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茅盾先生在他著名的长篇小说《子夜》中,曾有这样一段描写:“吴老太爷从乡下乘轮船来到上海,怀中紧抱着《太上感应篇》,坐进30 年代的汽车里,像一具刚从棺材里爬出来的僵尸……南京路上,到处是光怪陆离的灯光和高耸的摩天大楼。最让吴老太爷大受刺激的,是一位身穿高开叉旗袍、连肌肤都能看得分明的时髦少妇。那少妇高坐在一辆黄包车上,翘起了赤裸裸的一双白腿,简直好像没有穿裤子。这情形,不禁让吴老太爷全身发抖。终于,吴老太爷大叫一声,昏死过去……”
请回答:
⑴在材料中,有哪些东西吴老太爷是以前生活中所没有的?
⑵吴老太爷醒过来之后,还有哪些东西会让他再次昏死过去的?结合所学知识列举。
⑶材料中吴老太爷的反应,说明了什么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要使欧洲国家统一起来,必须结束长达百年之久法德之间的冲突……把法德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这样结合起来的联营生产意味着将来在法德之间发生战争是不可能的,而且在物质上是不可能的。
——《舒曼计划》(1950年5月9日)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不得不承认西欧的伙伴地位,表示“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并把1973年定为“欧洲年”,以示对西欧的重视。1974年,出任欧共体执行主席的联邦德国外长谢尔说:“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结构和自己的前途的每一个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二战后欧洲走向一体化的具体因素有哪些?
(2)材料二表明了欧洲国家对美国的态度,与二战初期相比不同是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外交”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政府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呢?
——《周恩来传》
材料二 尼克松在回顾1972年访华时说:“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当时的美国国务卿)拒绝同周(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因此,我走完舷梯时决心一边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的时候,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请回答:
(1)造成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原因是什么?
(2)“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状况在何时得以根本改变?
(3)促成尼克松与周恩来这次“握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尼克松说这次历史性的握手使“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4)从旧中国跪着办外交到当前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说明了什么?
阅读材料解析问题
材料一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二 帝国所以向英美两国宣战,实亦薇……东亚之安定而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残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请回答:
(1)、通过材料一你认为中共所说的当时中国的形势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第一百五十六条:德国将按照一八九八年三月六日与中国所订条约,及关于山东省之其他文件所获得之一切权利、所有权名义及特权,其中关于胶州领土、铁路、矿产及海底电线尤为要,放弃以与日本。
——某一国际会议关于山东问题决议案(摘录)1919年
请回答:
(1)材料中“某一国际会议”指的是什么会议?中国近代的哪一次革命运动与该段材料有关系?请说明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该次革命运动中的先锋和主力军分别是什么人?
(3)该次革命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4)该次革命运动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历程中的地位如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九月,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清廷)议和,请求“照┅┅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贡”。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高丽外国比”,拒绝郑氏要求。——《台湾外纪》
材料二痛哉!吾台民。从此不得为大清国之民也!吾大清国皇帝何尝弃吾台民哉!有贼臣焉,大学士李鸿章也,刑部尚书孙汶也,吏部侍郎徐用仪也。┅┅又将关系七省门户之台湾,海外二百余年戴天不二之台湾,列祖列宗深仁厚泽不使一夫失所之台湾,全输之倭奴!——《台湾人民抗战檄文》
材料三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的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开罗宣言》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康熙帝为什么认为台湾不可与高丽相比?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为此,康熙帝对台湾采取了哪些措施?采取这些措施意义何在?
(2)材料二中台湾人民发布“檄文”的背景是什么?“檄文”表达了台湾人民怎样的感情?
(3)材料三《开罗宣言》中的内容说明了什么?
(4)通过上述材料,你获得怎样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