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在那里事无巨细均由相互制约的大衙门审理,……中国的一切都通过这些衙门的自我调节。
——伏尔泰
材料二 人们曾想使君主以专制主义支配法律,但是任何事物与专制主义联系在一起都会丧失其力量。中国的专制主义在灾难深重的巨大压力下,也曾试图给自己套上锁链,但最终完全徒劳无益;它用自己的锁链武装起自己,而且变得更加凶残。
因此,中国是一个以恐怖为原则的专制主义的国家。或许在最初的朝代,帝国的疆域还没有如此广大,政府的专制主义倾向稍逊;而如今的情形就完全不同了。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三 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一一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四看一个政体是不是民主政体,不能看是不是具备了某些形式,关键是要看它是否建立在法治之上,能否建构一种科学的监督机制,能否把民主与集中合理地结合起来……。
——摘自“对现代国家制度的新思考”(《人民日报》2008年9月26日)
(1)试以图2所示制度的特点论证材料一的观点。
(2)孟德斯鸠极力倡导的“权力制衡”精神,是对图1所示中国大衙门“相互制约”精神的抄袭吗?为什么?
(3)据材料二,指出孟德斯鸠认为中国专制主义加强的原因。他对当时中国政治特点的认识是否符合实际?
(4)材料三体现了新中国的哪项政治制度?结合材料四分析这项政治制度的优越性。(4分)
(5)图2和材料三所体现的两种政治模式在形式上有何共性? 概括说明这两种政治模式在本质上的不同。(3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此四语,当终身服膺。
二、举止要安和,毋急遽怠缓;言语要诚实,毋欺妄躁率。
三、见人之善扬之,见人之恶掩之。彼之于我,亦如是矣。
四、内外亲族,无论尊长同列,皆当以礼接之。毋得简傲笑谑,不恭不敬。
五、交友,所以辅德也。须亲直谅、多闻者,远便僻、柔佞者。
六、治家之余,日取经史传记三五百言读之,以养德性,以长识见。毋博弈嬉戏,虚费时日。
七、作家,但得衣食、祭祀、宾客之费无缺,足矣。毋过求赢余,为世所讥。
八、凡邻里亲故,平昔善良,倘有婚姻丧疾应助者,即量力助之。毋慕豪侠之名,轻意肆志,贻忧父母。其无赖之人,当敬而远之,一与交游,为患不小。
——《家训二十四条》节录
材料二源远流长的祖国家训文化是中华传统美德宝库中的一块瑰宝。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科学地评价传统家训文化特别是其中的伦理文化的历史地位,剔除其封建纲常礼教及唯心主义的糟粕,保持其民族性的精华,对于我国当前的家庭美德建设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传统家训文化与当代中国的家庭美德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
(2)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丰富的粮产,曾是江南成为基本经济区的一个主要原因。北宋以后,据称京师漕粟多出东南,而江浙居其大半,南宋时更有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从此江南就成为中国稻谷的主产区之一。但是近代江南地区粮食生产的地位开始下降,在早期的一个发展阶段之后,粮食生产并没有在江南的发展中起到带动的作用。在江南经济中起到这种带动作用的不是粮食,而是其他产业,特别是棉花种植和棉纺织业,当然还有来自西方的其他产业。
——根据《近代中国经济地理的主要变化》等整理
材料二江南地区的古代棉纺,多是家庭妇女晚上的工作,很多时候是借着月亮的自然光工作的,这种情况在近代上海有了很大变化,有巨大厂房的生产车间,很多纺织女工集中在一排排的现代化纺织机械前工作,和古代织布机几天才能生产一匹布不同,近代纺织机器几分钟就可以生产一匹布。
——根据《江南纺织业变迁》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与近代江南经济结构的各自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和近代江南手工业的不同之处。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江南社会经济发生变化的背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汉时以廷尉主刑狱,魏晋末年以大理寺为官署名大理寺卿为官名成为定制,隋代大理寺所断之案,须报行政机关刑部审批。唐制规定凡遇重大案件,由大理寺卿与刑部尚书、侍郎会同御史中丞会审,称三司使。明、清由大理寺、刑部、都察院会审,称三法司。决狱之权在刑部,但大理寺不同意时,可上奏皇帝圣裁。大理寺卿官秩,隋初为正三品。炀帝改从三品,唐同。明、清均正三品,可参与朝廷大政会议。通常古代地方的司法机关如在州和县级,是司法和行政合一的。历代的特务组织,如明朝的锦衣卫、东厂、西厂也都有司法审判权,甚至还凌驾于普通三法司之上,直接受皇帝管辖,自行审判、执行。同时,明清的会审制度也完善起来。死刑案件的最高决定权还在皇帝手里。中央集权在司法方面有了集中体现。
1902年5月13日,清廷颁布上谕:“将一切现行律例,按照交涉情形,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议。”《清史稿·志一百十九》记载:(1906年)改刑部为法部,统一司法行政。改大理寺为大理院,配置总检察长,专司审判,并不会都察院,而三法司之制废。……刑事有检察官莅审,人命有检察官相验,法院行之而不能行之于州县(政府)。
——整理自《中国古代法制》
材料二宪法修正案第五条:“非经大陪审团提出报告或起诉,任何人不受死罪或其他重罪的惩罚,惟在战时或国家危急时期发生在陆、海军中或正在服役的民兵中的案件不在此限。任何人不得因同一犯罪行为而两次遭受生命或身体伤残的危害;不得在任何刑事案件中被迫自证其罪。’’
——《美国宪法及其修正案》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02年以前中国司法制度的特点;指出清末司法改革的内容。
(2)根据以上材料指出19世纪末期以前中美法律机构与行政机构关系方面的不同。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伊丽莎白一世(1558—1603年在位)被称为“荣光女王”,其近半个世纪的统治使英格兰成为欧洲最强大而富有的国家之一,英格兰文化也在此期间达到了一个顶峰,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亦开始确立。……1689年,议会宣布威廉为英国国王,玛丽为女王,双王统治持续到1694年(玛丽二世去世),“生而自由”的精神一直得以保留和传承,“王在法下”的传统也逐渐成为英国人的共识。从荣光女王到双王统治,英国霸权时代呼之欲出。
——摘编自徐明月《大国崛起——英国》
材料二美国崛起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上半期。以1898年美西战争为界标,在此前50年美国集中解决国内的统一和制度问题,并且在经济总量上接近头号强国英国;在此后50年美国越来越深刻地卷入两洋战略,并开始主导国际体系的建设。以二次大战为标志,美国完成崛起的过程,取代英国而成为世界霸权国家。……在观察美国崛起的过程中,我们对国际体系因素应予以高度重视。美国在崛起过程中,没有成为英国霸权及其殖民体系的直接挑战者,在两次大战中都成为英国的主要盟友。美国不是推翻英国的全球霸主地位,而是在英国霸权自然衰落的过程中逐步取而代之。
——黄仁伟《大国兴衰的历史比较》
材料三 20世纪初,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曾说:“地中海时代随着美洲的发现结束了。大西洋时代正处在开发的顶峰,势必很快就要耗尽它所控制的资源。惟有太平洋时代,这个注定成为三者之中最伟大的时代,仅仅初露曙光。”
——王诗成《中国2l世纪海洋战略构想》
(1)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和文化角度概述材料一中“从荣光女王到双王统治,英国霸权时代呼之欲出”的有利因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崛起的主要原因。从政治与经济关系的角度论证材料三中三个时代论断的合理性。

土地问题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一直起着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1931年春,毛泽东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即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41-1942年敌后抗日根据地出现了严重困难的局面,中共针对性地实行了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即“双减双交”的土地政策。这就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团结了包括地主在内的各阶级一致抗日。
——摘编自聂佳辉《中共领导下的土地革命和改革》
材料三建国后的乡村建设使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基础空前加强,遗憾的是1958年的人民公社给无数的农民造成了极大的痛苦。1978年后,新的土地政策极大的调动了农民劳动积极性,在保证国家工业化的前提下准许农民获得有限的自由发展空间。
——摘编自李昌平《回首乡建一百年,有待我辈新建设》
(1)依据材料一指出土地制度发生的变化并简要分析其社会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对地主政策的变化,并从政治形势角度分别概括其作用。
(3)依据材料三指出,1958年后中国土地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综合上述三则材料,指出导致土地制度或政策变化的主要因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