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也。父瑀,魏丞相掾,知名于世。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博览群籍,尤好《老》《庄》。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忘其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咸共称异。
籍本有济世志,属魏之后,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 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及文帝辅政,籍尝从容于帝曰:“籍平生曾游东平,乐其风土”帝大悦,即拜东平相。籍乘到郡,坏府舍屏障,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帝引为大将军从事中。
会帝让九赐,公卿将劝进,使籍为其辞。籍沉醉忘作,临诣府,使取之,见籍方眠。使者以告,籍便书案,使写之,无所改窜。辞甚清壮,为时所重。
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骨瘠立,殆致灭性,裴楷往吊之,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楷吊唁毕便去。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悟,乃见青眼。由是礼德之士疾之若仇,而帝每保护之。
(选自《晋书》)
1.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坏府舍屏障 坏:毁坏                      B直言穷矣,举声一号 穷:尽
C口不臧否人物 臧否:批评                  D乃赍酒挟琴造焉 造:赠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而喜怒不形于色 吾尝终日而思矣
B.籍由是不与世事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C.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皆以酣醉获免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下列各句子中加点词称代内容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临诣府,使取之     代前文的“作”       B籍便书案,使写之    代前文的“书案”
C钟会数以时事问之   代前文的文章         D乃赍酒挟琴造焉      代前文的阮籍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阮籍不拘礼教的一项是
①籍由是不与世事          ②坏府舍屏障,使内外相望       ③籍沉醉忘作
④举声一吼,吐血数升      ⑤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          ⑥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
A①②⑤           B②⑤⑥            C③④⑥              D ①③⑤
5.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阮籍出生于宦门,生性孤傲不羁,不管什么事都绝不表现在神态上,人们难以理解他,说他是痴呆子。
B阮籍嗜酒如命,有时喝得酩酊大醉,但醉里却能清醒,即使是写作也不会出差错,甚至写出来的文章让世人叹服。
C阮籍是一个不拘礼教的人,对于那些固守礼教者往往是给以白眼,也因此受到他们的痛恨;而对于不拘礼教者给以青眼,表示尊重和欢迎。
D阮籍十分孝顺,当听到母亲噩耗时,虽然继续下棋饮酒,却痛苦地大吐鲜血,以致病得差点丢了命。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
(2) 使者以告,籍便书案,使写之,无所改窜。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蚊对
(明)方孝孺
天台生困暑,夜卧絺帷中,童子持翣①飏于前,适甚就睡。久之,童子亦睡,投翣倚床,其音如雷。生惊寤,以为风雨且至也。抱膝而坐,俄而耳旁有飞鸣声,如歌如诉,如怨如慕,拂肱刺肉,扑股囋面。毛发尽竖,肌肉欲颤;两手交拍,掌湿如汗。引而嗅之,赤血腥然也。大愕,不知所为。蹴童子,呼曰:“吾为物所苦,亟索烛照。”烛至,絺帷尽张。蚊数千,皆集帷旁,见烛乱散,如蚊如蝇,利嘴饫腹,充赤圆红。生骂童子曰:“此非吾血者耶?尔不谨,蹇帷而放之人。且彼异类也,防之苟至,乌能为人害?”童子拔蒿束之,置火于端,其烟勃郁,左麾右旋,绕床数匝,逐蚊出门,复于生曰:“可以寝矣,蚊已去矣。”生乃拂席将寝,呼天而叹曰:“天胡产此微物而毒人乎?”
童子闻之,哑而笑曰:“子何待己之太厚,而尤天之太固也!夫覆载之间,絪緼二气,赋形受质,人物是分。大之为犀象,怪之为蛟龙,暴之为虎豹,驯之为麋鹿与庸狨,羽毛而为禽为兽,裸身而为人为虫,莫不皆有所养。虽巨细修短之不同,然寓形于其中则一也。自我而观之,则人贵而物贱,自天地而观之,果孰贵而孰贱耶?今人乃自贵其贵,号为长雄。水陆之物,有生之类,莫不高罗而卑网,山贡而海供,蛙黾莫逃其命,鸿雁莫若其踪,其食乎物者,可谓泰矣,而物独不可食于人耶?兹夕,蚊一举喙,即号天而诉之;使物为人所食者,亦皆呼号告于天,则天之罚人,又当可如耶?且物之食于人,人之食于物,异类也,犹可言也。而蚊且犹畏谨恐惧,白昼不敢露其形,瞰人之不见,乘人之困怠,而后有求焉。今有同类者,啜栗而饮汤,同也;畜妻而育子,同也:衣冠仪貌,无不同者。白昼俨然,乘其同类之间而陵之,吮其膏而盬其脑,使其饿踣于草野,流离于道路,呼天之声相接也,而且无恤之者。今子一为蚊所,而寝辄不安;闻同类之相而若无闻,岂君子先人后身之道耶?
天台生于是投枕于地,叩心太息,披衣出户,坐以终夕。
[注]:翣(shà):扇子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赋形受质质:资质
B.今人乃自贵其贵贵:以……为贵
C.畜妻而育子,同也畜:养
D.乘其同类之间而陵之陵:欺凌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生惊寤,以为风雨且至也邻之厚,君之薄也
B.尔不谨,蹇帷而放之人。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C.其食乎物者,可谓泰矣其孰能讥之乎
D.而物独不可食于人耶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台生困暑,夜卧(于)絺帷中 B.童子拔蒿束之,置火于(其)端
C.其烟勃郁,(烟)左麾右旋,绕床数匝 D.蚊一举喙,(人)即号天而诉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奏对、对策,原本用于臣子向君主陈述见解,提出建议。本文借用“对”形式,以小喻大,借物讽人,言在此而意在彼,耐人寻味。
B.本文由生活小事入笔,从闻蚊、拍蚊写到照蚊、驱蚊,然后引发议论,逐步推进,最后以天台生“叩心太息”、“坐以终夕”作结,照应开篇。
C.本文描写细致生动,颇富情趣;议论鞭辟入里,启入深思;句式长短交错,整散结合,加之韵脚的巧妙运用,颇富情趣;议论鞭辟入里,启人深思;句式长短交错,整散结合,加之韵脚的巧妙运用,读来淋漓酣畅,令人击节赞叹。
D.本文借童子与天台生的对话,既揭露了同类相残的黑暗的社会现实,又批判了忽视异类生存权利的错误认识,阐发了万物平等、物我为一的主题。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9分,每题3分)
(1)吾为物所苦,亟起索烛照。
译文:
(2)且彼异类也,防之苟至,乌能为人害?
译文:
(3)闻同类之相而若无闻,岂君子先人后身之道耶?。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12分,每小题3分)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其先有宠于古之卫君。至黯七世,世为卿大夫。黯以父任,孝景时为太子洗马,以庄见惮。孝景帝崩,太子即位,黯为谒者。东越相攻,上使黯往视之。不至,至吴而还,报曰:“越人相攻,固其俗然,不足以辱天子之使。”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黯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迁为荥阳令。黯耻为令,病归田里。上闻,乃召拜为中大夫。以数切谏,不得久留内,迁为东海太守。黯学黄老之言,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黯多病、卧闺阁内不出。岁余,东海大治。称之。上闻,召以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治务在无为而已,弘大体,不拘文法。
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然好学,游侠,任气节,内行脩絜,好直谏,数犯主之颜色,常慕傅柏、袁盎之为人也。善灌夫、郑当时及宗正刘弃。亦以数直谏,不得及居位。
当是时,太后弟武安侯蚡为丞相,中二千石为拜谒,蚡不为记。然黯见蚡未尝拜,常揖之。天下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戆也!”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
大将军青既益尊,姊为皇后,然黯与亢礼。人或说黯曰:“自天子欲群臣下大将军,大将军尊重益贵,君不可以不拜。”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客,反不重邪?”大将军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过于平生。
淮南王谋反,惮黯,曰:“好直谏,守节死义,难惑以非。至如说丞相弘,如发蒙振落耳。”(选自《史记·汲郑列传》)



2,4,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屋比延烧 比:紧挨着
B.臣谨以便宜便宜:趁便见机行事
C.群臣或数黯 数:列举过失,指责
D.遇黯过于平生 过:拜访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或父子相食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B.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凡四方之士无不过而拜且泣者
D.夫以大将军有揖客,反不重邪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以下六个句子,全都直接表现汲黯倨傲忠直的一组是 ()
①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
②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位
③然黯见蚡未尝拜,常揖之
④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
⑤然黯与亢礼
⑥好直谏,安节死义,难惑以非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⑥ D.③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汲黯两次奉旨出使,都中途变卦,或半路而返,或自作主张发放官粮赈济灾民。皇帝虽认可了他的作法,但还是让他出朝廷为官。
B.汲黯批评别人的过失,从来不留情面,即使对至尊的君主也敢当面谏诤指责,无所顾忌。多次犯颜武帝,群臣都为之震恐、责怨。
C.汲黯为人倨傲严正,从不屈从权贵,对田蚡、卫青等朝中重臣也不多加礼敬,引起他们的不满。
D.汲黯信仰黄老学说,崇尚无为清静之治,反对扰乱民生的“多欲”政治,治理郡务不拘小节,取得了良好的政绩。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
译文:
(2)自天子欲群臣下大将军,大将军尊重益贵,君不可以不拜。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杨王孙传
班固
杨王孙者,孝武时人也。学黄、老之术,家业千金,厚自奉,养生亡所不致。及病且终,先令其子,曰:“吾欲裸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死则为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从足引脱其囊,以身亲土。”其子欲默而不从重废父命欲从之心又不忍乃往见王孙友人祁侯。
祁侯与王孙书曰:“王孙苦疾,仆迫从上祠雍①,未得诣前。愿存精神,省思虑,进医药,厚自持,窃闻王孙先令裸葬,令死者亡知则已,若其有知,是戮②尸地下,将裸见先人,窃为王孙不取也。且《孝经》曰:‘为之棺椁衣衾。’是亦圣人之遗制,何必区区独守所闻,愿王孙察焉。”
王孙报曰:“盖闻古之圣王,缘人情不忍其亲,故为制礼,今则越之,吾是以裸葬,将以矫世也。夫厚葬诚亡益于死者,而俗人竞以相高,靡财单币,腐之地下。或乃今日入而明日发,此真与暴骸于中野何异!且夫死者,终生之化,而物之归者也。归者得至,化者得变,是物各反其真也。反真冥冥,亡形亡声,乃合道情。夫饰外以华众,厚葬以隔真,使归者不得至,化者不得变,是使物各失其所也。且吾闻之,精神者天之有也,形骸者地之有也。精神离形,各归其真,故谓之鬼,鬼之为言归也。其尸块然独处,岂有知哉?裹以币帛,隔以棺椁,支体络束,口含玉石,欲化不得,郁为枯腊。千载之后,棺椁朽腐,乃得归土,就其真宅。由是言之,焉用久客!昔帝尧之葬也,窾木为椟,葛藟为缄,其穿下不乱泉,上不泄殠。故圣王生易尚③,死易葬也。不加功于亡用,不损财于亡谓。今费财厚葬,留归隔至,死者不知,生者不得,是谓重惑。於戏④!吾不为也。”
祁侯曰:“善。”遂裸葬。 (选自《汉书·杨王孙传》,有改动)
[注]①祠:祭祀②戮:侮辱③尚:奉养,指圣王的生活条件 ④於戏:同“呜呼”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孙苦疾疾:疾病
B.靡财单币单:同“殚”,用尽
C.缘人情不忍其亲亲:亲近
D.令死者亡知则已亡:通“无”,不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若其有知,是戮尸地下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①或乃今日入而明日发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C.①夫饰外以华众②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D.①及病且终②且夫死者,终生之化,而物之归者也。

以下六句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杨王孙主张裸葬的理由的一组是()。
(1)厚自奉,养生亡所不致
(2)饰外以华众,厚葬以隔真
(3)死则为布囊盛尸,八地七尺
(4)吾是以裸葬,将以矫世也
(5)不加功于亡用,不损财于亡谓
(6)愿存精神,省思虑,进医药,厚自持

A.(1)(3)(5) B.(2)(3)(6)
C.(2)(4)(5) D.(3)(4)(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王孙看到当时厚葬风气太盛,把有用的财物大量用作随葬品,非常反感,想以自身裸葬的办法来矫正世俗的弊病。
B.杨王孙家财万贯,对自己保养得非常周到,想要什么就一定要得到,但他临死时却希望返朴归真,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
C.王孙在给好友祁侯的信中说,过去帝王安葬时,用很贵重的棺木,所以尸体腐烂了才不影响泉水,也不散发出臭气。
D.杨王孙裸葬是为了亲近大自然,回到应回到的地方。祁侯认为王孙的行为是对死者的羞辱,同时也违背了圣人的遗制。

翻译和断句。
(1)用“│”给文言文段中画线部分断句。
其子欲默而不从重废父命欲从之心又不忍乃往见王孙友人祁侯。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是亦圣人之遗制,何必区区独守所闻,愿王孙察焉。
②今费财厚葬,留归隔至,死者不知,生者不得,是谓重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陆游字务观,越州山阴人。……时龙大渊,曾觌用事,游为枢臣张焘言:“觌,大渊招权植党,荧惑圣听,公及今不言,异日将不可去。”焘遽以闻,上诘语所自来,焘以游对.上怒,出通判建康府,寻易隆兴府.言者论游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免归
招权植党,荧惑圣听。
译文
焘遽以闻,上诘语所自来,焘以游对。
译文
言者论游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免归
译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种皓字景伯,河南洛阳人。顺帝末,为侍御使。时,所遣八使光禄大夫杜乔、周举等,多所纠奏,而大将军梁冀及诸宦官互为请救,事皆被寝遏。皓自以职主刺举,志案奸违,乃复劾诸为八使所举蜀郡太守刘宣等罪恶章露,宜伏欧刀。又奏请敕四府条举近臣父兄及知亲为刺史、二千石尤残秽不胜任者,免遭案罪。帝乃从之。擢皓监太子于承光宫。中常侍高梵从中单驾出迎太子,时太傅仁乔等疑不欲从,惶惑不知所为。皓乃手剑当车,曰:“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梵辞屈,不敢对,驰奏之。诏报,太子乃得去。乔退而叹息,愧皓临事不惑。帝亦嘉其持重,称善者良久
出为益州刺史,宣恩远夷。开晓殊俗,岷山杂落皆怀服汉德。其白狼、槃木、唐菆、邛、僰诸国,自前刺史朱辅卒后遂绝;皓至,乃复举种向化。时永昌太守冶铸黄金为文蛇,以献梁冀,皓纠发逮捕,驰传上言,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冀由是衔怒于皓。会巴郡人服直聚党数百人,自称“天王”,皓与太守应承讨捕,不克,吏人多被伤害。冀因此陷之,传逮皓、承。太尉李固上疏救曰:“臣伏闻讨捕所伤,本非皓、承之意,实由县吏惧法畏罪,迫逐深苦,致此不详。比盗贼群起,处处未绝。皓、承以首举大奸,而相随罪,臣恐沮伤州县纠发之意,更共饰匿,莫复尽心。”梁太后省奏,乃赦皓、承罪,免官而已。
后凉州羌动,以皓为凉州刺史,甚得百姓欢心。被征当迁,吏人诣阙请留之,太后叹曰:“未闻刺史得人心若是。”乃许之。皓复留一年,迁汉阳太守,戎夷男女送至汉阳界,皓与相揖谢,千里不得乘车。及到郡,化行羌胡,禁止侵掠。迁使匈奴中郎将。时,辽东乌桓反叛,复转辽东太守,乌桓望风率服,迎拜于界上。坐事免归。
匈奴寇并凉二州,桓帝擢皓为度辽将军。皓到营所,先宣恩信,诱降诸胡,其有不服,然后加讨。羌虏先时有生见获质于郡县者,悉遣还之。诚心怀抚,信赏分明,由是羌胡、龟兹、莎车、乌孙等皆来顺服。皓乃去烽燧,除候望,边方晏然无警。
(选自《后汉书·卷五十六》)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坐事免归坐:因为
B.擢皓监太子于承光宫擢:提拔
C.皓到营所,先宣恩信,诱降诸胡宣:说明,传达
D.免遭案罪案:审查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弛奏之顷之,烟炎张天
B.诏报,太子乃得去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皓自以职主刺举,志案奸违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D.顺帝末,为侍御使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下列句子分别遍为四组,全都表现种皓“不畏权势,严格执法”的一组是()
①复劾诸为八使所举蜀郡太守刘宣等罪恶章露,宜伏欧刀
②奏请敕四府条举近臣父兄及知亲为刺史、二千石尤残秽不胜任者,免遭案罪
③皓与太守应承讨捕,不克
④皓纠发逮捕,驰传上言
⑤及到郡,化行羌胡,禁止侵掠
⑥皓到营所,先宣恩信,诱降诸胡,其有不服,然后加讨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④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常侍高梵无诏令驾车迎接太子,太傅杜乔不知如何处置。种皓指出太子在国家中地位重要,没有诏令不能妄动并以死抗争,最终获得了皇帝的赞赏。
B.种皓做了三年益州刺史,向偏远少数民族传达皇帝的恩德,后巴郡服直聚众叛乱,种皓因镇压不力被梁冀陷害逮捕,后得李固相救,又被赦免。
C.种皓做凉州刺史时,甚得民心,后转任汉阳太守,凉州男女老少千里送至汉阳界,乌桓反叛,但得知种皓做了汉阳太守,又很快归附。
D.匈奴侵犯,并、凉二州,汉桓帝提拔种皓为度疗将军,他恩威并用,放还羌人先前俘虏;对拒不降服的部族,加以征讨,很快使边境安定。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