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3是民国初期民族火柴业的某商标图片,从中可以获得的正确历史信息有
A.民族工业产生于火柴业 |
B.民国初期诞生了工人阶级 |
C.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实业救国思想 |
D.中国火柴工业技术水平世界第一 |
1916年1月《农商公报》记载,“济南棉花之行情,日日变动。其原因,一方为需要供给之关系,他方为占输出棉花之大部分者,首日本,因之大阪行情时时变动,故济南市场亦因之受影响焉。济南重要之花行,有每日打电大阪询问行情者。”这反映出
A.中国已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一个部分 |
B.中国农产品的市场价格由日本决定 |
C.中国近代农产品生产的商品化、专门化趋势日益明显 |
D.中国政权和海关的半殖民地化的现实状况 |
1876年,美国为纪念建国100周年,在费城举办了世界博览会,当时中国宁波海关税务司李圭作为中国工商业代表参加了此次盛会,李圭在参观时发现美国产品“约局十之八”,而中国“竞无一物于此”。造成中国“竟无一物于此“的历史根源是
A.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突出 | B.洋务运动受到顽固派阻挠 |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才刚刚起步 | D.中国落后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 |
下列对图的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A.四国的工业总量之和在当时世界上占居绝对优势 |
B.各国工业所占比重的变化与其资本输出量成正比 |
C.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发展趋于平衡 |
D.工业革命冲击下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
保尔·芒图撰写的《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产业革命仅仅在于一些技术改进,如果它的后果并不扩张到设备和商品之外,那么,它就终于成为一个不大重要的事件,它在通史上只能占很少的篇幅。但是,它通过物质东西的媒介,即人类的需求、筹划和活动等具体表现便对人发生了影响。”下列表述属于材料中“影响”的是
A.科学技术紧密结合大大提高生产力 | B.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 |
C.生产与资本高度集中从而走向垄断 | D.化学合成材料的创制大大丰富人类生活 |
安格森·麦迪生《世界经济千年史》中记有的下表反映1500~1800年间欧洲主要国家商船抵达亚洲的数量。结合所学知识和表格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16世纪以来荷兰抵达亚洲的商船数量最多,被称为“海上的马车夫” |
B.17到18世纪荷兰抵达亚洲的商船数量增长率高于英格兰 |
C.18世纪葡萄牙抵达亚洲的商船数量减少,转而致力于开辟新航路 |
D.18世纪英格兰抵达亚洲的商船数量增长迅速,有成为海上霸主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