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2年11月,两位美国大学生骑自行车环球旅行到中国,李鸿章在天津接见了他们,见面时可能谈及的话题是
A.北洋海军的组建及其训练情况 | B.中日海军在黄海战事进展 |
C.京师大学堂已经开设哪些科目 | D.同盟国会员在日本的活动 |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思想界最突出的转变是
A.从实业救国到宣传民主科学 |
B.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到学习思想文化 |
C.从崇拜西学到回归传统文化 |
D.从学习欧美到以俄为师,宣传社会主义 |
1912~1919年、1927~1937年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黄金时期”,其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国家统一的实现 | B.列强放松对华侵略 |
C.政府政策鼓励支持 | D.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
民国成立后,在服制上明确规定“自大总统以至平民其式样一律”,服装已不按职位、身份加以区别,而只是按性别不同,场合不同给以区分。这一变化表明
A.服饰不再表现等级划分,体现平等原则 |
B.西方服饰在中国服饰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
C.传统服饰对新式礼服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
D.社会习俗变化缓慢,带有鲜明政治色彩 |
下表是某一历史著作其中一章的目录,第四节标题应为
第一节 |
民教冲突的产生 |
第二节 |
天主教与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冲突 |
第三节 |
清朝官府对于民教冲突的态度 |
第四节 |
A.洋务运动存在的问题
B.立宪派在海内外的活动
C.革命党结缘帮会的原因
D.清政府对于义和团的态度
云南腾冲在清朝是中缅贸易的“丝棉之路”。史料载“海禁未开,凡闽粤各商贩运珠宝、玉石、犀角、一切缅货,皆由陆路而行,必须过腾越,以故市镇乡场栉比鳞次,询西南一巨区也”。这体现出
A.腾冲主要作为军事防御城市 |
B.腾冲区域性市场体系逐步建立 |
C.清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 |
D.西南经济发展领先于东部沿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