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纸上得来终绝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文翁,庐江舒人也。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文翁欲诱进之,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减省少府用度,买刀布蜀物,赍郡吏以遗博士。数岁,蜀生皆成就还归,文翁以为右职,用次察举,官有至郡守刺史者。又修起学馆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馆弟子,为除更徭,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教民力田。常选学馆僮子,使在便坐受事。每出行县,亦从学馆诸生明经饬行者与俱,使传教令,出入闺閤。县邑吏民见而荣之,数年,争欲为学馆弟子,富人至出钱以求之。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馆,自文翁为之始云。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汉书·卷七十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翁欲诱进之 诱:引导
B、买刀布蜀物,赍郡吏以遗博士 遗:赠给
C、文翁以为右职,用次察举 次:顺序
D、县邑吏民见而荣之 荣:光荣
2、下列句中加线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遣诣京师,受业博士 B、蜀生皆成就还归
C、文翁以为右职,用次察举 D、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以郡县吏察举 /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B、官有至郡守刺史者 /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自文翁为之始云 / 夫晋,何厌之有
D、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 /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文翁重视教化的一组是( )
①少好学,通《春秋》 ②遣诣京师,受业博士
③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 ④文翁以为右职
⑤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 ⑥为除更徭,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教民力田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翁年少时喜好学习,通晓《春秋》。汉景帝末年,他担任蜀郡郡守,执政期间他为人仁爱,注重用教育感化的方法治理蜀郡。
B、文翁发现蜀地闭塞落后,便想用教化的方法来开化蜀人,他为了让张叔等人到京城学习,特地派人到京城给官员送礼。
C、蜀郡学生学成归来后,文翁根据他们的才能,让他们担任相应的官职,有的人甚至做到了郡守、刺史。
D、文翁在蜀郡开办学校,使蜀郡在京城学习的人增多,与齐、鲁接近。到汉武帝时,朝廷下令天下郡国都要设立学校。
玉 不 琢 不 成 器 人 不 学 不 知 道 然 玉 之 为 物 有 不 变 之 常 德 虽 不 琢 以 为 器 而 犹 不 害 为 玉 也 人 之 性 因 物 则 迁 不 学 则 舍 君 子 而 为 小 人 可 不 念 哉
——欧阳修《诲学说》
6、请用斜线为上段文字断句。
7、请翻译上段文字。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为学一首示子侄
[清]彭端淑①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②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注】①彭端淑,字乐斋,号仪一,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县)人。清朝官员、文学家,与李调元、张问陶一起被后人并称为“清代四川三才子”。清代名臣、《四库全书》总篡官纪昀,为解元时即得彭端淑提携,后成为清代学术界权威。②买舟:租船。下列对划线句子的划分中正确的一项是:
A.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
B.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
C.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
D.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
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 |
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
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
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一开头便从难易问题下手,作者认为天下之事的难易是相对的,“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学习也是如此,只要脚踏实地去学,没有掌握不了的学问。 |
B.第一段完全以论述的笔墨出之,明白地摆出了自己对学问之道的看法。在说明了难易的辩证关系之后,作者便引出了智愚的问题。 |
C.文章的第二段则通过一个故事,也可以说是一则寓言,进一步说明难易与成败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有志者事竟成,贫者凭着一瓶一钵和坚定的意志,实现了自己的心愿。 |
D.全文第二段用了对比的方法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如一开始便从天下事“难”与“易”的不同落笔,指出在学习中“难”与“易”是相对的,文中虽含有较多艰深的文词,只是娓娓道来,但切合题旨。 |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2)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陈德荣,字廷彦,直隶安州人。康熙五十一年进士,授湖北枝江知县。雍正三年,迁贵州黔西知州,父忧归。服阕,署威宁府。未几,乌蒙土司叛,德荣赴威宁防守。城陴①颓圮,仓猝聚米桶,实土石,比次甃②筑,墉堞③屹然。贼焚牛卫镇,去城三十里,德荣日夜备战,贼不敢逼。总兵哈元生援至,贼败走。寻以母忧去官。服阕,授江西广饶九南道。九江、大孤两关锢弊尽革之。
乾隆元年,经略张广泗疏荐,擢贵州按察使。时群苗交煽,军事方殷,古州姑卢硃洪文诸叛案,德荣治鞫④,详慎重轻,咸称其情,众心始安。及苗疆渐定,驻师与屯将吏多以刻急见能。二年,贵阳大火,德荣谒经略曰:“天意如此,当竭诚修省,苗亦人类,曷可尽杀?”广泗感动,戒将吏如德荣言。
四年,署布政使,疏言:“黔地山多水足,可以疏土成田。小民难於工本,不能变瘠为腴。桑条肥沃,亦不知蚕缫之法。自非牧民者经营而劝率之,利不可得而兴也。今就邻省雇募种棉、织布、饲蚕、纺绩之人,择地试种,设局教习,转相仿效,可以有成。一年必有规模,三年渐期成效。”诏允行。乃给工本,筑坝堰,引山泉,治水田,导以蓄泄之法。官署自育蚕,於省城大兴寺缫丝织作,使民知其利。六年,疏陈课民树杉,得六万株。七年,贵筑、贵阳、开州、威宁诸州、县报垦田至三万六千亩。开野蚕山场百馀所,比户机杼相闻。德荣据以入告,数被温旨嘉奖。
又大修城郭、坛庙、学舍。广置栖流所,收行旅之病者。益囚粮。冬寒,恤老疾嫠孤之无衣者。亲课诸生,勖以为己之学。设义学二十四于苗疆,风气丕变。十一年,迁安徽布政使,赈凤、颍水灾,流移获安。十二年,卒于官。
(选自《清史稿·循吏列传》,略有改动)
【注】①陴(pí):附属的土墙。②甃(zhòu):修砌。③堞(dié):城上如齿状的矮墙。④鞫(jū):审问。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略张广泗疏荐,擢贵州按察使疏:上奏 |
B.六年,疏陈课民树杉课:督促 |
C.开野蚕山场百馀所,比户机杼相闻比:近来 |
D.亲课诸生,勖以为己之学勖:勉励 |
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现陈德荣“宽厚仁慈”品格的一组是()
①德荣日夜备战,贼不敢逼
②九江、大孤两关锢弊尽革之
③苗亦人类,曷可尽杀
④赈凤、颍水灾,流移获安
⑤广置栖流所,收行旅之病者
⑥设局教习,转相仿效,可以有成
A.②⑤⑥ | B.①②④ | C.①③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德荣防守威宁时,他设法加固城墙,与叛军相持,令叛军不敢攻城,直至援军到来,打败敌人,表现出他的勇敢与谋略。 |
B.陈德荣担任贵州按察使,对苗族叛乱,处置谨慎公平,大得民心。他告诫属下将领,对苗裔不能一味镇压。 |
C.陈德荣任贵州布政使期间,采取雇募临省种棉、织布、饲蚕、纺绩之人,设立机构进行集体培训等措施,推广先进技术,发展生产。 |
D.陈德荣不仅重视农业,而且在兴礼宣教方面也不遗余力,他大修坛庙、学舍,表现了他的远见卓识。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意如此,当竭诚修省,苗亦人类,曷可尽杀?
(2)冬寒,恤老疾嫠孤之无衣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童心说(明)李贽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皆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①,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合于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②。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诗何必古《选》③,文何必先秦。
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阔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后学不察,便谓出自圣人之口也,目之为经矣,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不过因 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阔门徒云耳。医药假病,方难定执,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明矣。呜呼!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
[注释]①见:通“现”。②矮人何辩:这里以演戏为喻,矮人根本看不到,就无法分辨了。③《选》:指萧统编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选自《明清文选》,有删改)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辞不能达达:畅达 |
B.诗何必古《选》古:古老 |
C.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卒:最终 |
D.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过:过分 |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
B.因 病发药因 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C.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
D.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在当时不扫除“道理闻见”的污染,恢复人的本性,就不可能有任何真正的文艺创作。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 |
B.作者指出,“童心”就是赤子之心,实际上只是表达个体的真实感受与真实愿望的“私心”,是真心与真人得以成立的依据。后天得来的感性和理性易使童心失落。他告诫读书人不要多读书识理而壅塞童心。 |
C.作者通过“存童心”和“失童心”的对比,揭示了封建专制主义对人的个性和情感的残酷压制。在作者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文章。 |
D.作者认为,如果想从一个人的嘴里听到一句有道德修养的真话,那么这个人必须胸怀美质而溢于言表,具有真才实学而又能够自然流露真性情。这在当时的环境中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古 之 圣 人 曷 尝 不 读 书 哉 然 纵 不 读 书 童 心 固 自 在 也 纵 多 读 书 亦 以 护 此 童 心 而 使 之 勿 失 焉 耳 非 若 学 者 反 以 多 读 书 识 义 理 而 反 障 之 也。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
(2)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蔡茂字子礼,河内怀人也。哀、平间以儒学显,征试博士,对策陈灾异,以高等擢拜议郎,迁侍中。遇王莽居摄,以病自免,不仕莽朝。
会天下扰乱,茂素与窦融善,因避难归之。融欲以为张掖太守,固辞不就;每所饷给,计口取足而已。后与融俱征,复拜议郎,再迁广汉太守,有政绩称。时阴氏宾客在郡界多犯吏禁,茂辄纠案,无所回避。会洛阳令董宣举纠湖阳公主,帝始怒收宣,既而赦之。茂喜宣刚正,欲令朝廷禁制贵戚,乃上书曰:"臣闻兴化致教,必由进善;康国宁人,莫大理恶。陛下圣德系兴,再隆大命,即位以来,四海晏然。诚宜夙兴夜寐,虽休勿休。然顷者贵戚椒房之家,数因恩势,干犯吏禁,杀人不死,伤人不论。臣恐绳墨弃而不用,斧斤废而不举。近湖阳公主奴杀人西市,而与主共舆,出入宫省,逋罪积日,冤魂不报。洛阳令董宣,直道不顾,干主讨奸。陛下不先澄审,召欲加箠。当宣受怒之初,京师侧耳;及其蒙宥,天下拭目。今者,外戚骄逸,宾客放滥,宜敕有司案理奸罪,使执平之吏永申其用,以厌远近不缉之情。"光武纳之。
建武二十年,代戴涉为司徒,在职清俭匪懈。二十三年薨于位,时年七十二。赐东园梓棺,赙赠甚厚。
茂初在广汉,梦坐大殿,极上有三穗禾,茂跳取之,得其中穗,辄复失之。以问主簿郭贺,贺离席庆曰:"大殿者宫府之形象也极而有禾人臣之上禄也取中穗是中台之位也于字禾失为秩虽曰失之乃所以得禄秩也衮职有阙,君其补之。"旬月而茂征焉,乃辟贺为掾。(节选自《后汉书•蔡茂列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与融俱征征:征召。 |
B.茂辄纠案案:案件。 |
C.会洛阳令董宣举纠湖阳公主举:检举,揭发。 |
D.干犯吏禁干:触犯,冒犯。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殿者/宫府之形象也/极而有禾人臣之上/禄也/取中穗是中台之位也/于字禾失/为秩/虽曰/失之乃所以得/禄秩也 |
B.大殿者/宫府之形象也/极而有禾/人臣之上禄也/取中穗是中台之位也/于字/禾失为秩/虽曰/失之/乃所以得禄秩也 |
C.大殿者/宫府之形象也/极而有禾人臣之上/禄也/取中穗/是中台之位也/于字/禾失为秩/虽曰/失之乃所以得禄秩也 |
D.大殿者/宫府之形象也/极而有禾/人臣之上禄也/取中穗/是中台之位也/于字禾失为秩/虽曰失之/乃所以得禄秩也/ |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茂凭借儒学在汉哀帝、平帝年间有着显耀的名声,在应对皇帝策问时陈述灾变,以优异的成绩被提升为议郎。 |
B.蔡茂为官刚正不阿。迁任广汉太守时,阴氏的门客在郡中多有触犯吏禁的,他毫不避讳,进行调查审理。之后还上书光武帝,劝其早起晚睡,要勤于治国。 |
C.蔡茂为人刚正,不畏权贵。在董宣因为湖阳公主一案被抓又被赦免一事上,他上书进谏,希望光武帝下令责成有关部门审理湖阳公主的罪行,以便让执法公正的官吏永远发挥作用,以平远近不服之情。 |
D.蔡茂在代替戴涉担任司徒一职时,在职任之上清廉俭朴,毫不懈怠。建武二十三年死于位上,死后享有皇帝赐予的荣耀——东园梓棺。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闻兴化致教,必由进善;康国宁人,莫大理恶。
(2)洛阳令董宣,直道不顾,干主讨奸。陛下不先澄审,召欲加箠。
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必修一《荆轲刺秦王》)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必修一《鸿门宴》)
④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必修二《游褒禅山记》)
⑤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