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六年,中书舍人高季辅上言:“外官卑品,犹未得禄,饥寒切身,难保清白,今仓廪浸实,宜量加优给,然后可责以不贪,严设科禁……上许之。”贞观十八年,太宗本人对当朝重臣做了精当评价,其中,杨师道“性行纯和,自无愈违”,岑文本“性质敦厚”……戴宵性贞正,死时“宣宇弊陋,祭享无所,令有司特为造庙”。
高宗永徽三年)政府颁布《唐律疏议》规定:(官员)受财而枉法者,一尺杖一百,一匹加一等,十五匹绞。不枉法者,一尺杖九十,二匹加一等,三十匹加役流。无禄者,各减一等。
——摘编自王春瑜《中国反贪史》
材料二 1889年英国颁布第一部反腐败法,即《公共机构腐败行为法》,该法特别禁止公共机构的任何人员收受或者要求收受以及承诺或实际提供任何形式的礼物、贷款、费用、酬劳或利益。l906年通过的《防止腐败法》将《公共机构腐败行为法》规定的范围扩大到不仅包括公共机构的工作人员,而且包括公共机构本身。在英国,政府对议会负责,议会有权对政府进行监督。英国的司法机关完全独立于政府,不受政府管辖。司法机关可以通过法院判决对政府及其官员的行为进行监督。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是对政府滥用职权的一种有效制约,使腐败行为更容易暴露在阳光下,因而在实际上对腐败行为起到了威慑作用。
—摘编自《英国反腐机制的启示》
材料三 肖玉壁在任清涧县张家畔税务分局局长期间,利用职权贪污挪用公款,采用多收少报的方法欺瞒上级。边区政府依法判处肖玉壁死刑,他不服,写信向毛泽东求情。时任边区政府主席的林伯渠把信带给毛泽东,毛泽东问:“肖玉壁贪污了多少钱?”林伯渠答: “3000元。”毛泽东又问:“他的态度怎样?"林伯渠说:“他给您写了一封信,要求您看在他过去作战有功的情分上,让他上前线,战死在战场上。”毛泽东明确表示:“我完全拥护法院判决。”肖玉壁被执行枪决后,《解放日报》就此发表评论:“在‘廉洁政治’的地面上,不容许有一个‘肖玉壁’式的莠草生长!有了,就拔掉它!”
—摘编自《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反贪腐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1)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反腐败的举措。
(2)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反腐败的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据材料三,说明中国共产党反腐败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处理“肖玉壁”案的重大意义。
国家结构形式是指一个国家的整体和其组成部分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相互关系。国家结构形式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划分国家的领土,以及如何规范国家整体和组成部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权限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元代的)行省的职掌,在忽必烈时期主要是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即位后,颁给行省长官虎符,使其就领本省军队。……各行省的重大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执掌军权的中央机构),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在理论上,我们可以把1787年宪法想象成定义一些封闭的“权力圈子”。对于各州权力,这些“圈子”规定了限制范围:在圈内的权力是被禁止使用的,所有在圈外的权力则被假设允许使用。对于联邦政府,这些“圈子”则规定了授权范围:只有在圈子内的权力是被允许使用的,凡是在圈外的权力都被假设为无效而受到禁止。
——张千帆《西方宪政体系》
材料三新帝国由22个邦和3个自由市组成,……最大的邦是普鲁士王国,占帝国全部面积的55%和人口的61%;……当时有人讽刺说,这是一个由一只大猛兽、半打狐狸和十几只耗子组成的联邦。新帝国形式上是作为一个联邦组织起来,参加帝国的各邦表面上并未失去各自的原有地位,但是统治权属于普鲁士控制的帝国政府,而不属于各邦。
——丁建宏《德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元代是如何规定中央和地方的权限的? 分析其作用。
(2)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美德两国国家结构形式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3)据上述材料,你认为导致各国国家结构形式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古今中外,有识之士都在不断地追求政治进步,寻求更好的政治制度,不同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以下材料,回答:
材料一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齐涛《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二毛泽东说:“民国元年的《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性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
材料三 1796年9月,华盛顿在他的《告别演说》中,一再告诫“那些领导政府的人们,要谨慎行事,在行使权力时把自己限制在各自的宪法范围内……。”
材料四 2015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严肃又不失活泼地强调: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此语引起国民强烈反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在秦、唐、明三代的具体表现。
(2)如何理解《临时约法》:“带有革命性、民主性”?
(3)联系所学知识,简要叙述美国领导政府的人们是如何实现“在行使权力时把自己限制在各自的宪法范围内”?
(4)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有权不可任性”做出了哪些努力?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西方在追求民主法制时的共同点。
徽商是明清时期出现的地域性商人群体,反映出传统中国商人的历史命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朝成化、弘治年间,歙(徽州)人江才3岁丧父,家道中落,无以为生,13岁时不得不与其兄“屠酤里中”。后来兄弟二人……终因本小利薄,所获不足以奉亲。江才遂发愤远游,决心在商业上闯开一条致富之路。他奔走于青齐梁宋之间,贩运商品,牟取厚利,果然使资本越积越多。当他40岁时,居然成了腰缠万贯的大贾了。江才发迹后,荣归故里,广置田园,大兴宅第;其季子江珍还考中了进士,跻身于官僚之林。
——张海鹏、王廷元主编《徽商研究》
材料二以徽商为代表的富商大贾……贿赂官府关卡,广结政界要人,宴请送礼,也包括主动被动地“捐帑”、“报效”。其费占其利润比例,有人估计约不低于40%。……他们或以捐纳的方式,谋一“功名”虚衔以求保护,更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裔“光宗耀祖”,投资科举,以摆脱“贱籍”。……徽商除了在其家乡广建县学私塾、宗庙祠堂、助学恤贫外,经商之地也“乐助公益”,尤以救灾恤贫、修桥铺路、助建书院寺庙等最为突出。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请回答:
(1)材料一是明清徽商生活缩影的真实写照。据材料一,概括徽州商人江才发迹前后的经历。
(2)据材料二,归纳徽商的利润消费去向,并分析其消费心理。
(3)有学者认为,传统中国富商大贾不是促进社会变革的新的社会力量。请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学者的观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材料二 两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沿及今兹,方愈剧矣!
——谭嗣同《仁学》
材料三 天演者,西周格物家言也……以为天不可独任,要贵人以持天……使人治日即乎新,而后其国永存,而种族赖以不坠,是之谓与天争胜。而人之争天儿胜天者,又皆天事之所苞,是故天行人治,同归天演。
--吴汝纶《天演论·关序》
(1)依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变法思想有何特点?
(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谭嗣同、严复的维新变法主张有何异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克里米亚战争开始时,尼古拉一世踌躇满志……殊不知时过境迁,国际舞台上的力量对比早已发生了深刻变化……它所进行的是“一个生产方式落后的民族对几个具有现代生产的民族的一场无望的斗争”,恩格斯在评论这场战争的结局时说:“沙皇政府在全世界面前给俄国丢了丑,同时也在俄国面前给自己丢了丑,前所未有过的觉醒时期开始了。”
——姚海《俄罗斯文化之路》
材料二 1861年“二一九法令”只涉及俄国欧洲部分的地主和农民,以后在1866年又根据这一法令的基本原则,解放了1000多万农民。一些富裕农民按照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组织形式办起了许多大农场;同时,有一部分贵族地主在自己的领地里开始使用雇佣劳动,使地主经济逐渐向资本主义经济转化。到80年代,在俄国欧洲部分的43个农业省份中,地主经济的资本主义经营占优势的省份已有19个。
——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世界全史百卷本》
(1)据材料一,概括俄国推行1861年改革的背景。(6分)
(2)据材料二归纳俄国“解放农民”的途径,并综合以上材料评述1861年改革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