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圣人云:“我无为,人自化;我好静,人自正;我无事,人自富;我无欲,人自朴。” ——老子《道德经》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孟子《孟子·梁惠王上》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论语》
(1)请概括材料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产生这样观点的客观原因。
材料二
何为民国?美国总统林肯氏有言曰:“民之所有,民之所治,民之所享。”此之谓民国也。何谓民权?即近来瑞士国所行之制:民有选举官吏之权,民有罢免官吏之权,民有创制法案之权,民有复决法案之权,此之谓四大民权也。必具有此四大民权,方得谓为纯粹之民国也。
——孙中山《建国方略》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对于“民之所享”的具体做法。孙中山认为“以民为本”,民除了经济权益还应该有哪些政治权益?
材料三 英国于1946年8月通过国民保障法,规定投保职工在就业、退休、怀孕、工伤、疾病、死亡等情况下可以申请补助;11月通过国民医疗保健制度;1948年颁布国民援助法,由政府拔款给贫困者以社会违法救济。德国也通过保险、救济、补助等社会保障手段来缓和私有制和竞争所必然的社会冲突。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等
(3)概括现代西方在哪些方面保障“民本”。
(4)今天我们应该如何践行“以民为本“?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963年,新加坡摆脱英属殖民地地位,与马来西亚合并,建立马来西亚联邦政府。马来西亚联邦政府与新加坡自治邦政府在经济等多项政策上很快就产生严重的分歧。双方多次协商未果,导致新加坡政府最终在1965年被驱逐出马来西亚联邦,并于8月9日被迫宣布独立。
材料二新加坡改革人事记
一、经济:设立经济发展局,开发裕廊、红山等工业园;大力发展旅游业和服务业。
一、政府机构:成立廉政公署。
三、社会:创立公积金制度;成立建屋发展局,负责建筑所有政府组屋,廉价提供给民众。
四、教育:决定使用英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
五、法律、习俗:严厉处罚随地吐痰、嚼口香糖、喂养鸽子、乱扔垃圾、在公共场所吸烟和说粗话脏话;倡导的行为:微笑、礼貌待人以及在公共厕所主动冲水。
六、外交:1957年8月新加坡积极协助成立并加入东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加坡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加坡改革的成功经验。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伏尔泰认为,……“(中国)皇帝自古以来便是首席大祭司,由他来祭天,祭祀天上的神和地上的神。他可能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哲学家(注:在18世纪的法语中,“哲学家”一词含义大体上是贤能的智者,并不一定是严格意义上的对哲学有专门研究的学者。)最有权威的预言者,皇帝的御旨几乎从来都是关于道德的指示和圣训。”……中国的法律和伦理道德融为一体,因而深入人心,成为民众自觉遵循的行为规范,从而减低了法律的严酷冷峻,增加了人情味。……除了惩治罪恶,中国法律还褒扬善行:“在别的国家,法律用以治罪,而在中国,其作用更大,用以褒扬善行。”
材料二(孟德斯鸠)后来改变了看法,毫不犹豫地把中国归入专制主义行列。……中国没有强大的教会能与皇帝抗衡,恰恰相反,宗教势力往往需要皇帝的支持,所以中国的皇帝实际上集政权和教权于一身,可以凭借其双重权力为所欲为。……中国的法律往往与习俗相混,判断是否违法并无严格的依据.罪与非罪、重罪与轻罪、最终都要取决于皇帝的意志,具有极大的随意性。这就是说,皇帝不但是最高行政长官,同时也是最高立法者和最高司法长官。……因此结论只能是:“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
——以上材料均出自许明龙著《欧洲18世纪“中国热”》
根据材料一、二,分析说明伏尔泰、孟德斯鸠眼中的中国形象。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自近代起,贫弱的中国带着期待,向西方派出留学生。
材料一从1896至1945年的五十年间,中国赴日留学生数以万计,堪称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留学运动。革命者廖仲恺、何香凝夫妇变卖嫁妆首饰一同赴日;钱恂任日本外交官时,带了两个儿子一个儿媳和一个女婿去留学;云南省有龙氏一族去留学,一时传为美谈。
据黄福庆在《清末留日学生》中记述,“……他们最初的目的,纯然是吸收新知,毫无革命与立宪的意识。但是他们踏入日本国土,鉴于日本维新有成,国势蒸蒸日上,而且各种书籍充斥市肆,置身于这种社会环境中,耳濡目染,无形中,其思潮演变受到很大影响。”
留日经历,加深了他们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了衡量国是的新标准,解放了中国儒生禁锢的灵魂,掀起了一股一浪高过一浪的民主革命运动,所以“没有留日学生就没有辛亥革命”,孙中山如是说。
材料二百年留美几涨几落。自1872年开始,清政府共派出四批留美幼童。清末北洋的留美学生,在自然科学与人丈领域成果斐然。待到清华大学公费留美开始后,又培养了钱学森、杨振宁等一批科学家,其中相当多的人,在朝鲜战争前后回到新中国效力。
附:留美大事记
1872年,詹天佑、梁敦彦等30名幼童由上海启程赴美。此为中国正式派遣留学生之始。
1910年,清华游美学务处举行第二次考试,录取赵元任、竺可祯、胡适等70人。
1913年,顾维钧、颜惠庆等发起组织全国性的留学生组织——欧美同学会。
1917年,留美学生胡适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首倡白话文学。留美工程学者在纽约发起组织中国工程学会。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宣布在美学习理工科技术的中国留学生和学者一概不准回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5年,中美在日内瓦举行大使级谈判,以释放美军被俘飞行员为代价,获准钱学森等回国。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留日学生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留日生、留美生的不同之处。近代留学运动给我们什么启示?
人类有共同的追求,也有共同的价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1年,美国历史学家亚当斯在其代表作《美国世纪》中这样描述“美国梦”:“它是让这片土地上每个人生活得更好、更富裕的梦想,让每个人都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并取得相应成就”。
材料二大同、小康、治世,是传统社会中国人的“天下梦”。┅┅社会进步、国家富强和个人幸福,是当代中国人的中国梦。┅┅其实,从天下为公的“大同梦”,到民富国强的“强国梦”,再到自我实现的“幸福梦”,可以说是一种必然。
——易中天《中国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在近代史上如何通过制度创新来实现了“美国梦”?
(2)据材料一二指出美国梦和当代中国梦的共同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1840至1949年,先进中国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过哪些探索和抗争?
(3)结合中国近代抗争史,你认为要实现中国梦需要具备哪些前提条件。
(2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和古代雅典政治制度结构示意图
材料二近代英国和美国政体结构示意图
材料三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立法权属于参议院,行政权属于总统和内阁,司法权属于法院,国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拥有选举被选举、请愿、诉讼等权利……资产阶级的财产所有权、经营权受到临时政府保护。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西两种政权结构模式的差异,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你认为这两种政治制度各有何利弊?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美两国国家元首与议会的关系。
(3)材料三中体现了什么原则?结合所学,简述其中国法制史上意义
(4)从中外政治体制的变化中,谈谈你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