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荷园织梦
从维熙
几次去北戴河,竟然不知与其一桥相隔的南戴河,有个方圆600多亩的水上中华荷园。直到今年7月,我才在南戴河畔,见到了如诗、如梦、如痴、如醉的荷园。
所以用诗、梦、痴、醉的字眼,来诠释我在荷园时的心怀,全然因为我从没有见过这么大的水上荷园和这么多品种的荷花。当小舟在荷花丛中荡过时,朵朵白荷犹如千百名京剧中的青衣,在微风中舞动着水袖;那一望无边的朵朵粉荷,时而在清风中低垂下粉腮,时而又高仰起醉红的脸,真像一代艳后在水上重现《贵妃醉酒》时的狂癫。此情此景,引人遐想万千,流连忘返。特别吸引我眼球的是,在红荷、白荷的绿裙之下,间或还看见一丛丛睡莲,它们的稚嫩的叶片像是娃儿的手,托起了一个个美丽的花冠,似在窥视着中国“青衣姐”和“花旦姐”的表演。睡莲的家园是欧洲,我在法国巴黎卢浮宫的珍藏馆里,曾见过法国大画家莫奈笔下的长卷《睡莲》。这个西方百花中的公主,今天也远涉重洋跑到中华荷园,与中国荷花家族联姻、并窥视着东方的京剧表演,真可谓是东西文化合璧之奇观。
月下,我再次走到荷园水边,品味荷塘月色之雅。面对几百种美荷,我突然想起了纷繁文坛里,独具雅荷品格的作家孙犁。他辞世于2002年7月,而此时此刻是2009年的7月,是不是他不死的灵魂光环,把我吸引到中华荷园来的?散文学会的作家红孩,电话中请我来南戴河时,我内心有点犹豫;当他说到我们下榻在中华荷园时,我就勃然为之心动了。荷园之所以对我产生磁场般的强大引力,全然在于莲荷的美,正是孙犁形影的化身。他被文学界誉为文学大师,但他多次自我瘦身拒戴这顶帽子;他被评论界定性为“荷花淀派”一代文学宗师,他又多次否认“荷花淀派”的存在,并为此发表过严正声明。他说:“影响刘绍棠、从维熙他们小说创作的是他们的生活占有和他们自身的文学天赋,不能归结到我孙犁头上。因而,没有‘荷花淀派’的存在。”如此淡定的人生恪守,不但让评论界仰目,连我们深受其影响的一代作家,都感到孙犁行文和做人,都是我们高巍的生活坐标。以此,对比文坛中那些自肥其身、自封大师的人来说,不是楚河汉界、清浊分明了吗?
回到宾馆,虽然极度疲劳,却难以成眠。我记起当年的7月15日,去天津参加他的告别仪式时,难以忘怀的一瞬:他平静地卧在灵堂上,周围摆满了荷花。那是荷乡人民,特意在当天黎明从白洋淀采摘下来,马不停蹄地运到灵堂与孙犁告别的。所以,当天津报刊对我采访时,我举起灵堂前的一束红荷,回答记者说:“她就是孙犁的精灵。荷花已然雅致无瑕,花儿凋谢了头上结出莲蓬,根下还盘结出甜藕。我是汲取他的藕汁,成长起来的一野荷!”
过了午夜,我才模模糊糊地睡去,但荷花织成的夜梦,却又闯进我的心扉:我看见一身素衣足穿布鞋的孙犁,含笑地向我走来,我急忙地迎了上去,想握住他的手;但是我的手抓到的只是一朵荷花。
我惊奇地喊道:“您在哪里?您在……”
没有任何回声。但我手里的那朵荷花,却魔术般地变了形体——它变成了一盏荷灯。我再远望面前的荷园,成了荷灯的大河;荷灯顺着水波缓缓流动,灯心一束束红烛的火焰,照亮了河水,照亮了荷塘。我正陷入茫然之中时,素衣布鞋的孙犁,突然又出现了,他站立于荷灯光环的中心,向远方凝思远望……
我再一次呼喊他的名字,却把我自己叫醒了。我马上明白过来,刚才是一个午夜之梦;而做梦的缘由,是美丽荷园勾起了我的思绪万千。至于那身着素衣的孙犁,我也找到切入心扉的依据:白洋淀的荷花丛中,水乡人给他立起一座银色的雕像——全身是用汉白玉石雕塑而成,他是从白洋淀的荷花丛中走来,到这个名冠全国的荷园赏荷来了。于是引发了这儿荷花仙子们的祭悼,万朵美荷摇身变成了万盏荷灯。
文章第二段运用了什么手法,写了荷园中的什么景物?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这个西方百花中的公主,今天也远涉重洋跑到中华荷园,与中国荷花家族联姻、并窥视着东方的京剧表演,真可谓是东西文化合璧之奇观。
(2)我是汲取他的藕汁,成长起来的一野荷。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荷园织梦”的理解。
文学评论界将以孙犁、刘绍棠为首的一群作家称为“荷花淀派”,而孙犁却多次否认“荷花淀派”的存在。对此你有何评论?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后面题。
“窃书不算偷”的闹剧该收场了
惠铭生
“窃书不能算偷。”这是鲁迅先生笔下的经典人物孔乙己,在偷书被抓狡辩时的“经典语录”。偷就是偷,一个“窃”字成不了遮羞布,更无法把自己和窃贼划清界限。“窃书不能算偷”,如此迂腐、可笑的怪论,既难欺骗自己,也难欺骗别人,只能贻笑大方,给后人留下笑柄。然而,现代版“孔乙己”从未绝迹,而且齐吟“窃书不算偷”怪论——
2月1日,连霍高速义昌大桥因货车爆炸坍塌,致10人死亡,11人受伤。于今,事故原因至今调查未明,遇难者家属和死难者家属伤痛未已,公众质疑也未消弭,但是,桥梁工程专家徐腾飞站出来发表“高论”——说义昌大桥这次事故是“落梁”而非“坍塌”;针对“桥断面钢筋过细”的说法,徐腾飞称,铺装层中的钢筋并非受力钢筋。
“落梁”与“坍塌”有啥区别呢?不妨聆听专家徐腾飞的诠释:坍塌是一种通俗的说法,可以认为是桥梁失去承载能力的一种统称。而桥梁失效可分为两大类:构件失效(例如主梁断裂)或者结构体系失效,但这次事故是外力导致梁体坠落而形成的结构体系失效,所以应该是“落梁事故”。
既然坍塌是通俗说法,落桥事故也是坍塌,这与孔乙己的“窃书不能算偷”论调何异?徐腾飞绕来绕去,咬文嚼字,意欲何为?假如,徐腾飞在科学讲坛上对义昌大桥是“落梁”还是“坍塌”予以解读,这尚可理解;但对媒体和公众高谈阔论,除了有哗众取宠、不分场合卖弄专业知识之嫌外,也似乎是在刻意为官方推卸责任。
当然,像徐腾飞的现代版孔乙己不是个别。2月3日中午12时40分许,外来务工人员小秦骑电瓶车途经上海北翟路协和路附近时,随身携带的17600元现金散落一地,遭遇路人哄抢。虽然,散落的钱通过各种途径找回7800元,但有近万元“随风而出”。对于这起事件,当地警方称:不能定性为“哄抢”。
这是一个令人哑然失笑的“定性”——视频清晰记录着,当农民工的钱撒落后,一些市民就是在忙着捡钱,然后溜掉,这不是“哄抢”是什么呢?再者,路人捡钱不还,即便说哄抢,也不过分。但是,当地警方为何言之凿凿,强调该事件不是“哄抢”?我认为,刻意玩文字游戏的背后,不过是推卸自己责任,维护所谓的地方形象而已。捡钱不还溜掉而不是“哄抢”,典型的“窃书不能算偷”怪调。
若说“窃书不能算偷”,莫过于对陕西“房姐”龚爱爱身份的定义——2月4日,“房姐”龚爱爱被神木警方刑事拘留,同时,警方声称:经查,神木农商行属企业法人,龚爱爱系长期合同工,非国家公职人员。“房姐”龚爱爱涉嫌伪造国家机关公文、印章罪,拥有N个假户口、房产N套,价值上亿,原来她是一个“合同工”?是的,神木农商行属企业法人,但也是一家国有性质的企业。当地警方强调“房姐”是合同工,而非国家公职人员,依旧没有逃脱以往官方推卸责任的“老套路”——坏事都是“临时工”干的。这,何尝不是现代版的“窃书不能算偷”怪论呢?!
“窃书不能算偷”,这样的滑稽闹剧该结束了!
(摘自2013年02月07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下列各项中,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桥梁工程专家徐腾飞抓住货车爆炸这个事实,把连霍高速义昌大桥的坍塌归因于外力导致梁体坠落而形成的结构体系失效。
B.上海警方,因外来务工人员小秦17600元现金散落之后,通过各种途径找回7800元而就此言之凿凿,强调该事件“不能定性为‘哄抢’”。
C.神木警方刑事拘留“房姐”龚爱爱声称:神木农商行属企业法人,龚爱爱系长期合同工,非国家公职人员。言外之意:坏事都是“临时工”干的。
D.无论是桥梁工程专家徐腾飞的“高论”,还是两地警方的强调声称,其实质都是荒唐可笑,站不住脚的。

下列对孔乙己的“窃书不能算偷”与现代版的“窃书不能算偷”论调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乙己说“窃书不能算偷”,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体现了他为人的迂腐和对自己偷书被抓一事的羞愧和辩解。
B.孔乙己的“窃书不能算偷”与现代版的“窃书不能算偷”论调,都是既难欺骗自己,也难欺骗别人的,只能贻笑大方,给他人留下笑柄。
C.现代版的“窃书不能算偷”论调,耍的是小聪明,其真实用意是逃避问责,维护所谓的部门和地方形象。
D.现代版的“窃书不能算偷”论调,越是高谈阔论,言之凿凿,逻辑严密,越是令公众失望。这是个别专家和某些官员的行为。

为什么现代版的“窃书不能算偷” 被称为闹剧?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目送
龙应台
⑴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⑵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一百个婴儿同时啼哭,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彩色的书包往前走,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眼光和我凝望的视线隔空交会。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⑶十六岁,他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很明显地,他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⑷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了,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
⑸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⑹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马路对面等候公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⑺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⑻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⑼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⑽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⑾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我的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⑿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⒀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注:华安为作者龙应台之子。
用简明的语言分别概括出华安在儿童、少年、青年三个不同时期和“我”分别时或同路时的表现与心理变化过程。

第⑵自然段作者描写目送孩子上学时的情景,有何作用?


根据作者的情感,解释文中画线两句话的深层含意。
(1)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

(2)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文中两次写到同一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下面是网友对《目送》这篇文章的评价,基于生活经验的不同,他们对本文的领悟与评价也各不相同。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阐述。
网友一: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怜天下儿女心!——《目送》真实!
网友二:该走就走,又不是小孩,有什么好送的?——《目送》矫情!
网友三:没办法的事,对谁都一样,走就走吧。——《目送》超脱!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
如果说,五四运动时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兴反传统力量,在与保守主义者的交锋中以大获全胜告终的话,那么在21世纪的今天,新兴的思潮则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亲和态度。
20世纪是中国传统文化消逝最快的一个世纪。以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为先声,作为中华文明表征的儒教文明,在整整一个世纪内受到了持久的打击。1966年展开的“破四旧”活动,将这种打击发挥到了极致。及至上世纪80年代,中国与西方的巨大现实反差,刺激了当时的知识分子群体,“西学东渐”渐成风流。在此一时期的知识分子眼中,中国之所以落后,很大程度上肇因于顽固的“传统”。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仍旧继续了其受批判的命运。
变化发生在90年代初。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淡出,学术突显”,“国学热”适时产生。文化部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刘军宁,是较早提出“儒家传统未必是中国现代化的根本障碍”的主张的人。在对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他所称的“儒教自由主义社会”进行考察之后,刘军宁得出儒教可以和自由主义成功对话的结论。在他看来,破坏传统未必意味着现代化的必然实现,相反却可能导致价值体系的解体和文化认同的失落,从而损害到现代化秩序建构过程本身。
进入21世纪之后,主动向传统思想伸出橄榄枝者更是络绎不绝。时常参与政策制定的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杜钢建,最近提出了“儒家宪政主义”——“仁义礼智信的宪政主义”的概念。而著名学者甘阳,最近也提倡文化“复古”,他认为,成功的改革必然顾及到历史文化的延续性。
国家环保局环境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政策室主任杨鹏,在“老子与自由主义及执政学”的研究上颇有建树,老子的理念在其参与制定环保政策时也时常发挥作用。但当与记者谈到儒学时,杨鹏却表现出一种排斥的态度,对他的朋友——“新儒家”陈明和蒋庆倡导的“政治儒学”观点,他也表现出不以为然。
从对传统进行重新审视的角度出发,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给中国的未来开出了不同“药方”。中国科学院国情研究中心研究员康晓光提出“文化民族主义”理论,希望能够发动一场遍及全球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这一运动的核心目标是,把儒学重塑为与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遍及全球的现代宗教。刘军宁则对“五四”进行再思考,并认为当时的人们对传统存在错误认知。“他们认为可以离开传统,把传统变成一块白板,然后重新写东西。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他主张,中国传统虽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但无法独立开发出一套适应现代社会的政治制度来,因此与外来文化的接轨与融合是必要的。他认为,“传统作为一种文化因素,其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它会不断获得新的内容。”
对中国传统文化是与非的争论仍在,并且其观点的多样繁复甚至并不比近一个世纪前少,所不同的是,中国思想界有越来越多的人,从一种激烈的反传统情绪中走了出来。
下列对“儒家文化”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及作用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从“五四”运动开始,直至20世纪八十年代,儒家文化遭受了持久性的打击。
B.直到“五四”运动以前,儒家文化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中华文明的表征。
C.进入21世纪,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日益受重视,甚至在环保政策的制定中也时常发挥作用。
D.通过对传统进行重新审视,很多人认为儒家文化将在中国的未来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根据文本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五四”运动到改革开放初期,传统文化受到打击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反传统”的认知与需要。
B.现在人们对传统文化是与非的争论依然很多,可以用“百家争鸣”这个词语来形容。
C.文中谈到的人们给中国的未来开出的不同药方中,不同程度地体现了重塑儒学的思想和主张。
D.传统的儒家思想现在已经超出哲学范畴,进入政治领域,参与到政策法令的制定中,成为了“政治儒学”。

根据文意,概括“五四”以后中国思想界对待传统文化的三种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西湖的风
柯灵
地上的乐园早经失去,人间的天堂都已毁灭……
我们的艺术家常常精通商业三昧;而商人却总兼有着名士才情。多谢那一片玲珑心机,如今我们闲情的士女,只要略略破费,在“孤岛”上也得从容地欣赏沦陷了的西子风光了。
哦,这一带木头的雉堞,俨然是杭州城廓,围着一片扰攘与太平。灵隐古刹也建立在缭绕的脂粉香中了,虽然缺少些参天的古木,四周未凋的绿树,在游客的心里也该有些凉意?这里是紫霞洞,过去点儿还有飞来峰,人工的堆砌也居然不缺乏丘壑之胜;小沟里一样浮着游艇,且有着比湖上更加美艳的船娘。“三潭印月赏中秋”,难得是团圆佳节,先别管世乱年衰,万人失所,我们也得有一夜狂欢。你看着电炬下的长堤蜿蜒,楼台隐约,这一池子水还不够我们幻想的游泳吗?……
伟大的匠心!先生,你们真使我不能咽下这一声赞叹了。
可是,我这不懂风雅的俗人,却无端的引起了忧烦。你自然不会知道,我的家正在浙东,离钱塘江还不到百里,离乡和还乡那是道必经的津梁。在义渡的木船上望着连天烟水,我曾多少次因为出游和还乡的喜悦,在心里亲切地叫着它的名字,像叫着久别的亲友。去年秋天,钱塘江上架起了钢铁大桥,——那是个稀有的大工程,国家为它耗费过巨量的物力,无数人为它流汗,千余个工友因为工作被夜潮卷去。——火车可以从上海一直通到我们故乡了。……可是谁知道现在成了什么样子?桥呢,毁了,当然。我想得出那残断的骨架,在呜咽的江声中傲然独对西风。堤岸寂静,除却天边的云树,沙滩上的铁蒺藜,江上失去了白色的帆影,岸畔也不见一个行人。夜来了,涛声拍岸。子夜的潮头狂怒地涌起,迎着下弦的月色,唱出它满腔悲愤。
自然你更不知道,杭州城里有着不少我的故旧和新知,湖上也曾有我繁密的屐痕,如今我还摸得出那一把欢喜与哀愁。杭州的街道在喧扰中也有着平静,一道柳荫掩映,只能给少妇在岸边捣衣的浣纱溪,象征着的正是杭州的情调。西湖是杭州人的骄傲,那一湖的烟波,一堤的细柳,一带的层峦,诗人为它们倾倒,阔客为它们一时间也起了闲逸的心。而杭州人是吃了麦稀饭也要饿着肚子游西湖的。这些平静惯了的人,平常我讨厌他们,这一会却有了衷心的怀念。美色对于女人,在乱世只有一面招揽暴客的酒帘,秀丽的湖山胜迹,在炮火下更不堪闻问,西湖的劫数,谁又能够想像呢?前夜有客自湖畔来,问起消息,他只有摇头与叹惋,眼睛泫然了,可是射出来的是愤怒和复仇的光。他说一切伤心都无从说起。
聪明的先生,我真佩服你们的机智。可是人的思想是奇怪的,你看,我的思路这一下子被引得多么辽远?湖山如梦……说真的,一切到过杭州的人,他记忆里的湖山比你们创造的世界更阔更美。而现在西湖的风里是夹着血腥气的,我们闻得出。湖畔的一根草一朵花,我们也应当看得出那含愁的颜色。
告诉我,先生,我们几时能够到真的西湖,去看看那无边的烟水,或者,你可以告诉我们一点湖畔的真的消息吗?
一九三八年十月十八日
【注】作者写作此文时,杭州已被日寇侵占。这一年,上海某电影公司举办了一个所谓的“西湖博览会”,用布景搭出西湖风景,让“孤岛”上海的士女游览,很多善男信女还去“灵隐寺”进香,在上海滩引起了轰动。
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部分的含义。
(1)伟大的匠心!先生,你们真使我不能咽下这一声赞叹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些平静惯了的人,平常我讨厌他们,这一会却有了衷心的怀念。(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是从哪些时间、空间的角度描述“西子风光”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赏析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这篇散文以“西湖的风”为题,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近日,一项针对人们观看艺术作品时大脑情况的监控实验结果显示:观看一幅艺术杰作,会带给你类似热恋般的愉悦感。主持这次实验的是伦敦大学神经生物学教授森马·塞奎。在实验中,塞奎教授在一个屏幕上向志愿者们展示28幅艺术史上的名家名作。与此同时,在一个核磁共振成像扫描仪上,志愿者们观看名画时的脑部图像被扫描记录下来。
塞奎教授发现,当人们观赏这些画作时,他们和愉悦感相关的大脑区域血液流量会增加。他解释说,观看艺术作品会引发大脑大量产生一种令人感觉良好的化学物质——一种叫“多巴胺”的神经递质,多巴胺进入大脑表层的眶额皮层,从而使人产生强烈的愉悦感。有趣的是,当你注视一幅伟大而美丽的艺术杰作和当你浪漫地爱上某人,你的大脑中受到刺激而产生愉悦感的部位是相同的。
而神经递质多巴胺以及眶额皮层二者都通常被认为和欲望、喜爱的感受相关,可以唤起大脑中愉悦的感觉。它们常常和浪漫的爱以及非法吸毒的毒瘾有着紧密联系,对大脑产生愉悦感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塞奎说:“当我们看到那些美丽的事物时,我们大脑中的愉悦反射中心的活动就会增加。在这个区域中,会产生大量的多巴胺。事实上,大脑中的愉悦感受中心是需要被刺激的,这种感觉和爱以及欲望的感觉很接近。观赏画时这种反应是很直接的。”
加拿大科学家研究发现,音乐能引发大脑释放更多神经传递介质——多巴胺,让人体会到类似美食和金钱带来的愉悦。研究人员找来8名志愿者,这些志愿者都热爱音乐,有时听到最爱音乐还会禁不住“颤栗”。研究人员说,“颤栗”会让他们身体发生变化,比如心跳加速、呼吸加快、体温上升、皮肤电反应改变。这些都是人心情愉悦的表现,可以通过科学手段测量。
研究人员给志愿者播放古典、爵士等各种风格的音乐,其中包括人们耳熟能详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德彪西的《月光》等。志愿者听音乐时,研究人员对他们的大脑进行功能性核磁共振扫描和正子扫描,观察大脑活动情况。扫描显示,与听到一般音乐相比,志愿者听到最喜爱的音乐时,大脑纹状体中产生更多多巴胺。
研究人员认为,这代表期待音乐高潮以及真正高潮到来都能让人产生愉悦感觉。这一研究结果也许能帮助解释为何即使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也能欣赏同一种音乐。
艺术基金会的创立者伊恩·麦克尤恩说:“一个国家的幸福感不是仅仅简单地由它的GDP或者经济发展来衡量的。我们的幸福必定和文化的富有紧密相连。”
下列有关“多巴胺”的说法,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A.多巴胺的产生、传递分别与大脑纹状体、大脑眶额皮层有关。
B.多巴胺属于神经传递介质,能使人产生强烈的愉悦感,并进而引起与愉悦感相关的大脑区域血液流量增加。
C.享用美食与欣赏音乐相比较,大脑被刺激的部位、多巴胺产生的机制、科学测量的手段是相同的。
D.人们在欣赏自己最喜爱的音乐时,大脑会释放更多的多巴胺,有时还会禁不住“颤栗”。

根据全文内容,最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A.艺术为什么会令人愉悦?
B.赏画与恋爱:作用于大脑同一愉悦区域
C.人们听到喜欢的音乐为什么感到愉快?
D.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能欣赏同一种艺术吗?

解读文末画线句“我们的幸福必定和文化的富有紧密相连”。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