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比较
材料二 我国人均可开采能源与世界人均值比较表

 
石油
天然气
煤炭
我国人均可开采量
2.6吨
1074立方米
90吨
占世界人均值
11.1%
4.3%
55.4%

 
(1)简述目前我国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现阶段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2)根据循环经济的原理,将下列有关生产环节合理联系起来:
小麦种植、啤酒厂、沼气、畜牧业(建议画框架结构图)

科目 地理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澜沧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经西双版纳出境,连接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五国,汇入南海,全长4880公里。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澜沧江流域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

时间
地区
1990
1995
2000
2003
播种面积
总产量
播种面积
总产量
播种面积
总产量
播种面积
总产量
广东
419.73
2093.46
320.18
1472.21
239.6
1137.59
198.29
952.87
云南
263.7
661.9
262.35
1055.9
390.15
1420.3
438.15
1695


材料三:1992-2011年中国澜沧江研究关注的领域和内容

(1)澜沧江中游干流地貌景观特征是高山峡谷,从外力作用来讲,主要是由形成。
(2)从澜沧江下游到上游,植被出现有规律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
(3)该流域地震频发,由其引发的主要次生地质灾害类型有
(4)根据材料二,描述广东和云南甘蔗生产的变化,并分析广东甘蔗生产发生上述变化的原因。
(5)结合材料三,简述澜沧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小题。
材料一:智利位置图。

材料二:已知目前智利的出生率死亡率均为0.99%,下表为智利人口资料一览表。


2002年
2012
总人口
1510万
1663.4万
0-14岁人口
380万
358.87万
≥65岁人口
166.1万
240.93万


材料三:智利能源需求每年以5%的速度增长,与去年相比今年需增加一千兆瓦的能源供应,远大于本国能源供应量。下表为智利的资源一览表。

年份
资源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铜(万吨)
532.8
539.0
541.9
525.7
金(吨)
39.2
40.8
39.5
45.1
银(吨)
1405
1301
1286.7
1291.2
铁矿砂(万吨)
931.6
824.2
912.9
1262.4
石油(万立方米)
15.35
21.50
24.43
27.69
天然气(亿立方米)
18.28
18.80
17.93
14.4
煤(万吨)
53.38
63.60
61.88
65.41
钼(万吨)
3.37
3.48
3.7
3.9


(1)2010年智利当地时间2月27日3时34分,在A地发生8.8级地震,是该国近50年来遭受最严重的灾难。地震发生时A地昼夜长短状况为_______。智利地震多发的原因是因为该地位于板块交界处,为_____(生长/消亡)边界,地壳运动活跃。洋流B对沿岸气候的影响为__________。
(2)图中,甲为___________气候,乙的气候特征为_________________,据此,优质葡萄种植业最适宜在______(甲或乙),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二分析智利目前的人口问题。
(4)中国天华阳光公司在智利北部投资9亿元的光伏项目,光伏发电是将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一种技术。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智利吸引该公司投资的有利条件。

生物灾害是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较大的自然灾害,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生物灾害没有销声匿迹,还有逐年加重的趋势。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我国历史上从春秋到元朝期间111次蝗灾发生的大致月份统计图。

材料二:传统社会中,人们每遇到蝗灾时就到虫神庙中求蝗神接受人们的供品,不再吃他们的庄稼。下图为我国虫神庙的主要分布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说明蝗灾发生的主要季节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提供的信息,简要说明我国蝗灾的分布特点及治理措施。

下图为一段时期内我国某区域寒潮发生总次数的等值线图。读图回答相关问题:

(1)指出该区域寒潮发生总次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并简要说明形成该分布特征的主要原因。
(2)在寒潮来临之际,当地菜农常采用浇水或释放烟雾的方法来防御蔬菜冻害,其中隐含的地理原理是什么?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我国自1984年首次组织南极科考以来,已经相继在南极建立了长城站(62°12'S,58°57'W)、中山站(69°22′S,76°22′E)和昆仑站(80°25′S,77°06′E)等3个科学考察站,成功组织了29次南极科学考察,取得了许多高水平考察研究成果,为人类认识南极、探索极地奥秘做出了重要贡献。据央广网北京2013年12月25日消息,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中的两支内陆考察队——泰山站队和格罗夫山队完成了物资集结正式出征。按照计划,泰山站队将在距中山站522公里的伊丽莎白公主地,开始建设中国第4个南极科学考察站——泰山站。
材料二:南极地区示意图。

(1)我国已经建成的三个南极科学考察站中,一年中极昼天数最多的是站,其极昼天数大约为天(不考虑地球公转速度的差异)。
(2)中山站与昆仑站之间直线距离大约为千米;若科考队员选择最短路径,由昆仑站出发到达长城站,其前进方向为
(3)与南极大陆相比,北冰洋的气温较高,请简述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10分)
(4)南极科考站在建设过程中,采取圆柱形钢架结构把主体建筑架空,试分析这样做的地理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