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一日的春光 冰心
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的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
今年北平的春天来的特别的晚,而且在还不知春在哪里的时候,抬头忽见黄尘中绿叶成阴,柳絮乱飞,才晓得在厚厚的尘沙黄幕之后,春还未曾露面,已悄悄的远引了。
天下事都是如此——
去年冬天是特别地冷,也显得特别地长。每天夜里,灯下孤坐,听着扑窗怒号的朔风,小楼震动,觉得身上心里都没有一丝暖气。一冬来,一切的快乐 活泼 力量和生命,似乎都冻得蜷伏在每一个细胞的深处。我无聊地安慰自己说:“等着罢,冬天来了,春天还能很远么?”
然而这狂风 大雪,冬天的行列,排得意外地长,似乎没有完尽的时候。有一天看见湖上冰软了,我的心顿然欢喜,说:“春天来了!”当天夜里,北风又卷起漫天匝地的黄沙,忿怒的扑着我的窗户,把我心中的春意又吹得四散。有一天看见柳梢嫩黄了,那天的下午,又不住地下着不成雪的冷雨,黄昏时节,严冬的衣服,又披上了身。
九十天看看过尽——我不信了春天!
几位朋友说:“到大觉寺看杏花去罢。”虽然我的心中始终未曾得到春的消息,却也跟着大家去了。到了管家岭,扑面的风尘里,几百棵杏树枝头,一望已尽是残花败蕊;转到了大工,向阳的山谷之中,还有几株盛开的红杏,然而盛开中气力已尽,不是那满树浓红 花蕊相间的情态了。
我想,“春去了就去了罢!”归途中心里倒也坦然,这坦然中是三分悼惜,七分憎嫌,总之,我不信了春天。
四月三十日的下午,有位朋友约我到挂甲屯吴家花园看海棠,“且喜天气晴明”——现在回想起来,那天是九十春光中惟一的春天——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就欣然地答应了。
东坡恨海棠无香,我却以为若是香得不妙,宁可无香。我的院里栽了几棵丁香和珍珠梅,夏天还有玉簪,秋天还有菊花,栽后都很后悔。因为这些花香,都使我头痛,不能折来养在屋里。所以有香的花中,我只爱兰花 桂花 香豆花和玫瑰,无香的花中,海棠要算我最喜欢的了。
海棠是浅浅的红,红得“乐而不淫”,淡淡的白,白得“哀而不伤”,又有满树的绿叶掩映着,秾纤适中,像一个天真 健美 欢悦的少女,同是造物者最得意的作品。
斜阳里,我正对着那几树繁花坐下。
春在眼前了!
这四棵海棠在怀馨堂前,北边的那两棵较大,高出堂檐约五六尺。花后是响晴蔚蓝的天,淡淡的半圆的月,遥俯树梢。这四棵树上,有千千万万玲珑娇艳的花朵,乱烘烘的在繁枝上挤着开
看见过幼稚园放学没有?从小小的门里,挤着的跳出涌出使人眼花缭乱的一大群的快乐 活泼 力量 生命;这一大群跳着涌着的分散在极大的周围,在生的季候里做成了永远的春天!
那在海棠枝上卖力的春,使我当时有同样的感觉。
一春来对于春的憎嫌,这时都消失了。喜悦地仰首,眼前是烂漫的春,骄奢的春,光艳的春——似乎春在九十日来无数的徘徊瞻顾,百就千拦,只为的是今日在此树枝头,快意恣情的一放!
看得恰到好处,便辞谢了主人回来。这春天吞咽得口有余香!过了三四天,又有友人来约同去,我却回绝了。今年到处寻春,总是太晚,我知道那时若去,已是“落红万点愁如海”,春来萧索如斯,大不必去惹那如海的愁绪。
虽然九十天中,只有一日的春光,而对于春天,似乎已得了酬报,不再怨恨憎嫌了。只是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如同小孩子打架后相寻,大家忍不住回嗔作喜,却又不肯即时言归于好,只背着脸,低着头,撅着嘴说:“早知道你又来哄我找我,当初又何必把我冰在那里呢?” “我要尽力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这里的“吞咽”的含义是什么?作者说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我不信了春天”,作者为什么反复这样说?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请简要概括作者深爱海棠的原因。
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⑴作者长时间地盼春寻春,为什么最后却对“只有一日的春光”深感满意?
⑵作者在“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这里的“遗憾”指的是什么?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雪 白
王开岭
叫人感念和思痛的东西愈来愈多了。比如雪。
在我的印象里,雪是世界上最辽阔最庄严最富有诗意和神性的覆盖物。她使我隐约想到“圣诞、人类、福祉、博爱、命运”这些宗教和集体意味很浓的词。
那神秘无极的洁白;庞大的包容一切的寂静;纯银般安谧宽仁的光芒;浑然天地梦色绝尘的巍峨与澄明……
拿什么更美的形容她呢?她已被拿去形容世间所有美的意境了。
童年时,我的心里溢满了雪。比大地上的棉花多得多。那时候,大地依然贫穷,贫穷的孩子常常想:要是地里的雪全变成棉花该多好呵……如今,我们身上有的是厚厚的棉花了,而大地,却失去了那洁白的相濡以沫的覆护。那时候,一个冬天常常有好几场惊心动魄的大雪。有时连续着,不舍昼夜地下;天凛地冽,银装素裹。夜晚白得耀眼,像火把节,像过年,很令人鼓舞和感动。记得初中语文里有篇杜鹏程的《夜走灵官峡》,一开头即是“纷纷扬扬的大雪又下了一整夜……”
那种盛大的雪况现在回忆起来很有些隐隐动容和“俱往矣”的悲壮。不知如今的孩子会不会问:真有那么多的雪么?
是真的。雪不仅多,而且美。
记得当时班里有个家境很穷的女生,又瘦又黑,像棵细细的老也长不大的豆芽儿。—次作文课上她灵机一动把雪比喻成了“雪花膏”,她说:“那天夜里,我看见天上飘起了雪花膏……”她念的时候同学们全笑了,连戴眼镜的老师也哧哧笑了,说她是“异想天开”。于是老师接着给我们讲“异想天开”是什么意思。我就是从此学得这个成语的。老师讲“异想天开”的时候女生趴在水泥桌上(当时课桌是用水泥板搭的)呜呜哭出了声……不久,她因家贫便辍了学。
许多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记起了这件事。我猛然发现那个“雪花膏”的比喻其实是多么生动而富有诗意啊!
雪。雪花膏的雪。女孩儿的雪。
在我所见过的比喻中,这是最珍贵最难忘的一个。也是最伤感的一个。
要知道当时穷人家的女儿是用不起雪花膏的。美丽的如诉如泣的雪花膏。
不知从何时起,有个声音问:我们的雪呢?
从前的那些梦想,有的很快就兑现了,比如棉花,比如雪花膏和课桌……另外一些虽遥遥无期,但我们并不苛求,慢慢来,一切都会有的,没有的都会有的……
是的,我们相信,时间已悄悄印证了这点。但另一个事实是:我们曾经有过的,现在却没有了。
比如雪。我们有了无数的雪花膏,甚至有了比雪花膏还雪花膏的雪花膏,可我们的雪呢?那“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雪呢?
偶尔碰上一回,可那是怎样的情景啊——
稀稀落落粉针或粉末状的碎屑,仿佛老人凋谢的白须,给风一击,给地面轻轻一震,即消殒了。
这哪里是雪?分明是雪的骸,是死去的雪。
衰败的迹象即这个时侯显露的。我留意到了冬日的憔悴,地温的爬升,空气的浮躁,河流、树木和鸟的稀少……眯起眼睛,我辨认出菜叶上的斑点,阳光中的尘埃和可疑的飞来飞去的阴影……最后,我还跟踪一只绿色的苍蝇,于是发现了第二,第三……
从前不是这样子的。
纯洁简美的东西愈来愈少。地球上,已很难留得住雪了。
人类创造一切的同时也破坏着一切,许多优雅的古典的秩序被打碎了,颠覆了,消解了,包括季节、生态、法则、价值、信仰和艺术……我们狂妄地征伐却失去了判断,拼命地拥有又背叛着初衷,我们消灭了贫穷还消灭了什么?
这是一个欲望大得惊人的掘金年代。抒情的方式正在消失。只有物的欲望。欲望。
我感到了不安,感到了冬天背后那双忧郁哀怨的眼睛,那些威胁她的莫名的危险……我开始了怀念,怀念那些已经流逝和几要逝去的东西,比如童年、雪、自然和本色,比如古典、村野、棉布、美和纯净……
(选自《精美散文读本》)本文开头写到“叫人感念和思痛的东西愈来愈多了。比如雪”, 根据全文内容,请分条概述作者感念雪的原因。
请简述“不知从何时起,有个声音问:我们的雪呢?”这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作者“感到了不安的”东西有哪些?请作简要陈述。
本大题4小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共16分。
论幸福
莫罗阿(法)
何谓幸福?方登纳在《幸福论》那册小书中所假设的定义是:“幸福是人们希望永久不变的一种境界。”当然,如果我们肉体与精神所处的一种境界,能使我们想:“我愿一切都如此永存下去”,或如浮士德对“瞬间”所说的“留着罢,你,你是如此美妙”,那么,我们无疑是幸福的了。但我们知道,即在我们愿望之时,那种不变,那种稳定,已经是不可能的了。且就令“瞬间”能够加以巩固,它所给予我们的幸福,亦将因新故事的发生而归于消灭。
构成幸福的,既非事故与娱乐,亦非赏心悦目的奇观,而是把心目中自有的美点传达给外界事故的一种精神状态,我们祈求永续不变的也是此种精神状态而非纷繁的世事。在确定幸福的性质(这是我们真正的论题)之前,先让我们把幸福所有的障碍加以考察,以便我们抓住问题的实质。
首先可以看到的是接踵而至的灾祸与疾病。禁欲派曾说:“过去的痛苦已不存在,现在的痛苦无从捉摸,而未来的痛苦还未发生。”事实可不然,我们着实无法把那些连续随着分解开来。过去的痛苦回忆,能把现在的感觉继续加强,更何况精神影响肉体的力量,令人难以置信。有真病的人,亦有自以为病的人,更有自己致病的人。
其次便是失败:爱情的失败,事业的失败,行动的失败。愿望受挫了,计划搁浅了,机会错过了,希望毁灭了。但如果人们对于自己一生的事故,用更自由的精神去观察时,往往会识得他们所未得到的,正是所不希冀的。我屡屡听到作家们说:“我要写某一部书,但我所过的生活不允许”,这是真情。但若他热烈地要写那部书,他定会过另一种生活。
野心与贪心使我们与别人冲突,但还有更坏的灾祸的成因:即是和我们自己的冲突。“我也许做错了,也许自误了,但我已竭尽所能……”当我们回顾昨日的行为以至一生的行为而能说这种坦白的话时,那么,我们是幸福的。只要有此内在的调和,多少苦恼都可消灭。
可事实告诉我们,自己与自己的协调是稀有的。我们中每个人的内部都有一个“社会人”与情欲炽盛的“个人”,即灵与肉、神与兽。在此,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的教训就变得重要了。一个智慧之士,若欲达到宁静的境界,首先应将使他思想变形的激情与回忆,回复成客观的,可以与人交换向人倾吐的思想。
此外,是幻想未来:在危险未曾临到先自害怕,先自想象危险的境况,是“不幸”的又一原因。
对于这些或实在或幻想的病,有没有逃避之所或补救的良方呢?
最广阔最仁慈的避难所是大自然。故旅行是救治精神病苦的良药。痛苦的人所能栖息的另一处所,便是音乐世界。
还有一种“幸福练习”虽不能积极产生幸福,却能助你达到幸福。试举几条秘诀:
对于过去避免作过于深长的沉思。对一切无可补救的事情,不要反复不已的咀嚼。精神应时常加以冲刷、荡涤、更新。无遗忘即无幸福。
——精神的欢乐在于行动之中。对于聪慧之士,行动往往是为逃避思想,但这种逃避是合理的健全的。
——选择努力方向与你相同,并对你的行动表示关心的环境。
——不要想象那些遥远的无可预料的灾祸而自苦。
还要把幸福的题旨重说一遍吗?永续的平衡状态在人事中是不存在的,信仰、明智、艺术,能令人达到迅暂的平衡状态。随后,世界的运行,心灵的动乱,破坏了这种均衡,而人类又当以同样的方法攀登绝顶,永远不已。最美的爱情,分析起来只是无数细微的冲突,与永远靠着忠诚的媾和。同样,若将幸福分析成基本原子,亦可见它是由斗争与苦恼形成的,惟此斗争与苦恼永远被希望所挽救而已。
(选自《20世纪文史哲名著精义》)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A.如果浮士德所说的“瞬间”能够固定下来,我们就能得到长久的幸福。 |
B.生活中的病人,都是因为那具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力量的精神影响导致的。 |
C.人们回看自己的一生的事故,可以认识到“所未得到的,正是所不希冀的”,作者看来,这种自由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
D.当世界的运行、心灵的动乱,破坏了生活中迅暂平衡状态时,我们仍应以信仰、明智、艺术等力量再次攀登绝顶,追求幸福。 |
E.行动可以产生精神的欢乐,是为了合理、健全地逃避思想。下列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过去的痛苦已不存在,现在的痛苦无从捉摸,而未来的痛苦还未发生。因此,我们不必痛苦。 |
B.作者认为,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是重要的,它可以帮助人们将使他思想变形的激情与回忆回复成客观的,让人达到宁静的境界。 |
C.“我也许做错了,也许自误了,但我已竭尽所能……”这是我们每个人回顾昨日的行为以至一生的行为说的话。 |
D.避免对过去作过分深长的思考,可以让我们产生幸福。 |
在作者看来,不幸产生的原因有哪些?请分点加以概括。
一项国与国之间的对比研究表明,富国平均要比穷国幸福。但是,收入超过了一定程度以后,幸福与收入的关系并不大,幸福并不会随着收入增加而增加。住大房子也一样,住大房子比较容易感到幸福,但是房子大到一定程度以后,与幸福的关系就不大了。为什么会这样呢?请结合作者对于幸福的理解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第二天我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第三天也照样。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况且,一直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
“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
“是的。”
“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盯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我在极短期的踌躇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一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啊!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吾者,“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唉唉,见面不见面呢?……”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躇,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我乘她不再紧接的问,迈开步便走,匆匆的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觉得不安逸。自己想,我这答话怕于她有些危险。她大约因为在别人的祝福时候,感到自身的寂寞了,然而会不会含有别的什么意思的呢?——或者是有了什么豫感了?倘有别的意思,又因此发生别的事,则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偶尔的事,本没有什么深意义,而我偏要细细推敲,正无怪教育家要说是生着神经病;而况明明说过“说不清”,已经推翻了答话的全局,即使发生什么事,于我也毫无关系了。 从书房的布置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联系上下文,说说“我”的答话起了什么作用?
祥林嫂的“疑惑”表明其怎样的心理?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心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批判性思维不是诋毁他人陈述
迈克尔•S•罗斯
①19世纪40年代,作为一种解释模式和指导人们信念与行动的评价体系,批判性思维首次获得它现有的重要地位。1962年罗伯特·恩尼斯在《哈佛教育评论》上发表了《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后,该术语在教育界突然大为流行。恩尼斯和紧随其后的无数教育理论家们为批判性思维大唱赞歌。
②判断一个人的批判性思维是否已经变得敏捷的一般方法就是要看他是否具备了识破或诋毁别人陈述(或信念)的能力。因此,我们最优秀的学生实际上最擅长批判性思维的一个方面——批判。因为对于今天的很多学生来说,聪明就意味着会批判。如能够证明黑格尔对叙事的界定把非欧洲人排除在外,或者芭特勒(Butler)关于脆弱性的立场和她关于表演性的概念是自相矛盾的,或者一位享有终身职位的教授没能解释清楚自己为何能享有“特权”——这些是人们已陷于诡辩的标志,也是一个人能够完全地参与到学术圈的预兆。但是这种参与完全是消极的,不仅完全无法令人满意,而且根本上是适得其反的。
③这种揭露错误或简单地表现自己胜人一筹的智力技能,并非一无是处,但是我们应该提防教出一群自鸣得意的“揭盖子人士”,或者,用当前大学校园里十分流行的术语来说,教出一群喜欢“发难”的学生。在过度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过程中,学生们学会了批评教科书、机构或人们没能完成他们自己的既定目标;而我们可能正在剥夺他们从学习中获取尽可能多知识的能力。在人文学科的文化中,聪明常常意味着成为一个爱批判的真相揭露者,我们的学生可能会变得过于擅长证明某些事情为何毫无意义。那种技能可能会消弭他们发现或构建意义的能力,使他们在阅读书本和现实世界中迷失方向。一旦走出大学,我们的学生继续通过展现超凡的批判威力来大展宏图,就像在学校时,他们曾通过这种技能获得嘉奖。他们为缺乏宽容的文化风气吹风点火,这种风气绝不容忍人们对意义的寻找或构建;而知识分子和文化评论家们以能够证明别人如何的不可信为乐事。
④我认为这并非是当代人的独创。18世纪时,有人抱怨启蒙文化只肯定怀疑论,只满足于怀疑一切。然而,我们当代人使这一趋势发展到了不可知论甚至是多疑癖的地步。我们连承认自己缺乏信念的勇气都没有了。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教导自己的学生,让他们觉得挑战某种设想或信念是一件很酷的事情。一个人想要宣称自己想反驳某种观点,就要坚信自己具有去伪存真的能力;一个人想要宣称自己善于接受,乐于学习,就要具备开放的心态以便能够接受某种观点,尽管这种观点可能很快就会被解构(或只是被嘲弄)。
⑤我们在训练学生掌握批判性思维技巧时,可能会给他们讲诸多道理以使他们保持谨慎——这可以被学生们当成不去学习的理由。拒绝接受任何不同意见的风气似乎已影响到我们文化生活的绝大部分:从政界到报界,从筒仓式的学术项目(不管如何具有跨学科性)到唇枪舌剑的公众知识分子。然而,作为人文学科教师,我们必须设法让学生们对历史和文学作品的情感冲击和认知能力保持开放的心态,这最初可能会惹怒他们,或者只是让他们觉得这一切与自己毫不相干。没有移情的能力和深入本质的理解力,批判性思维就是枯燥乏味的。
⑥人文学科的一个关键性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他们可能或多或少会拒绝或忽视的材料。这种材料将经常会给学生们带来惊喜,有时也会扰乱他们的心绪。学生们似乎已经认识到,教学评估委员会会认真对待他们提出的“我不喜欢这位教授或这个材料”的批评意见。这种抱怨非常有害,因为在人文学科的教育中,不喜欢本来就是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如同重视批判能力一样,重视从未知的和不喜欢的材料中学习的愿望,对于我们的学术和市民生活来说,是一项重大的贡献。
(选自《超越批判性思维》,有删节)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批判性思维在当下有如此大的影响,与恩尼斯及之后的教育理论家们对批判性思维的肯定与推崇有关。
B.批判性思维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头能追溯到欧洲的思想启蒙运动,之后呈一种愈演愈烈的发展态势。
C.判断一个人的批判性思维是否已经变得敏捷的方法就是看他是否具备了识破或诋毁别人陈述(或信念)的能力。
B.在当前,学生们错误地以为,评判性思维就是批判,这种趋向会导致他们不容易接受别人的观点和意见。
E.作者认为,一个人能够著名黑格尔对叙事的界定把非欧洲人排除在外,这就表明这个人能够完全地参与到学术圈。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不合理的一项是()
A.真正意义上的评判性思维应该不仅仅包含对事物的批判这个方面,它还应包含肯定事物价值的方面。 |
B.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技能时,学生对教师教育用意的歪曲理解,是造成学生拒绝接受意见的重要原因。 |
C.对批判性思维的错误认识如果得不到纠正,会更不利于人们对意义的寻找或建构。 |
D.造成学生对批判性思维产生错误认识这一结果,人文学科教师也负有一定的责任。 |
对批判性思维的错误认识有哪些危害?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结合文本,请谈谈怎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李叔同的传奇人生
如果说有一种人生华丽而不刺眼,铅华洗尽,返璞归真,历尽世间的奢华百态仍清澈如水,那么这种人生非李叔同大师莫属。少年时,他是上海滩有名的翩翩公子,风流儒雅,气度不凡;留学日本,李叔同以敏锐的艺术灵感创造了很多中国艺术史上的第一;学成归来,先后在天津、上海、浙江教书,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教授图画音乐课期间,他以其高尚的品格、精湛的艺术、渊博的学识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开启了中国近代艺术教育的一个新局面。
他的学生,著名画家丰子恺,曾形象地称“文艺的园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大师在音乐上的造诣颇深。留学日本期间创办了我国第一部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他竭力提倡音乐“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的社会教育功能。一首《送别》意蕴无限,最后传唱于大江南北,家喻户晓,那含义深邃、意境悠远的歌词,那恬静典雅、抒情流畅的曲调,传唱了一个世纪,润泽了几代人的心灵。淡雅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凄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
在近现代美术史上,大师也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执教杭州一师期间,为了改革中国美术课历来只授临摹画帖的状况,他开设了室内室外写生课,以训练学生绘画基本功。1914年他在教课时采用了男性裸体模特写生,具有历史性的开创意义。
提到中国近代戏剧史的发展,人们也不会忘记这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留学日本期间,他在东京组织成立艺术团体“春柳社”。1907年该剧社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编剧的《茶花女》第三幕,李叔同饰演女主人公。日本有一位老戏剧家松居,他对李叔同的演技极为欣赏。他说看了这个戏,他想起在法国蒙马得尔小剧场那个女优杜菲列所演的茶花女……
李叔同年轻时,即以才华横溢而瞩目文坛。出家前夕,他将清光绪二十六至三十三年(1900-1907年)间的20多首诗词自编成书卷。其中就有《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哀国民之心死》等不少值得称道的佳作,表现了他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出家前的五六年间,他还有30余首歌词问世。词家寇梦碧在《读李叔同先生诗词》中说:“叔同先生词,则兼婉约豪放之长,而题材之博大,内容之深广,实为突起异军,超越乡贤。”
李先生严谨而不拘束,夏丏尊先生曾经指出李叔同先生做人的一个特点,他说:“做一样,像一样。” 李先生的确做一样像一样:少年时做公子,像个翩翩公子;中年时做名士,像个风流名士;做话剧,像个演员;学油画,像个美术家;学钢琴,像个音乐家;办报刊,像个编者;当教员,像个老师;做和尚,像个高僧。李先生何以能够做一样像一样呢?就是因为他做一切事都“认真地、严肃地、献身地”做的缘故。执教一师,他脱下西装,穿上黑马褂,布鞋,佩戴金丝边框眼镜,为人师表,他一丝不苟。
先生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又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太虚大师曾为赠偈: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他的艺术成就为古老而禁锢的中国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从此中国艺术融入了世界文化的舞台,他严谨而美学化的教育精神为这个浮华的社会注入了一剂清新的空气。在丰子恺眼中,他的老师李叔同多才多艺,成就非凡。请根据文本列出李叔同先生多项的艺术成就。(5分)
文末说“先生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又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作者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4分)
李叔同既做事,又做人。请你谈谈他在做人方面给了我们怎样的启发。(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