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下题
逃离
郭静娟
⑴门口有一棵树,矮矮的,向着横斜里舒展出几根粗粗的枝条,短短长长,树干上随意地点缀着些浓淡不一的绿。每每傍晚时分我从那里经过,看它在夕阳里静静站立,就像站立在油画里一般,说不出的拙朴和奇异。天边的云霞,有时绚丽,有时深沉,仿佛是多变的背景音乐,让它不变的姿态有了韵律。有一天,我终于为它驻足,在暮色里出神
⑵学生时代的我们,没有丰富的生活,书本就是我们的天,不能沉醉却别无选择,按照程式完成一次次幼儿园、小、中、大学生的角色转换,终于可以逃离书卷校园,狂喜远不足以形容心情,纵然有着同吃同住的上铺姐妹,但各奔东西的伤感,怎么也挡不住我们匆匆离去的脚步。踏入绮丽的大千世界,看到生活正热情地招手,逃离的快乐如山高如水长。
⑶快乐只是一层薄薄的面纱,没有来得及细品就被一阵流浪的风吹远了。遥想生活的时候,它是美的形态,投身其中,才知道琐碎的日子流水无痕,夹杂着落叶缤纷,甚至有时锋芒般锐利。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他的小说《玩笑》中说:“受到乌托邦声音的诱惑,他们拼命挤进天堂的大门,但当大门在身后怦然关上时,他们发现自己是在地狱里。生活有时就是这样的黑色幽默,让渺小的人们难堪无助。”
⑷只有逃离。逃离成了我们的本能选择,某个地方,某个人,某项工作,某种羁绊,只要感觉不再需要不再快乐,我们就变得脚步匆匆,张望起别处的生活,彷佛那里到处闪耀快乐、自由、幸福、梦想的诱惑之花。可是,当我们怀着某种虚幻的愿望,极力想在生活的秋千上,荡到生命的最高处,最终回到的,却还是它原来的位置。
⑸生活在我们逃亡的背影里开怀大笑。我们早已成了生活的一分子,无处可逃。
⑹于是又开始喜欢旅行,希望别处的风景时时宜人,以为陌生和距离会滤去尘沙,呈现哪怕不真实的美丽。在千山万水中惊鸿一瞥,在浮光掠影中雁过无痕,却只是偶尔惊艳,少有惊心动魄。兴味盎然而去,带着些许失落归来,风景地从来热热闹闹,只是没有我们逗留的理由。
心寂寞,世界所以寂寞。花开遍地,有人看到的依旧是满眼寂寥落寞。
⑻想起最心爱的诗歌之— ───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羡煞了诗人有那样的勇气,逃出芜杂的尘世,和明月为伴,和清风作友,自由地引吭高歌,仿若遗世独立,静美之极。可在那幅想像的图画里,我常常咀嚼出百般的孤独。空旷的世外山谷,让我有些不寒而栗。没有推窗邀月的情怀,没有把酒临风的洒脱,纵然逃到天涯海角,都是牢笼藩篱。可以逃离现实的喧嚣,终逃不了现代人那漫无边际的寂寞命运。
⑼生活的网无处不在。看着眼前这棵奇异的树,我明白,无需逃离。被刺痛着,也要承受。琐碎和锐利只是生活的假象,犹如玫瑰的刺,扎手之后是芬芳娇艳。与其逃离,不如归来。逃离是一种懦弱,沉醉是我们最好的归宿。就像那棵树,独自站立,也可演绎风情万种,醉了路人。生活不在别处,它躲藏在我们心里,微笑着等待我们转过身来。
从全文看,“我”为什么会 “在暮色里出神”?
作者在文中叙写了哪几种逃离?请分条概述。
第⑺段中“心寂寞,世界所以寂寞”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以逃离为线索,写逃离琐碎的不快乐的现实生活,去寻找风景地却无法逗留,欣赏寂静却耐不了孤独,以此揭示本文主题:人生就是在不断逃离。
B.文中把逃离校园的快感说成“如山高如水长”,这里越显得快乐,与进入社会实际所形成的反差就越大,作者运用对比手法,更能有力地凸显文章的意旨。
C.第⑹段表面上看是到陌生环境寻找快乐,其实质是逃离现有的、找不到快乐的环境。旅行至多只有瞬间的惊喜,而无法获得心灵的栖所,这充分说明逃离缺乏现实性。
D.作者引用王维《竹里馆》一诗,描绘了远离尘嚣的自由佳境,但又说无法忍受其背后的寂寞与孤独,想逃离现实,又不愿拒绝现实的诱惑,显示了人性的弱点。

E.文章把独自站立的树作为生活哲理的象征物,展示它的朴拙和奇异与万种风情,用来启示人们,面对现实,不逃离,应象那棵树一样,静静地立在那里,享受美好的生活。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小题。
系统生物学面面观
我国读者对系统理论和系统思想并不陌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我国学术界曾经流行过“三论”——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其中的“系统论”是指奥地利科学家贝塔朗菲在1970年创立的“一般系统论”。尽管贝塔朗菲是以生物学家的身份去思考、研究并提出系统论的,但他的系统论并不仅适用于生命科学,而且适用于物理学、心理学、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等各门学科。如果说过去所谈论的是指在哲学层面上的、普适性强的一般系统论,那么本文所要介绍的系统生物学,则是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
作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发起人之一,美国科学家莱诺伊·胡德也是系统生物学的创始人之一。在胡德看来,系统生物和人类基因组计划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是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新型大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孕育了系统生物学。反之,系统生物学的诞生进一步提升了后基因组时代的生命科学研究能力。正如胡德所说:“系统生物学将是21世纪医学和生物学的核心驱动力。”基于这一信念,胡德在1999年底辞去了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教职,与别外两名志同道合的科学家一起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生物学研究所。随后,系统生物学便逐渐得到了生物学家的认同,也唤起了一大批生物学研究领域以外的专家的关注。2002年3月,美国《科学》周刊登载了系统生物学专集。该专集导论中的第一句话这样写道:“如果对当前流行的、时髦的关键词进行一番分析,那么人们会发现,‘系统’高居在排行榜上。”
什么是系统生物学?根据胡德的定义,系统生物学是研究一个生物系统中所有组成成分(基因、蛋白质等)的构成,以及在特定条件下这些组分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也就是说,系统生物学不同于以往的实验生物学——仅关心个别的基因和蛋白质,它要研究所有基因、所有蛋白质、组分间的所有相互关系。显然,系统生物学是以整体性研究为特征的一种大科学。
系统生物学的基本工作流程有这样四个阶段:首先是对选定的某一生物系统的所有组分进行了解和确定,描绘出该系统的结构,包括基因相互作用网络和代谢途径,以及细胞内和细胞间的作用机理,以此构造出一个初步的系统模型。第二步是系统地改变被研究对象的内部组成成分(如基因突变)或外部生长条件,然后观测在这些情况下系统组分结构所发生的相应变化,包括基因表达、蛋白质表达和相互作用、代谢途径等的变化,并把得到的有关信息进行整合。第三点是把通过实验得到数据与根据模型预测的情况进行比较,并把得到的有关模型进行修订。第四阶段是根据修正后的模型的预测或假设,设定和实施新的改变系统状态的实验,重复第二步和第三步,不断地通过实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修订和精炼。系统生物学的目标是要得到一个理想的模型,使其理论预测能够反映出生系统工程的真实性。
1.下列有关“系统生物学”定义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系统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
B.系统生物学将是21世纪医学和生物学的核心驱动力。
C.系统生物学是研究一个生物系统中所有组成成分的构成,以及在特定条件下这些组
分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D.系统生物学是以整体性研究为特征的一种大科学。
2.下列对原文第一小节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我国知识分子对系统理论和系统思想是比较熟悉的,这在二十世纪后期就已经成为
了事实。
B.“系统论”是曾经在我国学术界流行的“三论”之一,它是20世纪70年代由奥地利科学家贝塔朗菲创立的一门科学。
C.贝塔朗菲提出的“系统论”不仅适用于生命科学,也适用于物理学、心理学、经济
学以社会科学。
D.本文要介绍的系统生物学是指在哲学层面上的、普适性较强的高级系统论。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根据对基因相互作用网络和代谢途径等系统结构的了解、确定,就能描绘、构造出
一个初步的系统模型。
B.只要系统地改变被研究对象的内部组成成分和外部生长条件,就能在系统生物研究
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
C.将通过实验得到的数据与根据模型预测的情况进行比较,就可以对这项研究的初始
模型进行一步研究。
D.只有根据系统生物学研究的基本工作流程的程序进行研究,才能达到胡德等科学家
预设的系统生物学的研究目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书院教育,是宋元明时期最具特色的教育组织动工。"书院"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不过,那时的书院主要还只是编书、藏书以及读书的场所。作为具有一定规模的教育场所的书院,是到宋代才出现的。当时,刚刚经历五代十国战乱,文化教育亟待振兴,一些思想家也需要自己的宣传阵地,以私人讲学为核心的书院教育,就顺应这种时代需要而出现了。宋代书院教育,以其官私结合的教育体制以及完善的教育组织形式,呈现出与古代私学大不相同的面貌。不仅如此,书院教育与宋代官学之间也有较大区别。虽然书院也选用儒家经典作为教材,但它更侧重于引导生徒修养品性、增长才识,而不是为了适应科举。不过,书院的教学内容又都不出北宋官学以及科举所要求的范围,也正因为如此,书院能够得到宋代官府的鼓励,并获得长足的发展。

书院教育直接了宋代学术的发展,成为宋代理学发展的摇篮。一方面,书院中掌教的"山长",一般都会把自己的思想定为书院的教育宗旨,以此来聚集生徒,开展讲学活动。书院生徒在聆听山长集中讲学、向山长请教以外,还有充分的时间组织自学和学术讨论,这种浓厚的探讨学问的风气为思想和学术的发展留同了很大余地。另一方面,书院中的讲学内容既包括掌教者个人的学术思想,也包括正统的儒家经学思想,还包括一些后来逐渐为官方所接受的民间思想。书院因此而成为各种思想和学术交流的场所,书院之间更以学术论辩、讲学交流等形式,促成不同思想和学术的深入研讨和互相影响,从而为宋代理学的成熟准备了条件。此外,南宋时期一些理学家开始掌教各大书院,推动了书院教育与学术研究结合的进程,也促进了理学的传播与深入发展。著名的理学家陆九渊曾经受邀前往白鹿洞书院讲学,他讲授《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听讲的人都很感动,甚至于有听讲者为之落泪。书院交流的盛况以及书院教育推行理学思想所形成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

下列有关"宋代书院教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宋代书院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组织形式,以官私结合体制和私人讲学为主要特点。

B.

宋代书院教育是顺应战乱后文化教育亟待振兴,以及思想传播的需要而出现的。

C.

宋代书院教育中选用的教材与官学相似,但其人才培养的标准与官学大相径庭。

D.

宋代书院教育的教学内容能够符合官府的要求,因而能有机会获得长足的发展。

2.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代和宋代都有"书院"这一名称。不过,唐代的书院和宋代的书院是名同实异的关系。

B.

宋代书院中的生徒要集中聆听山长讲学、向山长请教,并在山长的组织下开展自学和讨论。

C.

书院中的私人讲学、学术讨论及书院间的学术论辩、讲学交流,是宋代书院中常见的教育活动。

D.

南宋时期一些理学家开始掌教各大书院,书院的这种变化,有利于书院教育与学术研究的相结合。

3.

根据文意,下列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A.

作为教育体制的宋代书院,与此前的古代私学既相区别,又有一定的联系。

B.

宋代书院中的生徒,对当时朝廷科举考试的总体要求,大致上也能够适应。

C.

一些民间思想,往往通过书院教育的途径来实现逐渐为官方所接受的目的。

D.

在书院的讲学交流中,不同思想和学术相互影响,都有机会得到发展完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的大众化和价值坚守
杨秀香
①我们正处在一个文化向社会生活全面渗透的时代,这样的文化被称之为"大众文化"?在西方国家,大众文化主导着社会,因此,它的价值取向对社会道德带来的消极的一面让人们忧虑:。在中国,文化的大众化已经渐成趋势,那么大众文化的发展也必然要付出道德上的代价吗?大众文化对道德价值的坚'守可能吗?
②在西方,大众文化曾经措下层大众的;低俗、粗鄙,"无品位"的文化,用来区别受过教育的、有教养的社会精英所拥有的"充分发达的意识文化";高雅文化。从历史上看,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区别是不争的事实。
③但是,在当代社会,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模糊了精务文化和大众文化的界限。这种模糊是通过艺术向商品妁渗透、艺术与商品"合流"成为人的日常消费品实现的,它使文化的发展在价值倾向上出现于明显的变化。如奢侈消费显示着人的身份地位,成为时尚;纵欲享乐满足着人的欲望,成为生活目标;生产的短暂性使系列化、重复性代替了创造性,因而使文化产品缺少母创造所必需的思虑而可能有的深刻,导致意义的丧失。詹明信把这样的文化称为"无深度文化"。
④所有这些,都引起了西方学者对文化发展的价值忧虑:认为它与新教伦理的禁欲、勤奋、远见和节俭背道而驰,"导致了精神贫乏空虚、享乐型的利己主义","瓦解了道德的基础"。
⑤西方大众文化发展中出现的道德臂离现象的根源在于它"直接地屈从于商品化、商业化与市场"。大众文化的"前提预设"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扩张,结果必然是要求建构新的市场。随着物质产品的日益丰富,闲暇消费大大增加,生产者为了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利用广告、媒介把各种关于浪漫的、美的、成功的,舒适的等等意念加诸在各种物质的消费品上,结果使人的消费由满足需要变为对过度欲望的追逐,由商品的使用价值变为"代用的使用价值",即包德里亚所说的"符号"。因此,消费决不能理解为对使用
价值、实物用途的消费,而应主要看做是'对符号的消费。正是这种市场的逻辑,使"生产者永远有兴趣培养他人的'过度和放纵'"。可见,大众文化中的自我中心、自私自利、感受的直接性、庸俗和肤浅的价值倾向,完全是生产者为了利润和金钱而采用的商业策略,并不是大众文化的必然归宿。
⑥在西方国家,大众文化在价值上的变化受到了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的批判。那么,在中国,大众文化的境况如何呢?
⑦对我们来说,文化的大众化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在于如何给予大众文化的发展以合理的价值引导,以消除其对社会带来的可能的隐忧。显然,仅仅在市场逻辑中的大众文化是无法给人们以这样的引导的。大众文化要给人以这样妁引导需要超越市场。
(选自《光明日报》2008年1月21日,有删节)
1.根据文意,下列对"大众文化"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大众文化"就是它的价值取向对社会道德造成消极影响的一种文化。
B."大众文化"就是引领着社会进步的同时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产生影响的文化。
C."大众文化"是一种与"精英文化,,相对,低俗、粗鄙、"无晶位"的文化。
D."大众文化"就是文化的大众化,就是向社会生活全面渗透的一种文化。
2.下列各项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没有明显的区分是因为艺术向商品渗透、艺术与商品"合流",艺术晶成为了日常的消费晶。
B.文化的发展在价值倾向上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已经引起了与新教伦理的禁欲、勤奋;远见和节俭背道而驰的现象。
C.在西方社会,大众文化直接"屈从"于商品化、商业化与市场,这是带来了它出现道德背离现象的一个根本性的原因。
D.大众文化自身是无法给人们以合理的价值引导的,它只能给人带来消极的影响。大众文化要给人以合理的价值引导需要超越市场。
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必须对大众文化的发展加以正确合理的引导,强化对大众的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否则,大众文化必然造成消极的影响。
B.人的消费由满足需要变为对过度欲望的追逐,由商品的使用价值变为"代用的使用价值",使得生产者把各种"意念"、"符号"附加在消费晶上。
C在物质生活富有的今天,现代人反而感到了精神贫乏空虚,甚至道德沦丧;这也是大众文化发展中出现的道德背离现象的表现之一。
D.要避免大众文化产品的价值偏离,就要在商品化、市场化的发展过程中加以合理引导和控制,社会也要为大众提供积极健康的精神文化产品。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1—4题。
①戏剧是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主要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戏剧文学是供舞台演出的脚本又称剧本,是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文学样式。通常所说的戏剧欣赏,主要指的就是对剧本的欣赏。
②欣赏戏剧,首先要了解戏剧所展示的戏剧冲突,冲突是怎样形成的,冲突的性质是什么,进而弄清冲突发展的过程,完整的把握剧本的情节。戏剧冲突,主要指剧本中所展示的人物之间、人物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看冲突,其中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雷雨》第二幕表现出多种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些冲突表面看来是家庭内部的矛盾,实际上是阶级之间的矛盾。鲁侍萍与周朴园之间的冲突属于下层劳动人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的冲突属于资本家与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主要是社会矛盾的反映,同时也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
③欣赏戏剧,其次要把握戏剧语言。语言是构成剧本的基础。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语言也叫台词,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等。剧作家通过人物语言来展开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戏剧主题,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舞台说明是一种叙述语言,用来说明人物的动作、心理、布景、环境等,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戏剧的情节。第一,要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所谓个性化,是指受人物的年龄、身份、经历、教养、环境等影响而形成的个性特点。第二,要品味富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动作性包括外部动作和内部动作(内心活动),像周萍打鲁大海,他们之间表现为外部动作;鲁侍萍看见周萍打鲁大海后那种痛苦的心情,是内部动作。第三,要品味人物语言中蕴涵的丰富的潜台词。好的潜台词总是以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给人以品味、想象的空间;比如《雷雨》中,鲁侍萍听周朴园“沉呤”“无锡是个好地方”的时候,虽然顺着周的话语说“哦,好地方”,但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潜台词。
④欣赏戏剧,还要学会欣赏戏剧人物形象。首先,要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其次,要注意人物的语言;另外,还要随着剧情的发展,弄清人物性格的发展交化。因为,人物形象是在戏剧冲突的发展中通过戏剧语言来刻画的;戏剧冲突主要是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它为人物性格所决定,同时又是为展示人物性格服务的。因此,要完整地了解一个人物形象,还要弄清在冲突的发展过程中,这个人物形象有无变化,以及有哪些变化。
1.根据文意,下列对“戏剧”与“戏剧文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剧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之类的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表现社会生活。
B.戏剧文学是—种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主要通过人物形象来表现矛盾冲突,反映社会现实。
C.戏剧文学是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也就是演员进行舞台表演所使用的剧本。
D.我们中学生所要进行的戏剧欣赏,主要指的就是对剧本的欣赏;欣赏内容包括戏剧冲突、戏剧语言、人物形象等。
2.根据文意,下列对“戏剧语言”的分析与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物语言包括对白、独白、旁白三大类,这样的语言可以用来表现戏剧冲突,直接展示戏剧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
B.剧作家主要通过舞台说明来塑造人物性格,展现戏剧的情节,揭示戏剧主题,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
C.《雷雨》中周萍打鲁大海,他们之间表现为内部动作性;鲁侍萍看见周萍打鲁大海后那种痛苦的心情,系外部动作性。
D.戏剧中的潜台词,一般是用较少的语言来表达较为丰富的内容,能给人以品味、想象的空间。
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欣赏戏剧,了解戏剧冲突尤为重要,包括冲突形成的原因与过程,冲突的性质,从而完整的把握剧本的情节。
B.戏剧冲突主要有三大要素,一是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二是人物自身的矛盾冲突,三是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
C.戏剧中受人物的年龄、身份、经历、教养、环境等影响而形成的具有个性特点的语言,是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D.欣赏戏剧的人物形象,首先,要弄清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其次,要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最后,还要注意人物的语言。
4.下列根据原文作出的推理,正确的一项是()
A.《雷雨》第二幕开始的“舞台说明”交待了舞台气氛,烘托了人物的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预示着一场雷雨的到来,感染了读者或观众,也随之产生一种压抑感。
B.罗密欧与朱利叶的悲剧是性格悲剧,主要是由他们自身的某些弱点造成的,如罗密欧有明显的急躁性格。
C.戏剧冲突有一个发生、发展、激化和解决的过程,这就决定了社会冲突也有一定的发展过程,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D.《雷雨》中鲁侍萍听周朴园“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的时候,顺着周的话语说“哦,好地方”,其中潜藏着对周朴园始乱终弃行径的揭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居民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与各国政府所关注的主要社会问题,实施基于居民健康的社会发展战略已成为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措施,它不仅可以促进全社会的参与,统筹优先配置社会资源,而且可以协调政府和社会各部门之间的责任与发展目标,还可以规范居民个人的生活行为,充分体现了与其他社会公共政策的互补性。
②基于个人健康——健康社会——健康城市——健康国家的理念,建立由“个人健康”发展到“健康国家”的战略思想,这不仅构建了新的社会健康价值理念,而且立足于国家层面,为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明确了新的方向,也使卫生改革与发展的传统模式得以创新。
③基于居民健康的国家发展战略,其核心是研究影响居民健康的决定因素以及改善居民健康状况所需要的政策及环境。这一战略是一个跨部门、与各项社会政策相关的发展战略,也是一种将健康决定因素与其相关政策有机结合起来的发展战略。它不仅建立了具体而明确的指标体系,而且具有比较准确可信的实证数据支持,并有与之配套的完整的评价与监督指标体系,这样不仅能够随时了解战略的实际进程,也能够不断纠正战略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偏差。
④每个国家都是根据各自的国情,结合其医疗卫生服务体制的特点,以及居民健康状况的实际情况而制定其战略,并具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各国的“健康国家”战略计划均为分阶段,逐步提升的发展进程,一般以10年为一个阶段。
⑤“健康国家”战略是一个具有坚实科学背景的发展战略,它是基于公共卫生、流行病学、临床医学、卫生经济与卫生政策的学科,针对居民健康问题进行广泛研究,对居民健康发展高度关注的发展战略,也是不同政府部门和不同学科之间相互配合、共同研究、合作实施的高层次社会发展战略,这一战略以其充分的协调潜力而有助于改善居民的健康状况。
1.下列对“健康国家”发展战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健康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研究影响居民健康的决定因素以及改善居民健康状况所需要的政策及环境。
B.“健康国家”发展战略构建了新的社会健康价值理念,是对传统卫生改革与发展模式的突破。
C.“健康国家”发展战略是结合各自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体制的特点,分阶段发展、逐步提升的。
D.“健康国家”发展战略是解决当今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所关注的居民健康问题的战略。
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规范居民个人的生活行为,可以构建个人健康——健康社区——健康城市——健康国家的理念。
B.研究居民健康状况,能够随时了解“健康国家”发展战略的实际进程,不断纠正战略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C.实施基于居民健康的“健康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协调各部门、各相关政策、各相关学科。
D.每个国家都在实施“健康国家”战略计划,并以10年为一个发展阶段。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以居民健康为基础的社会发展战略,要求从个人层面来考虑国家医疗卫生体系的发展方向。
B.建设“健康国家”是一个系统工程,是逐层递进、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不会一蹴而就。
C.推行基于居民健康的社会发展战略,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健康意识,合理利用社会资源。
D.我们必须根据国情,从实际出发,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国家”发展战略。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