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安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初为县功曹,奉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安曰:“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持。”辞不肯受,从事惧然而止。
永平十三年,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覆考。明年,三府举安拜楚郡太守。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显宗怒甚,吏按之急,迫痛自诬,死者甚众。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府丞掾史皆叩头争,以为阿附反虏,法与同罪,不可。安曰:“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遂分别具奏。帝感悟,即报许,得出者四百余家。
|
建初八年,迁太仆。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书:“北虏既已和亲,而南部复往抄掠,北单于谓汉欺之,谋欲犯边。宜还其生口①,以安慰之。”诏百官议朝堂。公卿皆言夷狄谲诈,求欲无厌,既得生口,当复妄自夸大,不可开许。安独曰:“北虏遣使奉献和亲,有得边生口者,辄以归汉,此明其畏威,而非先违约也。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司徒桓虞改议从安。太尉郑弘恨之,曰:“诸言当还生口者,皆为不忠。”司隶校尉举奏,安等皆上印绶谢。肃宗诏报,曰:“久议沉滞,各有所志。盖策由众定,君何尤而深谢?”帝竟从安议。
章和元年,代桓虞为司徒。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太后兄车骑将军宪北击匈奴,安与九卿诣朝堂上书谏,以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无故劳师远涉,损费国用,徼功万里,非社稷之计。书连上辄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曹马能收人心
①曹操自击乌桓,诸将皆谏,既破敌而还,科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操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侥幸,虽得之,天所佐也,顾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②魏伐吴,三征①各献计,诏问尚书傅嘏②,嘏曰:“希赏徼功,先战而后求胜,非全军之长策也。”司马师不从,击吴,军大败。朝议欲贬出诸将,师曰:“我不听兰石,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悉宥之。弟昭时为监军,唯削昭爵。
③讨诸葛诞于寿春,王基始至,围城未合,司马昭敕基敛军坚壁。基累求进讨,诏引诸军转据北山。基守便宜,上疏言:“若迁移依险,人心摇荡,于势大损。”书奏报听。及寿春平,昭遗基书曰:“初,议者云云,求移者甚众,时未临履,亦谓宜然。将军深算利害,独秉固心,上违诏命,下拒众议,终于制敌禽贼,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
④然东关之败,昭问于众曰:“谁任其咎?”司马王仪曰:“责在元帅。”昭怒曰:“司马欲委罪于孤耶?”引出斩之。此为谬矣!
⑤操及师、昭之奸逆,固不待言。然用兵之际,以善推人,以恶自与,并谋兼智,其谁不欢然尽心悉力以为之用?袁绍不用田丰之计,败于官渡,宜罪己,谢之不暇,乃曰:“吾不用丰言,卒为所笑。”竟杀之。其失国丧师,非不幸也。
(选自《容斋随笔》,有删改)
【注】①三征:即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大将军胡遵、镇南大将军毋丘俭。②傅嘏:字兰石,魏雍州人。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1)悉宥之(2)书奏报听
(3)引出斩之(4)其谁不欢然尽心悉力以为之用?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魏讨伐吴失败之后,司马师认为过在自己,故拒听朝议,只责罚了其弟。 |
B.讨伐诸葛诞时,王基要求进攻,但司马昭不同意,反让他引军转据北山。 |
C.王基不听诏令,没有“迁移依险”,最终平定寿春,司马昭给予高度评价。 |
D.作者认为袁绍杀死田丰直接导致了他失国丧师,突出了得人心的重要性。 |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文中的两个反面事例。
(1)。
(2)。翻译下列句子
(1)袁绍不用田丰之计,败于官渡,宜罪己,谢之不暇。
(2)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许允妇是阮卫尉女,奇丑。交礼①竟,允无复入理,家人深以为忧。会允有客至,妇令婢视之,还答曰:“是桓郎。”桓郎者,桓范也。妇云:“无忧,桓必劝入。”桓果语许云:“阮家既嫁丑女与卿,故当有意,卿宜察之。”许便回入内。既见妇,即欲出。妇料其此出,无复入理,便捉裾停之。许因谓曰:“妇有四德,卿有其几?”妇曰:“新妇所乏唯容尔。然士有百行,君有几?”许云:“皆备。”妇曰:“夫百行以德为首,君好色不好德,何谓皆备?”允有惭色,遂相敬重。
许允为吏部郎,多用其乡里,魏明帝遣虎贲收之。其妇出诫允曰:“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既至,帝核问之。允对曰:“子曰‘举尔所知。’臣之乡人,臣所知也。陛下检校为称职与不?若不称职,臣受其罪。”既检校,皆官得其人,于是乃释。允衣服败坏,诏赐新衣。初,允被收,举家号哭。阮新妇自若云:“勿忧,寻还。”作粟粥待,顷之允至。
许允为晋景王所诛,门生走入告其妇。妇正在机中,神色不变,曰:“蚤知尔耳!”门人欲藏其儿,妇曰:“无豫诸儿事。”后徙居墓所,景王遣钟会看之,若才流及父,当收。儿以咨母。母曰:“汝等虽佳,才具不多,率胸怀与语,便无所忧。不须极哀,会止便止。又可少问朝事。”儿从之。会反以状对,卒免。
注释:①交礼:指婚礼中的交拜礼。解释加点字词。
(1)交礼竟,允无复入理()(2)蚤知尔耳()
(3)无豫诸儿事()(4)会反以状对()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允妇是阮德如的妹妹,相貌奇丑,以致当婚礼结束后,许允竟对其不予理睬,后经别人劝说,方才回到洞房内。 |
B.许允在洞房内责问其妻,却被其妻以“好色不好德”反驳.他哑口无言,感到内心有愧.自此以后对妻非常敬重。 |
C.许允作吏部郎官时,因大量任用自己同乡做官引来嫌疑被皇帝拘捕。后经查实,用人称职没什么问题便将其释放。 |
D.许允被杀后,门人惶恐,想藏匿许允的儿子。但被许允妇阻止,认为只要坦诚说话,坚决不过问朝廷之事即可免祸。 |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许允妇的性格特点。
翻译句子。
(1)妇料其此出,无复入理,便捉裾停之。
(2)若才流及父,当收。
(3)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4)以为凡是山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阅读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孟轲问牧民何先子思曰先利之曰君子之所以教民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子思曰:“仁义固所以利之也。上不仁则下不得其所,上不义则下乐为乱也。此为不利大矣。故《易》曰:‘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此皆利之大者也。”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
孟 轲 问 牧 民 何 先 子 思 曰 先 利 之 曰 君 子 之 所 以 教 民 亦 有 仁 义 而 已 矣 何 必 曰 利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是:(2分)
如何“牧民”,孟子和子思各持怎样的观点?(2分)
孟子: 子思: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曰:“汉购将军急,迹且至臣家,将军能听臣,臣敢献计;即不能,愿先自刭。”季布许之。乃髡钳季布,衣褐衣,置广柳车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诫其子曰:“田事听此奴,必与同食!”朱家乃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家。滕公留朱家饮数日,因谓滕公曰:“季布何大罪,而上求之急也?”滕公曰:“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朱家曰:“君视季布何如人也?”曰:“贤者也。”朱家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耶?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且以季布之贤而汉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汝阴侯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
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季布召见,谢,上拜为郎中。单于尝为书嫚吕后,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
(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A.数窘汉王窘:迫使对方陷入困境 |
B.即不能,愿先自刭即:即使 |
C.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多:夸赞 |
D.诸将皆阿吕后意阿:迎合,顺从 |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上乃赦季布乃:于是,就 |
B.留邸一月,见罢见:被 |
C.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为:替 |
D.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以:因为 |
翻译文中加线的句子
⑴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
⑵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⑶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郞也?季布从被悬赏捉拿到被赦免的原因有哪些,请分项作答。
阅读《晏子使楚》片断,完成后面题目。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习辞:熟悉外交事务的人 |
B.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坐:停下来 |
C.晏子避席对曰避席:离开座位,表示郑重和严肃 |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用心:集中注意力 |
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王曰,何为者也?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 B.学不可以已 |
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 D.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楚君臣将“一个齐国人”偷换成“所有齐国人”以图羞辱齐使者的伎俩,被晏子一眼看穿,晏子以其外交上的机智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
B.楚君臣选择“酒酣”时推出一被绑者,目的是解除晏子的戒备,使晏子面临受辱而应对不暇。 |
C.晏子“避席”即对,可见其不但擅长辞令,而且任何时候都不忘国家使者维护国家尊严及百姓声誉的神圣职责。 |
D.楚王因为妒忌晏子的辞令,就和身边的人一起设圈套为难晏子,没想到晏子为人严肃,楚王反自取其辱。 |
翻译(共9分)
(1)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2)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