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王 涣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①,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薄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茂才,除温令。县多奸滑,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②。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③。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槃桉于路④。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钞,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选自《后汉书·王涣列传》〕
【注】
①功曹:汉代辅佐州、郡长官办事的官吏,掌管考查记录功劳等。②擿:(tī),揭发 ③醊:(zhuì),祭祀时用酒酹地。④槃桉:“槃”即盘,“桉”即碗。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州举茂才 举:推荐、推举
B、迁兖州刺史 迁:调动官职,升迁
C、以简贤选能 简:选拔
D、后坐考妖言不实论 坐:因为
2、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为太守陈宠功曹
A.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B.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
C. 庖丁为文惠王解牛
D.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①以简贤选能②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
B. ①商人露宿于道②得复见将军于此
C. ①悉诛之②古之学者必有师
D. ①其有放牛者②其冤嫌久讼
4、将下面几句话分编为四组,能表现王涣为人品格高尚的一组是
①涣少好侠,尚气力 ②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③当职割断,不避豪右 ④得宽猛之宜’
⑤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5.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焕年轻时,喜好行侠仗义,结交强悍轻捷之人,老年时才改变了自己的志向,学习儒学、《尚书》、律令,谋划干大义之事。
B.王涣任温县县令时,严惩奸猾之徒,达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C.王换任洛阳令时,严格要求自己,办事公平,处理案件宽严适宜,对多年积压的冤案,能弄清真相,消除大家疑点;同时又善于斗争揭发和暴露隐密的坏人、坏事。
D.王涣死后,百姓没有不叹息的,男女老幼共同集资前去祭奠,人数多达数千人。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州举茂才,除温令。
(2) 其政化怀物如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 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子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 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 请治剑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 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 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发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
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 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 夫子所御仗,长短何如?”曰:“ 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愿闻三剑。”曰:“ 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 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襄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刻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 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 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 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 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其处也。
(《庄子•说剑》,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 谋:为..谋划。 |
B.请治剑服治:备办。 |
C.庄子入殿门不趋趋:小步快走。 |
D.王乃校剑士七日校:使……较量。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相击于前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 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 甚矣,汝之不惠
C 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 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w
D 子乃与见王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下列句子中直接记述庄子言行机智的一组是( )
①“庄子当能。”②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③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④“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⑤“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⑥“大王安坐安气,剑事已毕奏矣。”
A.①②③ | B.①⑤⑥ | C.②④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剑术高超,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因此赵文王称之为“天下无敌”。 |
B.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 |
C.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天子之剑,而不是庶人之剑。 |
D.《说剑》这篇文章,主旨是劝说赵文王不要争斗,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子之喜好也。
(2)赵国何求而不得也!
(3)夫子休,就舍待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予少以进士游京师。因得尽交当世之贤豪。然犹以谓国家臣一四海,休兵革,养息天下以无事者四十年,而智谋雄伟非常之士,无所用其能者,往往伏而不出,山林屠贩,必有老死而世莫见者,欲从而求之不可得。其后得吾亡友石曼卿。
曼卿为人,廓然有大志。时人不能用其材,曼卿亦不屈以求合。无所放其意,则往往从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颠倒而不厌。予疑所谓伏而不见者,庶几狎而得之,故尝喜从曼卿游,欲因以阴求天下奇士。
浮屠秘演者,与曼卿交最久,亦能遗外世俗,以气节自高。二人欢然无所间。曼卿隐于酒,秘演隐于浮屠,皆奇男子也,然喜为歌诗以自娱。当其极饮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之乐,何其壮也!一时贤士,皆愿从其游,予亦时至其室。十年之间,秘演北渡河,东之济、郓,无所合,困而归。曼卿已死,秘演亦老病。嗟夫!二人者,予乃见其盛衰,则予亦将老矣!
夫曼卿诗辞清绝,尤称秘演之作,以为雅健有诗人之意。秘演状貌雄杰,其胸中浩然,既习于佛,无所用,独其诗可行于世,而懒不自惜。已老,胠其橐①,尚得三四百篇,皆可喜者。
曼卿死,秘演漠然无所向。闻东南多山水,其巅崖崛峍,江涛汹涌,甚可壮也,遂欲往游焉。足以知其老而志在也。于其将行,为叙其诗,因道其盛时以悲其衰。
(欧阳修《释秘演诗集》序)
[注]①胠(qū):打开;橐(tuó):袋子。②崛嶂(lù):高峻陡峭。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犹以谓国家臣一四海一:统一 |
B.往往伏而不出伏:埋伏 |
C.庶几狎而得之狎:亲近而且态度随便 |
D.无所合,困而归困:困顿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则往往从布衣野老酣嬉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
B.①然喜为歌诗以自娱②以勇气闻于诸侯 |
C.①东之济、郓②奚以之九万里而难为 |
D.①其胸中浩然②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
下列各组语句中,表现秘演“遗外世俗,以气节自高”的一组是()
①曼卿隐于酒,秘演隐于浮屠
②东南多山水,其巅崖崛蟀,江涛汹涌,甚可壮也,欲往游焉
③一时贤士皆愿从其游
④当其极饮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之乐,何其壮也
⑤独其诗可行于世
⑥状貌雄杰,、其胸中浩然
A.①④⑥ | B.③④⑤ | C.①②⑤ | D.②③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隐居山林,从事屠宰贩运的人,必定有老死其间而不被世人发现的人才。 |
B.曼卿在酒中隐身,秘演在佛教中隐身,都是奇男子。 |
C.秘演自己虽然懒散且不爱惜诗作,到老的时候仍有三四百首值得玩味的好作品。 |
D.曼卿的诗清妙绝伦,秘演的诗典雅劲健,有诗人的意趣,在曼卿的诗作之上。 |
把文中的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尝喜从曼卿游,欲因以阴求天下奇士。
(2)当其极饮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之乐,何其壮也!
(3)于其将行,为叙其诗,因道其盛时以悲其衰。
阅读下列《孟子·滕文公下》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注】①载不胜:战国时宋国的大夫。②庄岳:齐国一人闹市区的名称。③薛居州:人名。下列对选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学习语言,如果一个人教他,而其他人在一旁干扰,就无法学好。 |
B.孟子认为,如果把一个人放在适合学习语言的环境中,就能够学得好。 |
C.孟子认为学习语言需要好的环境,一国之君也应该重用善士,一个薛居州这样的善士就可以导正宋王。 |
D.这段文字孟子是以学习语言为喻,说明环境对人影响的深远。 |
三字经中提到孟母“择邻处”,荀子《劝学》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请结合选文并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3小题,每题3分)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人。善骑射。初隶骑御马直,选为散直。宝元初,李无昊反,诏择卫士从边,以青为三班差使、殿侍、延州指使。时偏将屡为贼败,士卒多畏怯,青行常为先锋。凡四年,前后大小二十五战,中流矢者八。破金汤城,略宥州,收其帐二千三百,生口五千七百。又城桥子谷,筑招安、丰林、新砦、大郎等堡,皆扼贼要害。尝战安远,被创甚,闻寇至,即挺起驰赴,众争前为用。临敌被发、带铜面具,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
尹洙为经略判官,青以指使见,洙与谈兵,善之,荐于经略使韩琦、范仲淹曰:“此良将材也。”二人一见奇之,待遇甚厚。仲淹以《左氏春秋》授之曰:“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青折节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由是益知名。以功累迁西上阁门副使,擢秦州刺史、泾原路副都总管、经略招讨副使,又加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惠州团练使。
仁宗以青数有战功,欲召见问以方略,会贼寇渭州,命图形以进。元昊称臣,徙真定路副都总管,历侍卫步军殿前都虞候、眉州防御使,迁步军副都指挥使,保大、安远二军节度观察留后,又迁马军副都指挥使。青奋行伍,十余年而贵,是时面涅②犹存。帝尝敕青傅药除字,青指其面曰:“陛下以功擢臣,不问门第,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尔,臣愿留以劝军中。”以彰化军节度使知延州,擢枢密副使。青在枢密四年,每出,士卒辄指目以相矜夸。
嘉祐中,京师大水,青避水徙家相国寺,行止殿上,人情颇疑,乃罢青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判陈州。明年二月,疽发髭,卒。帝发哀,赠中书令,谥武襄。
青为人慎密寡言,其计事必审中机会而后发。行师先正部伍,明赏罚,与士同饥寒劳苦,虽敌猝犯之,无一士敢后先者,故其出常有功。尤喜推功与将佐。熙宁元年,神宗考次近世将帅,以青起行伍而名动夷夏,深沈有智略,能以畏慎保全终始,慨然思之,命取青画像入禁中,御制祭文,遣使赍中牢②祠其家。
(选自《宋史·狄青传》,有删节)
【注】①面涅:面部创伤的瘢痕②中牢:猪羊二牲。指古代一种祭祀的规格。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偏将屡为贼败为:因为 | B.皆披靡莫敢当披靡:溃逃 |
C.略宥州略:占领 | D.以彰化军节度使知延州知;掌管 |
下列各组句子中,能表现狄青“深沉有智略”的一项是:
①时偏将屡为贼败,士卒多畏怯,青行常为先锋。
②又城桥子谷,筑招安、丰林、新砦、大郎等堡,皆扼贼要害。
③青折节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
④青在枢密四年,每出,士卒辄指目以相矜夸。
⑤行师先正部伍,明赏罚。
⑥仲淹以《左氏春秋》授之曰:“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
A.①②③ | B.②③⑤ | C.①④⑥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一的项是()
A.狄青善于骑射,李元昊谋反时,他多次充当先锋,率领士兵夺关斩将,先后攻克金汤城、宥州等地。他每战披头散发,戴铜面具,冲锋陷阵,所向披靡。 |
B.狄青经经略判官尹洙的推荐,得到了经略使韩琦、范仲淹的赏识。范仲淹授以《左氏春秋》,狄青因此折节读书。后因为功劳大升迁很快。 |
C.狄青屡立战功,仁宗曾召他进京询问方略,后因战事紧迫,狄青再赴前线,画出作战地图送至京师,仁宗非常器重狄青,后升他为枢密副使。 |
D.狄青为人缜密寡言,考虑事情深思熟虑。行军打仗,先整顿队伍,明确赏罚,又与士兵同甘共苦,打仗时士兵都冲锋在前,因而屡建战功。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战安远,被创甚,闻寇至,即挺起驰赴,众争前为用。
(2)陛下以功擢臣,不问门第,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尔,臣愿留以劝军中。(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