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后面题。
永泰元年,仆固怀恩卒,诸蕃犯京畿,子仪统众御之。至泾阳,而虏已合,子仪率甲士二千出入。虏见而问曰:“此何人也?”报曰:“郭令公。”回纥曰:“令公在乎?怀恩谓吾,天可汗已弃四海,令公殂谢,中国无主,故某来。今令公在,天可汗在乎?”子仪曰:“皇帝万寿无疆。”回纥皆曰:“怀恩欺我。”子仪使之。回纥曰:“令公若在,安得见之?”子仪出。诸将皆曰:“戎狄不可信也,请无往。”子仪曰:“虏有数十倍之众,今力不敌,奈何?但至诚感神,况虏乎?”诸将请选铁骑五百为从,子仪曰:“此适足为害也。”乃传呼曰:“令公来!”初疑,皆持兵注目□待之。子仪乃数十骑徐出,免胄劳之曰:“安乎?久同忠义,何至于是?”回纥皆舍兵降马曰:“是吾父也。”
子仪长六尺余,貌秀杰。于灵武加平章事,封汾阳王,加中书令,图形凌烟阁。有子八人,婿七人,皆重官。子暧,升平公主。诸孙数十人。每诸生问安,之而已。事上诚尽,临下宽厚。前后连罹幸臣程元振、鱼朝恩等谮毁百端。时方握强兵,或临戎敌,诏命征之,未尝以危亡回顾。亦遇天幸,竟免患难。田承嗣方跋扈,狠傲无礼,子仪尝遣使至魏州,承嗣辄望拜,指其膝谓使者曰:“此膝不屈□人若干岁矣,今为公拜。”麾下老将若李怀光辈数十人,皆王侯重贵,子仪麾指进退如仆隶焉。始光弼齐名,虽威略不见,□宽厚得人过之。岁入官俸二十四万,私利不预焉。其宅在亲仁里居其地四分之一通永巷家人三千相出入者不知其居。代宗不名,呼为大臣。天下以其身存亡为安危者殆二十年。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侈穷人欲而君子不罪。富贵寿考,繁衍安泰,终始人伦之盛无缺焉。卒年八十五。
(选自《太平广记·卷第一百七十六·器量一》,有删节)
【注】①凌烟阁:唐朝绘有功臣画像的地方。②光弼:唐中叶名将李光弼。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子仪曰报:答复
B.子仪使之谕:告诉
C.升平公主尚:推崇
D.之而已颔:点头

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 皆持兵注目□待之
② 此膝不屈□人若干岁矣
③ 虽威略不见,□宽厚得人过之

A.① 以② 与③ 则 B.① 因② 与③ 而
C.① 因② 于③ 则 D.① 以② 于③ 而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宅在亲仁里居/其地四分/之一通永巷/家人三千相出/入者不知其居
B.其宅在亲仁里/居其地四分之一/通永巷/家人三千相出/入者不知其居
C.其宅在亲仁里/居其地四分之一/通永巷/家人三千/相出入者/不知其居
D.其宅在亲仁里居/其地四分/之一通永巷/家人三千/相出入者/不知其居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回纥人误信仆固怀恩,和其他边疆部族一起兴兵进犯京畿,郭子仪只率领两千兵抵御,二者兵力相差悬殊。
B.郭子仪认为带五百骑兵去见回纥人反而可能会被谋害,最后只带了几十个随从,回纥人见此立即下马投降。
C.郭子仪手握重兵,常常不顾个人安危受命讨伐外敌,朝内幸臣也常诋毁他,但他终得上天护佑而无事。
D.郭子仪权倾天下,功盖一代,皇帝没有猜忌他;一家人过着奢华的生活,也没有遭到君子们的指责。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 免胄劳之曰:“安乎?久同忠义,何至于是。”
② 天下以其身存亡为安危者殆二十年。
(2)郭子仪为什么能做到“功盖一代而主不疑”?请结合文意用自己的话说明。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密,字玄邃,一字法主,其先辽东襄平人。密趣解雄远,多策略,散家赀养客礼贤不爱藉。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问所读,曰:“《项羽传》。”因与语,奇之。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玄感遂倾心结纳。
大业九年,玄感举兵黎阳,遣人入关迎密。密至,谋曰:“今天子远在辽左,若鼓而入蓟,直扼其喉,高丽抗其前,我乘其后,不旬月赍粮竭,举麾召之,众可尽取,然后传檄而南,天下定矣,上计也。关中四塞之地,彼留守卫文升,易人耳。若径行勿留,直保长安,据函、崤,东制诸夏,是隋亡襟带,我势万全,中计也。若因近趣便,先取东都,顿兵坚城下,不可以胜负决,下计也。”玄感曰:“公之下计,乃吾上策。今百官家属皆在洛,当先取之,以摇其心。且经城不拔,何以示武?”密计不行。玄感至东都,所战必克,自谓功在旦暮。既获内史舍人韦福嗣,遂任之,故谋不专密。福嗣耻见执,策议皆持两端。密揣其贰,谓玄感曰:“福嗣穷,为我虏,志在观望。公初举大事,奸人在侧,事必败,请斩以徇。”不从。
时东郡贼翟让聚党万人,密因介其徒王伯当以策干让曰:“今主昏于上,人怨于下,锐兵尽之辽海,和亲绝于突厥,南巡流连,空弃关辅,此实刘、项挺兴之会。足下资豪桀,士马精勇,指罪诛暴,为天下先,杨氏不足亡也。”让由是加礼,遣说诸贼,至辄下。因为让计曰:“今禀无见粮,难以持久,卒遇敌,其亡无时。不如取荥阳,休兵馆谷,待士逸马肥,乃可与人争利。”让听之,遂破金堤关,徇荥阳诸县,皆下。荥阳太守杨庆、河南讨捕大使张须陀合兵讨让,让素惮须陀,欲引去。密曰:“须陀健而无谋,且骤胜易骄,吾为公破之。”让不得已,阵而待。密率骁勇常何等二十人为游骑,伏千兵莽间。须陀素轻让,引兵搏之,让少却,伏发,与游军乘之,遂杀须陀。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适:恰好
B.顿兵坚城下顿:驻扎
C.此实刘、项挺兴之会会:时机,机会
D.项陀素轻让,引兵搏之,让少却少却:稍稍休息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李密“趣解雄远、多策略”的一组是()
①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②公之下计,乃吾上策。
③福嗣穷,为我虏,志在观望。
④公初举大事,奸人在侧,事必败。
⑤待士逸马肥,乃可与人争利。
⑥密率骤勇常何等二十人为游骑,伏千兵莽间。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国公杨素在路上碰见骑着黄牛,一边走一一边读书的李密,赞叹他勤奋好学;与他交谈后,认为他见识过人,谋略出众。
B.杨玄感在黎阳发动兵变,李密为他提出三条计策,但玄感认为李密所说的下计才是最佳策略。
C.翟让接受李密的建议,连续取得了多次胜利后,对李密礼遇有加。
D.李密不仅谋略过人,而且勇气可嘉,亲自带兵采用伏击的方式杀死河南讨捕大使张须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齐桓公求管仲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枹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
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
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君加惠于臣加:增加
B.治国家不失其柄柄:根本
C.是以滨于死滨:同“濒”,迫近
D.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生:活着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
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
B.执枹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C.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D.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10.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文章叙述了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并设巧计派人迎回管仲的故事,表现了鲍叔对管仲之才正确而深刻的了解。
B.文章叙述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的理由,目的是反映出鲍叔和管仲的深厚友谊,赞颂鲍叔举贤荐能的高风亮节。
C.文章通过叙述齐桓公倾听鲍叔推荐管仲的理由并采纳他建议的过程,赞扬了齐桓公重视人才、不计前嫌的博大胸怀。
D.文章选取了鲍叔和齐桓公关于求取贤才管仲的一段精彩言论,语言时而缜密,时而简括,充分显现了先秦历史散文的特点。
11.以上两则文言文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其礼乐,以俟君子。(3分)
译文:
(2)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4分)
译文:
(3)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3分)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7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及三年比:等到。
B.风乎舞雩风:吹风。
C.夫子喟然叹曰喟然:伤感的样子。
D.其言不让让:谦让。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子路率尔而对曰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B.异乎三子者之撰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C.亦各言其志也已矣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D.唯求则非邦也与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以记言的形式记叙了孔子和四个学生谈话的场景,既写出了学生们不同
的志趣、性格,又表现了孔子态度和蔼、思想明智、胸襟开阔的特点。
B.文章中孔子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弟子所言之志的不同评价,表
现出他对子路的贬斥,对冉有、公西华的认同,对曾皙的赞赏有加。
C.文章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结构首尾完整,刻画的人物形象鲜明,语
言朴素自然,在简约的叙述中给我们勾勒了一幅先贤论志的图画。
D.文章选自《论语》,我们从孔子与弟子的对话中既可以读到孔子的政治、哲
学、文化思想,也可以体会到《论语》言简义丰、含蓄凝练的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後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
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卒葬之卒:最后
B.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
C.而又不随以怠怠:懈怠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学者:求学的人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即除魏阉废祠以葬之
B.有怠而欲出者而为秦人之所劫
C.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D.其孰能讥之乎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游记,但同一般的游记写法有所不同,作者并不侧重于写景,而是着重在写景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议论。
B.本文结构严谨,叙述和议论前后照应,如第一段提到“华山”的误读,为后文论述“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埋下伏笔。
C.本文详略处理非常艺术,对慧空禅院、石碑、前洞的描写较少,对后洞的奇妙景色则描写较多,这样就为下文借事喻理提供了依据。
D.作者从游洞的亲身经历中感悟到:要看到世上“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就必须“志”“力”“物”三者兼备,其中“志”最为重要。
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5分)
译文:
(2)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5分)
译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陈亮,字同父,婺州永康人。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尝考古人用兵成败之迹,著《酌古论》。郡守周葵得之,相与论难,奇之,曰:“他日国士也。”隆兴初,与金人约和,天下忻然幸得苏息,独亮持不可。因上《中兴五论》,奏入,不报。已而退修于家,益力学著书者十年。
淳熙五年,亮更名同,诣阙上书,酌古论今曰:“通和者,所以成上下之苟安,而为妄庸两售之地也。一日之苟安,数百年之大患也。”文末又曰:“今世之儒士自以为得正心诚意之学者,皆风痹不知痛痒之人也。陛下励志复仇足以对天命,笃于仁爱足以结民心。今乃委任庸人,笼络小儒,以迁延大有为之岁月,臣不胜愤悱,是以忘其贱而献其愚。”书奏,孝宗赫然震动,欲榜朝堂以励群臣,召令上殿,将擢用之。左右大臣恶其直言无讳,交沮之。宰相临以上旨,问所欲言,皆落落不少贬,又不合。待命十日,再诣阙上书曰:“恭惟皇帝陛下励志复仇,不肯即安于一隅,是有大功于社稷也。然坐钱塘浮侈之隅以图中原,则非其地;用东南习安之众以行进取,则非其人。” 书既上,帝欲官之,亮笑曰:“吾欲为社稷开数百年之基,宁用以博一官乎!”亟渡江而归。日落魄醉酒,与邑之狂士饮,醉中戏为大言,言涉犯上。一士欲中亮,以其事首刑部。事下大理,笞掠亮无完肤。事闻,孝宗知为亮,尝阴遣左右廉知其事,及奏入取旨,帝曰:“秀才醉后妄言,何罪之有!”划其牍于地,亮遂得免。
亮自以豪侠屡遭大狱,归家益励志读书,所学益博。高宗崩,金遣使来吊,简慢。亮感孝宗之知,至金陵视形势,复上疏曰:“有非常之人,然后可以建非常之功。求非常之功,而用常才、出常计、举常事以应之者,不待知者而后知其不济也。秦桧以和误国二十余年,而天下之气索然无余矣。”大略欲激孝宗恢复,而是时孝宗将内禅①,不报。由是在廷交怒,以为狂怪。先是,乡人会宴,末胡椒特置亮羹胾②中,盖村俚敬待异礼也。同坐者归而暴死,疑食异味有毒,台官谕监司选酷吏讯问亮,众意必死。少卿郑汝谐阅其单辞,大异曰:“此天下奇材也。国家若无罪而杀士,上干天和,下伤国脉矣。”力言于光宗,遂得免。未几,光宗策进士,问以礼乐刑政之要,亮以君道、师道对。奏名第三,御笔擢第一。既知为亮,则大喜曰:“朕擢果不谬。”授佥书建康府判官厅公事。未至官,卒。
(节选自《宋史•卷四百三十六•列传第一百九十五•儒林六》)
【注释】①古代帝王传位给内定的继承人称“内禅”。 ②羹胾ɡēnɡzì,肉羹和大块肉,也泛指菜肴。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上《中兴五论》,奏入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
B.是有大功于社稷也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醉中戏为大言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D.以其事首刑部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陈亮“才气超迈”和“直言无讳”的一组是

A.①尝考古人用兵成败之迹,著《酌古论》。
②已而退修于家,益力学著书者十年。
B.①郡守周葵得之,相与论难,奇之。
②高宗崩,金遣使来吊,简慢。
C.①淳熙五年,亮更名同,诣阙上书,酌古论今。
②今乃委任庸人,笼络小儒,以迁延大有为之岁月。
D.①由是在廷交怒,以为狂怪。

②宰相临以上旨,问所欲言,皆落落不少贬,又不合。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亮是一个极有才能的人,喜欢谈论军事,擅长写文章,郡守周葵读了他写的《酌古论》,大为赞赏;隆兴初年,陈亮上奏章反对和议,但他的上书再无回应。
B.上书没有回音,陈亮并不气馁。回故里后,他边讲学,边著述,又认真考察了历史和现状,看到妥协投降的莫大危害。怀着一腔爱国热忱,陈亮接连上书皇帝,反复申述恢复中原的爱国主张。
C.孝宗读了陈亮一篇篇力主抗战、尖锐批评朝廷政策的雄奇文章,被深深震动,他欣然接受,并认真采纳了陈亮的主张,甚至准备给陈亮一个重要的官职——佥书建康府判官厅公事,可惜陈亮还未赴任就去世了。
D.再度回归故里后,陈亮曾一度落魄醉酒,与人豪饮。某次乡人会宴,与陈亮同桌者回家暴死,陈亮被怀疑投毒杀人入狱。幸亏大理寺少卿郑汝谐极力向光宗陈述,陈亮才得以免死。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