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课题研究小组在对民族复兴问题的研究中搜集到了以下几组史料,阅读后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37年,红星照耀西方。该年1月,在美国《生活》杂志上,惊异的出现了毛泽东的头像。在斯诺为他拍摄的一系列照片中,那张头带八角帽,神情沉着,面容清癯的肖像无疑最为著名。
——《复兴之路》
(1)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毛泽东当时引起美国《生活》杂志高度重视的原因是什么?(列举两个具体史实加以说明)
材料二 1941年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抗战四周年纪念宣言》中说:“四年以来,全国军民奋起抗战,不顾牺牲,不怕困难,前仆后继,再接再厉,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度过了许多的难关,卒能使敌寇胆寒,环球心折,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产生了新中国的雏形。”
——王桧林《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若干问题研究》
(2)为什么说抗战的胜利“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
材料三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从衰败到复兴的转折点。抗战胜利后,民族复兴之路遭遇到艰难的国际政治环境,而(改革开放前长期进行的)经济积累又奠定了后来经济腾飞的基础。
(3)如何理解“抗战胜利后,民族复兴之路遭遇到艰难的国际政治环境”?
材料四 “21世纪始于1978年”,这是英国《卫报》专栏作家的断言。因为那一年“是邓小平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年份——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
(4)这个“完全不同的历史”有什么主要表现?结合上述史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民族复兴的梦想会在1946年破灭却在1978年变成现实?
(5)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复兴的认识。
“中国梦”,折射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为了民族的独立和富强不断求索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7年,红星照耀西方。该年1月,在美国《生活》杂志上,惊异的出现了毛泽东的头像。在斯诺为他拍摄的一系列照片中,那张头带八角帽,神情沉着,面容清癯的肖像无疑最为著名。——《复兴之路》环球时报
(1)结合你的理解,简述1937年1月“红星照耀西方”的原因。
材料二作为一个民族国家,中国是由于日本的大举入侵和举国抗战体制的形成,才在当时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统一,国人的民族意识也因此得以极大提升。我们说,抗日战争使近百年饱受分裂之苦的中国重新统一起来了,增强了国民对国家认同的程度和对政府的监督程度,它自然也就促进了国民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关心和参与,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杨奎松《抗战燃起中国现代国家的梦想》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能“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材料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在考虑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问题时,认识到,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方针,制定发展战略。1979年12月,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来华访问,在一次谈话中,邓小平正式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小康战略。小康战略是不断充实和发展的,l987年,中共“十三大”确立了“温饱(到1990年)——小康(到2000年)——基本现代化(到2050年)”的三步走战略。——何爱国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小康战略”提出的时代背景。
(4)对中华民族复兴问题的认识, 观点一是“中国不可能复兴,因为它存在太多的麻烦问题。”观点二是“中华民族必然会崛起和复兴,这是历史的必然。”依据这两种观点,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2014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中法两国和两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和法国梦的过程中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共同实现“中法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8年,戴高乐着力调整法国对外政策。他说:“美国人的政策有时表现得令人恼火,美国并不是欧洲的一部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几乎整个中国都集合在中国政府之下,它是一个独立主权国家,(法国)必须直接听到中国的声音。”1963年10月,戴高乐授权前总理富尔携带他的亲笔信到中国,代表他同中国商谈两国关系。在双方就法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达成默契的前提下,同意法国提出中法先建交而后法国同台湾断交的方案。1964年1月27日,中法发表联合公报,宣布两国建立外交关系。戴高乐说:“这是基于事实和理智的影响日益加强,相信目前某些国家的政府迟早会仿效法国。”——摘编自张宏毅《现代国际关系发展史》
(1)依据材料一概述中法建交的历史背景。(4分)结合所学指出中法建交产生的历史意义。(6分)
材料二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在一次聚会上他引用了唐代诗人(实际上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一首诗,可谓时下中法关系的一个隐喻:“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中法关系:一山放过一山拦》
(2)你同意材料二中的观点吗?并加以说明
农村城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草市原来是乡村定期集市,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到宋代,其中一部分发展成为居民点,个别的上升为县、镇;而紧临州县城郭的草市,则发展成为新的商业市区。这类市区,居民稠密,商铺店肆林立,交易繁盛,与城郭以内的原有市区,并无区别。有的地方,甚至远远超过了城郭内的旧市区。这类草市,已经突破了原来乡村集市的涵义,成为州县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类草市,宋政府并不把它作为乡村的一部分,而作为城市的一部分加以管理。宋神宗熙宁年间,全国各地乡村都编排保甲,按时教阅,而对“诸城外草市及镇市”虽也编排保甲,但不把它们“附入乡村都保”,亦不按时教阅,而是与城市坊郭户一样,受厢的管辖,而在没有厢制的州县,则直接受县的管辖,同乡村完且脱节。
——农业科技史话(上)
(1)依据材料一,指出宋朝草市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材料二: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中叶,……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等沿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特别是内地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总之,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缓慢。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中叶,我国内地城市化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简述城市化发展缓慢对民主革命产生的主要影响。
材料三 1949~2013年新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妇女的地位及思想观念不断变化,折射出历史的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山东省中学联盟网
材料一在“前四史”中,专门为妇女列传的,共计九篇,占“前四史”全部三百八十五篇的2.3%。在父权社会中,女性丧失了家庭财产的所有权,只得借助婚姻或血缘的关系依附于男子,沦为家庭的奴隶。封建时代还宣扬“女祸论”,即认为宠信妇人使之预政必酿成祸患,这又把妇女摒除在政治之外。礼教异常重视女子的“德育”,尤其是封建宗法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即所谓“三从四德”、“男尊女卑”、“夫为妻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教条。
⑴ 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及其原因。
材料二艾释黎勋爵在他的演说(1844年3月15日在下院发表)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人因为他的两个女儿上酒馆而责骂了她们,她们却说自己已经被训的烦死了:去你的吧,我们还得养活你!也应该享受一下自己的劳动果实了。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⑵ 据材料二,指出这一时期英国出现的新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材料三中国近代的一则离婚案例 上告人张秦氏(年24岁,山西万泉人),被上告人张风巍(年28岁,山西万泉人)。上告人称与被上告人素无感情。被上告人听其奸妇之言,对上告人常行殴打,民国9年3月间,被上告人曾以手掬上告人颈部,以膝抵其胸间,致其受伤。经地方法院调查取证,认为上告人所述属实,准其离婚。
——《民国时期离婚现象再探讨》
⑶ 材料三中,张秦氏提出离婚的理由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出现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和冶金工业的发展引起对改进过的运输工具的需要,这种运输工具可以运送大宗的煤和矿石。……1830年以后,公路和水路受到了铁路的挑战。……将蒸汽机安装在货车上,这方面的主要人物是采矿工程师乔治.斯蒂芬森,他首先利用一辆机车把数辆煤车从矿井拉到泰恩河。短短数年内,铁路支配了长途运输,能够以比在公路或运河上所可能有的更快的速度和更低廉的成本运送旅客和货物。到1838年,英国已拥有500哩铁路;到1870年,拥有15500哩铁路。
——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⑴ 依据材料一,分析1830年到1870年间英国铁路运输业获得飞速发展的原因。
材料二 1865年,两广总督毛鸿宾致总署函:“此(铁)路一开,遂为外国火车独行之路,中国马车既难与之并驾齐驱,更不堪其横冲直撞,势将断绝往来,商民交割……且内地股匪未靖广……必乘机煽动,作梗生端,即外国人在中国者,亦不能平安无事。”光绪六年(1880年)岁末,刘铭传力请修筑铁路……李鸿章立足中外,比较支持刘的倡议,但更多的人“群相哗骇”,责骂刘铭传与李鸿章“直欲破坏列祖列宗之成法以乱天下,”,而且宣言:“铁路之行外夷则可,行之中国则不可”。 洋务派虽冲破阻力“毅然兴办”,但步履之艰可以体味。
⑵ 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洋务运动时期中国铁路运输艰难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