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入侵苏联之后,丘吉尔曾说“俄国的困难就是英国的困难”,表示将尽全力援助苏联;但二战结束后,他又公开发表“铁幕”演说,鼓吹对苏联的“冷战”。这说明他
出尔反尔,典型的政客 B.骨子里一直仇视苏联
C.根据自身利益调整政策 D.唯美国马首是瞻
“同强盗握手,正是为了最后消灭强盗!”这是尼克松到访中国的那一天,刊登在《参考消息》头版的列宁语录;“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则是中国重返联合国时选登在该报同一位置的毛主席语录。对上述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中国对当时西方态度没有根本性变化 |
B.反帝反霸是中国当时突出的外交政策 |
C.文革“极左”思潮在外交领域的反映 |
D.中美关系的改善在当时只是权宜之计 |
右图是一幅“赫鲁晓夫在窥探西欧共同市场”的漫画,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讽刺了苏联面对西欧共同市场的矛盾心态
②反映了美苏两极格局下欧洲社会的分裂
③窥探的原因是希望加入欧洲一体化发展模式
④窥探的结果是纠正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A.①② | B.①③ |
C.③④ | D.②③ |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充满变革的时代。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国确立了符合国情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文艺方针 |
B.苏联虽曾重视农业领域改革,但总体成效不大 |
C.美国完成了从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的转变,进入“黄金”时代 |
D.两极格局面临多种力量的冲击 |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曾说,“1929年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分界线,十一届三中全会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分界线。”根据所学判断两个“分界线”的共同含义是
A.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有机统一,重振经济 |
B.发展了多种所有制形式,解放了生产力 |
C.经济体制更加包容、合理,更有张力和活力 |
D.增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稳定了市场秩序 |
1945年,有人对出了这样一副对联:“中国捷克日本,南京重庆成都”。若要给它加一横批,下列选项中较为合适的是
A.中美合作 | B.抗战胜利 |
C.美苏争锋 | D.兄弟阋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