘桢七人。孔融:字文举。“七子”中年辈最高。政治上是曹操的反对派,后被操所杀。他的散文虽然骈俪成分极重,却能以气运词,反映了建安时期文学的新变化。陈琳:字孔璋。初从袁绍,后归曹操,为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王粲:字仲宣。“七子”中,他的成就最高。阮瑀:字元瑜。徐斡:字伟长。刘桢,字公斡。应玚:字德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离:离散 | B.美志不遂,良可痛惜遂:如愿 |
C.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良:确实 | D.在兵中十岁,所更非一更:经历 |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是对建安七子作品评价的一组是()
①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者矣。
②德琏常斐然有述作之意,其才学足以著书,美志不遂,良可痛惜。
③孔璋章表殊健,微为蘩富。
④公幹有逸气,但未遒耳;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
⑤元瑜书记翩翩,致足乐也。
⑥仲宣独自善于辞赋,惜其体弱,不足起其文。
A.①②③ | B.④⑤⑥ | C.①③⑤ | D.②④⑥ |
下列各项关于文章的阐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昔年疾疫流行,曹丕的很多文友相继病逝。他痛失知己,伤心不已,曾将亡友的诗文遗作整理,辑录成集,以作纪念。 |
B.文章以伤逝为主,追念旧游,哀悼亡友,自伤年高,表现了对朋友的真挚怀念和对岁月流逝的无限惆怅。 |
C.文章写了作者与包括徐伟长在内的建安七子的交往,第三段较为详细地评述了建安七子的德行、才学及其诗文。 |
D.这篇书信体抒情散文“前段念往,后段悲来”,有一层慷慨悲凉的情感色彩,这与当时曹丕遭逢建安时期战乱不无关系。 |
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不超过5处)。
昔伯牙绝弦于钟期仲尼履醢于子路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诸子但为未及古人自一时之隽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范雎说秦王
范雎至秦,王庭迎范雎,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
是日见范雎,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跪而进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
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范雎谢曰:“非敢然也。臣闻始时吕尚①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即使文王疏吕望而弗与深言,是周无天子之德,而文、武无与成其王也。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答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五伯之贤而死,乌获之力而死,奔、育之勇焉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蓤水,无以饵其口,膝行蒲服,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庐为霸。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终身不复见,是臣说之行也,臣何忧乎?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无益于殷、楚。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漆身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暗惑,无与照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
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以寡人慁②先生,而存先王之庙也。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先生奈何而言若此!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节选自《战国策》)
【注】①吕尚: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太公望。波纹多谋,处殷之末世,不得志,垂钓于渭水之阳,后遇文王辅周灭殷。②慁(hùn 混):打扰,烦劳。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向是()
A.秦王屏左右屏:遮蔽 | B.被发而为狂被:披 |
C.是以杜口裹足杜:闭 | D.下惑奸臣之态惑:受迷惑 |
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范雎对秦王忠诚的一组是()
①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
②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
③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④膝行蒲服,乞食于吴市
⑤杜口裹足,莫肯即秦⑥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
A.①②⑤ | B.②③④ | C.①③⑥ | D.①②⑥ |
下面对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雎来到秦国初会秦王时,他先是唯唯再三,欲言故止,见秦王求教心切,态度诚恳,这才婉言作答。 |
B.范雎有意把眼前的秦昭王与古代的圣贤相联系,既满足了秦昭王的虚荣心,又激励他礼贤下士。范雎还以吕尚自况:把自己置于贤相的位置 |
C.范雎说秦王时,将自己定位在维护秦王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引古论今,援他况己,旁及侧击,渐渐触及要害 |
D.范雎采取纵横家那种锋芒毕露、咄咄逼人的架势,揭示出秦国现实政治问题的严重性和危险性,但只是点到为止,并不尽言,而留待秦王自己去深思。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
译:
(2)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
译: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加线的部分断句。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 好 犯 上 而 好 作 乱 者 未 之 有 也 君 子 务 本 本 立 而 道 生 孝 弟 也 者 其 为 仁 之 本 与!”
(《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