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安石出“青苗法”使辙熟议,曰:“有不便,以告勿疑。”辙曰:“经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拯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至良民不免妄用;用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如此,恐鞭垂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安石曰:“君言诚有理,当徐思之。”自此逾月不言青苗。
——引自《苏辙传》
材料二 熙宁三年二月一日,大名府判韩琦上书曰:“今乃乡村第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数,坊郭户有物业抵挡者,依青苗例支借,且乡村上三等并坊郭有物业户,乃从来兼并之家也,今皆多得借钱一千,令纳一千三百,则是官戏患钱。”
——引自《宋史·食货》
材料三 司马光曰:“今青苗之害者,不过谓使者骚动州县,为今日之患耳。而臣之所忧,乃在十年之外,非今日也。夫民之贫富,由勤惰不同,惰者常乏,故必资于人。今出钱贷民而敛其息,富者不愿取,使者以多散为功,一切抑配(强迫借贷交息)。恐其逋员,必须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数家之员。春算秋计,展转日滋,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十年之外,百姓无复存矣。”
——引自《宋史·司马光传》
请回答:
(1)围绕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三则材料的观点有什么相似?提出的理由有什么不同?
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针对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展开讨论,下面是两位学生的观点:
学生甲:青苗法类似今天的银行贷款,打击了当时普遍存在的高利贷行为,对人民有利。
学生乙:青苗法是国家向人民敲诈勒索,纯粹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2)你同意谁的观点?试述你的理由。
(3)在古代农耕文明时代,小农经济一直是历代统治的基础。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为发展和巩固小农经济分别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
积极的思想和精神往往引领着时代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在空前的变局之下,因受外力刺激而形成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方面,在具有高度文化的“西夷”面前,不得不放弃古代的华夷观念;另一方面,在“西夷”的侵略面前,为谋自救而迅速激活了民族意识,此民族意识已逐渐摆脱古代的华夷观念 ,而导向建立独立的近代民族国家的目标。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梁启超是中国提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
——转引自《光明日报》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对话
(1)根据材料一,分析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民族国家”等概念的原因。
材料二孙中山先生1905年指出:“近时志士,舌救唇枯,唯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1920年,孙中山先生在执信中学开学典礼上说:“愿诸生人人皆学执信先生之毅勇果敢以求学,蹈行予自由、民主、均富之理念,以改造未来之社会。”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均富”思想主要是针对当时国内外哪些社会现象提出来的?他在民主革命实践中提出了哪些具体主张?
材料三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拙,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四 受制于“皇帝制度”两千年,是这个民族不能逃避的命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比如“德先生“赛先生”迟迟不能落脚,比如公民意识、规则意识、宽容意识的缺乏,比如“熟人社会”,比如“守旧症”、“非我症”、“不合作症”、“麻痹症”,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时代或者更远的尧舜禹。从这个角度,我们可
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转型的艰难。——张宏杰《十国皇帝的五种命运》序
(3)材料三中,陈独秀认为“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国人的“觉悟”经历了哪个三阶段?其实践和结果如何?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分析近代中国文化转型艰难的原因。
(5)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转型呈现出“传统文化现代化,西方文化本土化”的趋向。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
材料五 在中共十五大上,江泽民同志在总结20世纪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历程时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6)请列出这三位历史伟人在探索民族独立与富强道路的实践中分别形成了哪些成熟的理论或指导思想,由此产生的直接的历史影响分别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伴随着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的“根本变革”,在“公开性”“民主化”和“政治多元化”的口号下,无政府状态在全国蔓延,生活日益动荡。经济和刑事犯罪率猛增,反对党派纷纷成立……苏共的分裂趋势日益严重,领导层内部斗争不断加剧,人事变动频繁,党组织和国家政权陷于半瘫痪状态。——《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材料二: 这些事情(指东欧剧变)来得很突然,但有着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更多的是照搬苏联的那一套做法。这些情况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发展,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世界知识》采访钱其琛问答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提到的三个口号,是根据戈氏的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提出的,这个理论是什么?这个理论的根本错误在哪里?造成了怎样的消极影响?
(2)材料二中的分析,反映了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一些共同的历史原因,结合材料和你自己的知识,概括这些共同的历史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签字国政府)深信完全战胜它们的敌国对于保卫生命、自由、独立和宗教自由并对于保全其本国和其他各国的人权和正义非常重要,同时,它们现在正对力图征服世界的野蛮和残暴的力量从事共同的斗争,兹宣告:
(1)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与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
(2)每一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
——《联合国家宣言》
材料二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了人类文明进步事业做出了彪炳千古的历史贡献。……苏联卫国战争给德国法西斯以毁灭性打击,并同盟军一起夺得反法西斯战争欧洲战场的胜利;美英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反攻……都是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巨大支持和宝贵援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正义战争。它给全人类留下的历史启迪也最为珍贵。——江泽民在“纪念二战胜利50周年”的讲话
请回答:
(1)结合上述材料,归纳概括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
(2)材料一所阐述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从材料一、二中总结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及有关史实谈谈你对材料二中所指出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给全人类留下的历史启迪也最为珍贵”这句话的理解和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英法尽管同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胜国,但其经济地位和军事地位仍因战争受到巨大的削弱……这种状况使得英法统治集团中的部分人士不敢同德、日、意的侵略扩张政策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而是试图通过满足侵略者的部分欲望的方法来维持自己的既得利益。战后英法两国国内政治状况极为复杂,凡尔赛和约对德国规定了颇为苛刻的条件,这不仅引起德国方面的不满,在英法两国相当一部分居民中也造成了一种负罪感。他们对战后德国出现的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采取了一种理解的态度,对三十年代德国的违约行为采取了一种容忍的立场。第一次世界大战充分显示了现代战争的残酷性。它导致了交战国军队和人民的大量死亡,严重破坏了交战国人民的正常经济生活。因此,战后在英法等国中出现了一种鼓吹不惜一切代价避免战争的和平主义思潮。还有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使英法两国政局动荡,内阁更替频繁,很难指望政府在法西斯进攻面前实行一种坚定和连续的外交政策,英法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苏联的本能仇恨,对弱小国家的固有蔑视。……在一个时期内希特勒竭力造成一种似乎唯有共产国际、唯有苏联才是德国敌人的假象,英法统治集团相信了这一点。——《国际关系史》
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将英法两国实行绥靖政策的原因概括提炼,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文)
(2)由以上材料分析,你对绥靖政策是如何认识的?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一段时间以来,原为苏联加盟共和国的某些国家开始大规模地“去苏联化”……个别国家的部分人否定苏联的二战贡献……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呼吁世人和国民要尊重苏联在二战中作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
——《中国青年报》2009年5月11日
材料二
苏联的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在战争期间有了很大的发展……到战争结束时,苏联在坦克和自行火炮的生产上比德国多出2倍以上,飞机则多7倍,同时也远远超过了英国,在迫击炮的生产上甚至超过了美国。
——金重远等《20世纪的世界》
材料三
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继续遭到破坏,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并不正常。
——吴于廑等《世界史·现代史编》
(1)苏联是打败法西斯的主力之一,请列举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军事方面的主要贡献。
(2)苏联的参战有助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携手合作,它的直接成果和影响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的胜利对本国以及对世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