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在那里事无巨细均由相互制约的大衙门审理,……中国的一切都通过这些衙门的自我调节。
——伏尔泰
材料二 人们曾想使君主以专制主义支配法律,但是任何事物与专制主义联系在一起都会丧失其力量。中国的专制主义在灾难深重的巨大压力下,也曾试图给自己套上锁链,但最终完全徒劳无益;它用自己的锁链武装起自己,而且变得更加凶残。
因此,中国是一个以恐怖为原则的专制主义的国家。或许在最初的朝代,帝国的疆域还没有如此广大,政府的专制主义倾向稍逊;而如今的情形就完全不同了。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三 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一一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四看一个政体是不是民主政体,不能看是不是具备了某些形式,关键是要看它是否建立在法治之上,能否建构一种科学的监督机制,能否把民主与集中合理地结合起来……。
——摘自“对现代国家制度的新思考”(《人民日报》2008年9月26日)
(1)试以图2所示制度的特点论证材料一的观点。
(2)孟德斯鸠极力倡导的“权力制衡”精神,是对图1所示中国大衙门“相互制约”精神的抄袭吗?为什么?
(3)据材料二,指出孟德斯鸠认为中国专制主义加强的原因。他对当时中国政治特点的认识是否符合实际?
(4)材料三体现了新中国的哪项政治制度?结合材料四分析这项政治制度的优越性。(4分)
(5)图2和材料三所体现的两种政治模式在形式上有何共性? 概括说明这两种政治模式在本质上的不同。(3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第4卷
材料二 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 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1914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帝国的分裂与保存》
(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学说的特点。结合史实说明孙中山是中国“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
(2)根据材料二、三,你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灭商后,控制的地域西起今甘肃东部,东达海滨,北起今辽宁,南达长江。……在平定了一次严重的叛乱后,西周王室进行了大规模的“封藩建卫”。
——据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美]杰里·齐格勒著《新全球史》等资料整理
材料二 李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经世大典叙录·官制》
(1)据材料一,概括西周推行分封制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李斯主张推行郡县制的历史依据。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制度在任免官吏上的突出特点。
(3)据材料三指出元初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2分)

(13分)民族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后乘中国多事,长驱入关,灭我中国,据我政府,迫我汉人为其奴隶,有不从者,杀戮一方。我汉人为亡国之民者二百六十年于斯。满政府穷凶极恶,今已灌盈。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其满洲汉军人等,如悔悟来降者,免其罪;敢有抵抗,杀无赦;汉人有为满奴以作汉奸者,亦如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l906年)
材料二 夫汉族光复,满清倾覆,不过只达到民族主义之一消极目的而已,从此当努力猛进,以迭民族主义之积极目的也。积极目的为何?即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定义。
——孙中山《论三民主义》(l919年)
材料三 中国形式上是独立国家,实际比亡了国的高丽还不如…… 似此,民族主义能认为满足成功否?所以,国民不特要从民权、民生上作工夫,同时并应该发展民族自决的能力,团结起来奋斗,使中国在世界上成为一独立国家。
——孙中山(1923年)
我等同在弱小民族之中,我等当共同奋斗,反抗帝国主义国家之掠夺与压迫。
——孙中山《关于建立反帝联合战线宣言》(1924年)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含义并作简要评价。(4分)
(2)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新发展。(2分)
(3)概括材料三中孙中山对民族主义的新认识。基于这些认识,孙中山开始新的革命探索,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5分)
(4)就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变化谈点你的认识。(2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源晚年经历简表

时间
主要活动
1841年
魏源入两江总督裕谦幕府,直接参与抗英战争
1842年
完成了《圣武记》,叙述了清初到道光年间的军事历史及军事制度。
1852年
参以历代史志、明以来《岛志》及当时夷图夷语编成《海国图志》50卷
1856年
提倡创办民用工业,允许私人设立厂局,自行制造与销售轮船、火器等


材料二 康有为认为,中国必须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建设强大的现代军队,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发展现代化的前提是政局的稳定,因此他主张采取君主立宪制度。
——郭熹微《看西方现代化对康有为的影响》
材料三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1)据材料一,说明魏源晚年经历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在对“自强”问题的认识上, 康有为与抵抗派相比有何异同点。(4分
(3) 陈独秀认为“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国人的“觉悟”经历了三个阶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伦理觉悟”的具体表现。并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历程的特点。 (8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蜀与福建多以柔木刻之,取其易成而速售……福建本几遍天下,正以其易成故也。
——(宋)叶梦得《石林燕语》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版,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
——(宋)沈括《梦溪笔谈》
材料二入明以后,福建建阳书坊(书坊,从事雕版、印刷、出版销售书籍的手工作坊)刊刻通俗小说在嘉靖、万历时达到顶峰。据统计,自嘉靖至泰昌(1522—1620年)共99年间,建刻通俗小说占整个明代通俗小说总存量的近20%,高居江浙等其他地区刻本数之上。嘉靖时研制出了一整套适于工笔白描的刀具和雕刻方法,彩印技术的尝试与改进,致使晚明通俗小说几乎无书不插图,无图不精工。当时的插图本在书名上多冠以“绘像”、“绣像”、“全像”等字样,以期引起读者注意。
——摘编自傅湘龙《晚明、晚清商业运作与小说刊印形态之变迁》
材料三 (在中国印刷术的影响下,) 1450年前后德意志人古登堡等,用铅、锡、锑的合金铸成活字。从此,《圣经》不再是天主教神职人员独有的工具。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印刷术却变成了新教的工具,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了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人民教育出版社《世界近现代史》上册
(1)据材料一指出宋代“福建本几遍天下”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晚明时期福建印刷业发展的表现。
(3)综合材料二、三,概述印刷术的发展与传播在当时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