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随着淡水供应如今已达到极限,五大洲50多个国家或许很快就将因争夺水资源而发生冲突,除非他们就如何分享流经国际边界的河流迅速达成协议。
目前全球各地都在谈论夺水战争。2001年3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说,“对淡水的激烈争夺很可能成为未来的冲突和战争的根源”。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最近一份报告得出的结论认为,在未来15年内,“随着各国可利用的水达到极限”,国际之间冲突的可能性将增加。
一些人认为这些警告是杞人忧天,而历史似乎站在他们一边。唯一记录在案的夺水战争于4500年前发生在两河流域,即我们如今所称的伊拉克南部地区的两个城邦拉格什和乌玛之间。相反,从805年到1984年,各国签署了3600个与水有关的条约,其中许多条约在处理这种至关重要的资源方面显示出极大创造性。对过去50年间1831个与水有关的国际事件的分析表明,这些事件的2/3具有合作性质。例如,一些国家商定进行科技合作,并签署了157个用水条约。
然而,另一些人认为,就淡水而言,过去将不是未来的可靠指南。淡水作为一种可再生但并非无穷的资源,正在变得日益稀缺。即使全球需求已稳定地增加,世界可利用淡水总量几乎与4500年前一样多。仅仅从1950年以来,随着世界人口从25亿增到60亿,人均可再生淡水供应量已下降了58%。此外,与石油以及其他大多数战略资源不同,淡水的大多数用途是无可替代的。淡水对种植粮食作物、制造商品和保护人的健康来说都必不可少的。而且,虽然历史表明,与水有关的合作是一种规范,但并非规律。在过去50年里,1/4与水有关的事件是敌对的。尽管这些敌对事件的绝大多数只涉及口头对抗,但是,对立国家在37次记录在案的事件中不仅仅彼此辱骂,而且开了枪,炸了水坝,或者采取了其他形式的军事行为。
1、第三段中说,“一些人认为这些警告是杞人忧天”以下不能支撑这些人所持见解的一项是
A.伊拉克南部地区的两个城邦之间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夺水战争。
B.从805年到1984年,各国签署了3600个与水有关的条约。
C.在处理至关重要的水资源方面许多条约显示出极大的创造性。
D.过去50年间1831个与水有关的国际事件2/3具有合作性质。
2、以下不能证明第四段中“另一些人”所持的观点的一项是
A.各国可利用的水已达极限           B.淡水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
C.淡水的大多数用途无可替代。       D.与水有关的敌对事件并不鲜见。
3、对原文中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是一项是
A.安南的讲话和美国国家情报部门的报告结论都意在指出淡水资源短缺的现状。
B.认为爆发夺水战争的警告是“杞人忧天”的人目光短浅,幼稚可笑。
C.“过去不是未来的指南”的意思是:过去不短缺,不等于将来不短缺。
D.淡水“无可替代的用途”指种植粮食作物、制造商品和保护人的健康等。
4、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使各国就如何分享流经国际边界的河流迅速达成协议,也未必能防止和消除争夺水资源的冲突发生。
B.历史经验证明,国家之间缔结条约进行合作是解决用水争端,防止发生冲突和战争的有效途径。
C.淡水稀缺是由于世界可用淡水总量减少,而人口增长导致全球需求量增加,从而使供求比例失调引起的。
D.石油资源同样存在短缺的问题,但它可以通过用其他能源替代的方式解决。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
(1)金先生上课有时要提问,那么多的学生,他不能都叫得上名字来,——联大是没有点名册的,他有时一上课就宣布:“今天,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于是所有穿红衣的女同学就都有点紧张,又有点兴奋。那时联大女生在蓝阴丹士林旗袍外面套一件红毛衣成了一种风气。——穿蓝毛衣、黄毛衣的极少。问题回答得流利清楚,也是件出风头的事。金先生很注意地听着,完了,说:“Yes!请坐!”
(2)金先生是个单身汉(联大教授里不少光棍,杨振声先生曾写过一篇游戏文章《释鳏》,在教授间传阅),无儿无女,但是过得自得其乐。他养了一只很大的斗鸡(云南出斗鸡)。这只斗鸡能把脖子伸上来,和金先生一个桌子吃饭。他到处搜罗大梨、大石榴,拿去和别的教授的孩子比赛。比输了,就把梨或石榴送给他的小朋友,他再去买。
(3)金先生朋友很多,除了哲学家的教授外,时常来往的,据我所知,有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沈从文,张奚若……君子之交淡如水,坐定之后,清茶一杯,闲话片刻而已。金先生对林徽因的谈吐才华,十分欣赏。现在的年轻人多不知道林徽因。她是学建筑的,但是对文学的趣味极高,精于鉴赏,所写的诗和小说如《窗子以外》、《九十九度中》风格清新,一时无二。林徽因死后,有一年,金先生在北京饭店请了一次客,老朋友收到通知,都纳闷:老金为什么请客?到了之后,金先生才宣布:“今天是徽因的生日。”
第一段文字中说“西南联大是没有点名册的”,这表现了这所大学怎样的办学风格?
当金先生宣布“穿红毛衣女同学回答问题”时,为什么所有穿红毛衣的女同学都有点紧张又有点兴奋呢?
从引文(2)可以知道金岳霖先生是个,但是他并不以此为苦,反而过得;他没有孩子,养了一只很大是为伴;但是,他确实是一个很喜欢孩子的人,因为他经常
林徽因死后,金先生为什么在北京饭店大张旗鼓的招待大家呢?这一举动表现金先生什么样的性格?

课文阅读
阅读全文,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概括作者写了金岳霖教授哪些行事?
作者描写了金岳霖先生的独特行事,体现他自己的个性特点,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他的个性特点。
作者是怎样描写金岳霖先生的外貌的?在具体的事件描写之前作这些外貌描写有何作用?
作者为了使文章生动活泼,写人时用了什么笔法?
作者主要写金岳霖先生,为什么还安排部分篇幅来写其他人的事情?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做“白日梦”的好处
何积惠
另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关于记忆和想象力的个体差异。众所周知,记忆力的强弱是因人而异的,有些人博闻强记,有些人动辄健忘。那么,这一点是否也适合于想象力呢?一旦涉及对未来的遐想,记忆库存丰富的人,是否想象力也会更加纵横驰骋、天马行空呢?“回答可能带一点儿悖论的色彩。”沙赫特的同事、心理学家丹尼尔·吉尔伯特声称。记性好的人,也许想象力不是那么丰富,反之亦然。他和沙赫特打算就这一假设展开实验。
姑且撇开这个问题,我们内心中过去与未来之间密切的联系,现在看来好像是确凿无疑的。难道我们真的打算凭空虚构一个脚本,让我们在其中充当主角,以这种方式去赢得未来吗?“不错,我们的确在这样做,只是相关的研究还不够。”沙赫特说,“研究成果显示,精神生活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在对未来的遐想中度过的。”
这些成果有不少被吉尔伯特收入他所撰写的《幸福的邂逅》一书。“每一次当你说‘我得去吃午饭了’,那恰恰表示你刚完成对未来的遐想。”他写道。这只是一个小小的示例,说明人们在时间上具有前瞻性展望的普遍倾向。按照吉尔伯特的说法,研究意识流的心理学家发现:普通人醒着的时候,约有12%的时间是耗费在对未来的遐想上的。
将如此大量的时间耗费在想入非非上,其种种益处是显而易见的。把未来的脚本匆匆翻阅一遍,作为向昔日的失误记忆学习的一个直接结果,或许有助于我们去争取符合期待的结局——避免不希望看到的尴尬。我们可以通过对其展望而使未来的享受达到最大化,至于对负面事件的预料,则能帮助我们将其带来的影响减小到最低限度。
事实上,目前已有证据表明:精神时间之旅是我们内心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脑一有机会就会沉湎其中而不能自拔。半个多世纪以来,神经科学家一直坚持认为:即使当大脑外表上处于休息状态时,其内部仍在发生某种意味深长的变动。这一点已通过实验得到印证:当大脑从不受主导的状态转换为受到主导的状态,例如解决一个令人费解的难题时,总体血流量和氧气摄入量会继续保持不变。从这个意义上说,大脑的“默认值”就是时刻待命,有所作为。但是,它又具体表现在哪里呢?
近年有不少研究项目,力图通过对无所事事的受试对象的扫描来回答这个问题。据哈佛大学的另一位心理学家兰迪·巴克纳透露,这些研究总是发现大脑活动会出现惊人相似的图案:大脑的默认状态与近年扫描中发现的精神时间之旅网络形成极为显著的重叠。由此可见,你的大脑总是在忙着回想过去或展望未来,除非指令它去从事一些特定的具体工作。所以,假如下一次你在埋头苦干时发现自己不时朝天空窥望,或者说在试着阅读一本书时迷迷糊糊地陷入了出神的遐想,千万不要因此而责备自己。从长远角度来看,做白日梦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好结果。(节选自《新华文摘》)
选文第一段就说“另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请结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试想前一个问题应该是(  )

A.记忆和想象力的个体差异
B.过去与未来之间的密切联系
C.大脑处于休息状态时,其内部是否发生某种变动。
D.我们可否在凭空虚构的脚本中充当主角以赢得未来。

下面对“白日梦”的益处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有助于我们争取符合期待的结局。
B.有助于使未来的享受达到最大化。
C.可以使负面事件的影响减小到最低限度。
D.可以使大脑时刻待命,有所作为。

E.可以完全避免不希望看到的尴尬。
F.可以在繁忙之中获得轻松。
从选文看,“白日梦”的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做“白日梦”自有其好处,是否需要正确对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小题。
从“在一种特殊优惠的保护之下”到“还是被逼着在做工”,原文见课本。
“一种特殊优惠的保护”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段的前半部分列举了大量的数据,请指出其表达方式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第一段中最后一句话“那么,……冤魂”的解说,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里运用了类比的手法,指出了帝国主义的原始积累是建立在工人阶级的尸骨之上的,“尸首”“冤魂”等词语使得这种揭露更生动,更触目惊心。
B.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指出了帝国主义的原始积累是建立在工人阶级的尸骨之上的,“尸首”“冤魂”等词语使得这种揭露更生动,更触目惊心。
C.这里运用了类比的手法,指出了帝国主义的原始积累是建立在工人阶级的尸骨之上的,“尸首”“冤魂”等词语增添了文章的诗意。
D.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指出了帝国主义的原始积累是建立在工人阶级的尸骨之上的,“尸首”“冤魂”等词语增添了文章的诗意。

从句式、修辞手法的角度简析第二段文字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第小题。(2005年上海卷)
回望昨日的感伤
  ①茨威格是奥地利犹太人,在很大程度上,他视欧洲为自己的国家。然而,他所亲身经历的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那些岁月,实际上却是令他一日日失去祖国乃至失去欧洲的过程。他有一种体无完肤的沧桑之感。他在流亡的日子里怀着伤感和悲观创作这本回忆录《昨日的世界》,这无疑咸了他生命的绝唱。不久,他在远离欧洲大陆的巴西自杀身亡,因为他无法承受时代加在他身上的重负,无法忍受没有祖国、没有文化温馨的现实。
  ②茨威格正是以感伤的目光回望着过去的时光,并以这样的笔调为我们撰写了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
  ③我读过作者的不少作品,如《人类的群星闪烁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总是为作者对人物心理的透彻描写和细腻的笔触而叹服。记得在一部中篇小说中,他描写过一个赌徒的手。在他的笔下,那只手就仿佛是一个生命,血管、指头的细微变化,被他赋予了强烈的生命动感。从那之后,那只手我再也不可能忘记。
  ④在《昨日的世界》这样一部回忆录中,茨威格同样显示出他小说家的才华,但同时更增加了他所擅长的思辨性。这本书的副题为"一个欧洲人的回忆",非常贴切地表明了他的特殊身份和这部作品的特点。他没有把回忆自己的生活作为主要内容,相反,他将对整个欧洲命运的思考,贯穿于对自己所经历的时代故事的描述之中。这样,读他的书,人们所了解的,不是一个享誉世界的作家如何成长、成功的文学生涯,而是作为一个著名文人,他眼中的传统欧洲文化的衰落和传统价值观念的崩溃。
  ⑤文化,自始至终萦绕在茨威格心中。他留恋生于斯长于斯的维也纳,那是多么令人神往的圣地。它有着博采众长的愿望和接受外来影响的特殊敏感,它把那些最不一致的人才吸引到自己身边,使他们彼此逐渐融洽。对于犹太人来说,他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宽容的文化环境之中,没有陌生感和排斥感,已经在情感上属于这里。正如茨威格所说:"这座城市的每一个居民都在不知不觉中被培养成为一个超民族主义者,一个世界主义者,一个世界的公民。"在他看来,维也纳文化是西方一切文化的综合,对于一个犹太人来说,更是如此。然而,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昔日的文化辉煌已不复存在,而希特勒的出现,这个他心目中的文化圣地,从此就陷入了野蛮之中。
  ⑥茨威格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业已爆发的时刻被迫远离祖国的。他所离开的,不仅仅是他所熟悉的街道、建筑,不仅仅是小提琴流淌出的旋律,而且是在他看来欧洲赖以存在的文化价值。难怪他会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不只是一个犹太人的民族忧患意识,更是一个文人的深沉忧虑和思考,而浓郁的感伤将这一切笼罩。
  ⑦写完这部回忆录后不久,茨威格就告别了人间,那是1942年。他未能看见希特勒的覆灭,未能看到他的祖国重又恢复文化的创造。今天,当一年一度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通过现代化媒体手段向全世界现场直播时,亿万听众沉醉在文化的魅力之中,而他所亲身经历的苦难,似乎已成为遥远的回响。
  ⑧然而,不管时间流逝如何匆匆,《昨日的世界》对于我们来说有着永恒的价值。它会使我们想得更多,更深。在二十世纪即将过去的时候,我正是以这样一种心情细细阅读茨威格的这部作品。他的忧虑,他的感伤,深深地触动着我。
  ⑨当下个世纪人类回望这个世纪时,又该说些什么呢?
写出课本中茨威格作品的篇名 (1分)
第①段里“体无完肤”在文中的含义是 (2分)
茨威格将维也纳视为“他心目中的文化圣地”,原因是(4分)
  (1)
  (2)
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茨威格创作的《昨日的世界》是以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作品。
B.茨威格怀着伤感创作《昨日的世界》,是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他失去了祖国。
C.本文综合运用记叙、议论和抒情等表达方式,是一篇颇具感染力的人物传记。
D.本文标题与《昨日的世界》具有内在的呼应,寄寓了作者被往事深深触动的情怀。

第⑦段提及“今天”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情感。 (3分)
《昨日的世界》“有着永恒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3分)
假如让你来回答文末"又该说些什么呢",你会这样说: (100字左右) (6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