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有专家指出,中国多个省份供电形势持续紧张,其表象为国内经济复苏、用电需求强劲、寒潮提前、取暖负荷上升较快,但深层次原因则是电煤供应机制不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生产生活用电量激增;电力生产的基本建设滞后,投入不足,水电、火电的生产能力不能满足需求;我国的企业和居民在电力方面消耗大,浪费多,粗放式生产方式。
(1)上述现象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材料二:一些省市已经出台了提高电价、实施分时电价的措施。所谓分时电价,即在用电高峰时,提高电价,用电低谷时实行平价或适当降价。
(2)一些地方适当提高电价和实施分时电价的依据和意义何在?
材料三:我国目前人均占有资源及预计资源短缺情况
|
煤炭 |
原油 |
电力 |
天然气 |
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 |
60% |
10% |
18% |
5% |
注:据预测到2020年,在45种重要战略性资源中,我国有9种严重短缺,有10种短缺。
(3)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上述问题?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取得的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责经验之一,就是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从实践与认识关系的角度,说明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哲学依据。
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的正视,更是今后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划和指导,必将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材料一:青海省是长江、黄河的源头,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大力开发太阳能资源,既能解决生活用电问题,又能用来建棚发展畜牧业。为了保护植被,大力发展沼气池。“想要富,先修路”,省委和政府又决定把公路建设作为开发的重点。
材料二:云南省占我国面积的4%,但生物物种却占我国的60%以上。省委和政府决定要建设“绿色经济强省”,在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前提下,除发展旅游业外,要大力发展多种种植业,近期要把植物业作为发展的突破口。
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分析说明上述措施的合理性。
材料一人类最早关注的不是哲学问题,而是具体科学问题。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许多哲学家往往首先是自然科学家,被马克思称之为“古代伟大的思想家”、被恩格斯称为“最博学的人物”的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等方面都颇有建树,还有柏拉图、毕达哥拉斯等。他们孜孜以求地探寻着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创建了一门门具体科学。
材料二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人们视野的不断开阔,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认识的对象由起初的个别事物逐渐扩大到事物之间的联系,而后又涉及整个世界。在此基础上人们形成的关于整个世界总的看法与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而对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便形成了哲学。
请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各级政府要“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要符合中国现阶段的国情……要坚持办实事,求实效,珍惜民力,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必须坚持察实情讲真话,不虚报浮夸,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急功近利。各项工作都要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考验。”
温家宝总理的讲话是如何体现辩证唯物论的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