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中国,将“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由器物层面扩展到制度层面的较早提倡者是 ( )
| A.魏源 | B.张之洞 | C.王韬 | D.梁启超 |
恩格斯在《波斯和中国》一文中说:“古老中国的末日正在迅速到来。国内战争已使帝国的南方与北方分立……过不了多少年,我们就会看到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国作垂死的挣扎,同时我们也会看到整个亚洲新纪元的曙光。”这里的“国内战争”是指:
| A.太平天国运动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 C.义和团运动 | D.辛亥革命 |
有学者认为: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与之前的选官制度相比,科举制度最大的“合理性”应是:
| A.封建政府人才选拔工作制度化 |
| B.贵族垄断官场局面开始被打破 |
| C.底层知识分子社会流动均等化 |
| D.积极向上的社会心理得以塑造 |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在贵族政治时代,贵族们有掌握权力的习惯,如隋之文帝等一代英主的出现后,虽然在制度上否决了贵族的权力,实际上在从政中,仍有那种形式的残迹,政治成为与贵族的协议体。”能佐证该观点的史实是:
| A.唐朝设立三省 | B.宋朝设参知政事 |
| C.明朝设置内阁 | D.清朝设置军机处 |
“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造成上述“分散性、松散性”的原因是:
| A.贵族拥有土地所有权 | B.贵族拥有世袭特权 |
| C.分散的自然经济 | D.王室日益腐败 |
“兼容统一,秩序与自由的价值,非平衡地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营造出一个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共同发展”的政体。确立这种“政体形式”的法律文件最有可能是( )
| A.英国《权利法案》 |
| B.《德意志帝国宪法》 |
| C.法国《1875年宪法》 |
| D.美国《1787年宪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