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图是汉代画像石《周公辅佐成王图》。几位同学就这幅画像石的历史内涵进行了推测:
甲:图中诸侯四方来朝,反映了成王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形成。
乙:图中周王厉行分封,诸侯对周王的义务得到严格履行。
丙:图中成王地位至尊,说明周王已经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丁:图中周公勤政为民,统治者品德成为政治权力间的主要纽带。
以上推测与历史实际基本吻合的应是
|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这段材料可能出自()
| A.《新唐书》 | B.《明史》 | C.《元史》 | D.《资治通鉴》 |
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
| B.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 |
| C.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
| D.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 |
秦朝和元朝在地方分别推行郡县制和行省制,对两者理解正确的是()
| A.都是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
| B.都推动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建立完善 |
| C.都铲除了地方割据势力存在的社会因素 |
| D.都促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出现 |
元朝时期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这主要表现在 ①地方设最高行政机构行中书省 ②地方最高长官由朝廷任命 ③行省下辖路、府、州、县 ④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
| A.①②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③④ | D.①②③ |
按唐制,中男(16至21岁的男丁)不服兵役,成男(22岁以上的男丁)才服兵役。某次,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建议,得到太宗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据此,你认为魏征供职于()
| A.尚书省 | B.中书省 | C.门下省 | D.兵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