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画舫斋记
欧阳修
予至滑之三月,即其署东偏之室,治为燕私①之居,而名曰画舫斋。斋广一室,其深七室,以户相通,凡入予室者,如入乎舟中。其温室之奥,则穴其上以为明;其虚室之疏以达,则槛栏其两旁以为坐立之倚。凡偃休于吾斋者,又如偃休乎舟中。山石崷崒②,佳花美木之植列于两檐之外,又似泛乎中流,而左山右林之相映,皆可爱者。因以舟名焉。
《周易》之象,至于履险蹈难,必曰涉川。盖舟之为物,所以济险难而非安居之用也。今予治斋于署,以为燕安,而反以舟名之,岂不戾哉?况予又尝以罪谪,走江湖间,自汴绝淮,浮于大江,至于巴峡,转而以入于汉沔,计其水行几万余里,其羁穷不幸,而卒遭风波之恐,往往叫号神明以脱须臾之命者,数矣。当其恐时,顾视前后凡舟之人,非为商贾,则必仕宦。因窃自叹,以谓非冒利与不得已者,孰肯至是哉?赖天之惠,全活其生。今得除去宿负,列官于朝,以来是州,饱廪食而安署居。迫思曩时山川所履,舟楫之危,歧鼋之出没,波涛之汹,宜其寝惊而梦愕。而乃忘其险阻,犹以舟名其斋,岂真乐于舟居者邪! 然予闻古之人,有逃世远去江湖之上,终身而不肯反者,其必有所乐也。苟非冒利于险,有罪而不得已,使顺风恬波,傲然枕席之上,一日而千里,则舟之行岂不乐哉!顾予诚有所未暇,而舫者宴嬉之舟也,姑以名予斋,奚曰不宜?
予友蔡君谟善大书,颇怪伟,将乞其大字以题于楹。惧其疑予之所以名斋者,故俱以云,又因以置于壁。
壬午十二月十二日书。
(逸自《欧阳修集•卷三十九》)
注:①燕私:指闲居休息。②崷崒(qiú zú):高峻的样子。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岂不戾哉 戾:违反情理
B.其温室之奥 奥:深奥
C.自汴绝淮 绝:回到
D.今得除去宿负 宿:住处
2、下列各组句中“以”的用法和意义完全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相同的一项是( )
A.则槛栏其两旁以为坐立之倚
B.况予又尝以罪谪
C.惧其疑予之所以名斋者
D.又因以置于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回忆因遭贬而辗转、挣扎于江湖之间的艰难经历,由此深感仕途的风浪如同自然界的风浪一样险恶无常。
B. 作者一方面为能保全性命、安居滑州而自慰,一方面又为忆起昔日不幸遭遇而惊悸,因而警戒自己要居安思危。
C. 文章从居室的形状、构造,室外的景色及人在居室内休憩、观赏景物所产生的感受等方面,写出了居室的特点。
D. 作者写了古代隐者远离江湖的志趣及他们泛舟江上、一日千里的情景,表达了自己对隐居的向往和退隐的决心。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窃自叹,以谓非冒利与不得已者,孰肯至是哉?
(2)顾予诚有所未暇,而舫者宴嬉之舟也,姑以名予斋,奚曰不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回答后面题目。(共13分)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子愀然,正襟危坐危:端正地。 |
B.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曾:曾经。 |
C.而吾与子之所共食食:享用。 |
D.苟非吾之所有苟:如果。 |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郁乎苍苍相与枕藉乎舟中 |
B.举匏樽以相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C.哀吾生之须臾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D.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蟹六跪而二螯 |
对这两段文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表现了作者力求排遣苦闷、顺应自然的情怀。 |
B.用曹操的典故是为了赞美他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也是为了表达对他被周郎所困的遭遇的同情。 |
C.与永恒的水月对比,人是渺小的、可悲的,但苏轼能变化角度看到“物我皆无尽”,这是他思想的通达之处。 |
D.最后苏子与客相互枕躺在舟中,不知道东方已经泛白,这是一种物我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 |
翻译下列句子。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2)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2)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吗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乃尔是过与?过:过错 |
B.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主:主管祭祀的人 |
C.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国:诸侯的封地 |
D.安无倾倾:倾覆 |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
B.何以伐为?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
C.则修文德以来之斧斤以时入山林 |
D.龟玉毁于椟中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
A.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 B.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
C.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 D.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梅圣俞诗集序
欧阳修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庐陵欧阳修序。(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达:显达 | B.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放:纵情 |
C.乐于诗而发之发:打开 | D.掇其尤其六百七十七篇掇:选取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凡士之蕴其所有,……者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B.殆穷者而后工也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
C.圣俞以疾卒于京师敛貲材以送其行 |
D.辄抑于有司不拘于时,学于余 |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不是写诗造成诗人的困窘,而是陷入困境的人往往更能把诗写好。 |
B.“穷而后工”这一诗歌创作的基本规律说明了生活与创作的关系,这与韩愈的“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异曲同工。 |
C.王文康曾高度评价梅圣俞的诗,认为二百年之后也不会出现这样的杰作。梅圣俞诗歌之工可从此话中体味出来。 |
D.全文并不是主要评论梅圣俞的诗歌艺术,而是借诗序表达了对梅圣俞未能脱穷得达“得施于世”的命运的悲叹。 |
用“/ ”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
(2)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13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欧阳修《秋声赋》
崇祯七年闰中秋,仿虎丘故事,会各友于蕺山亭。每友携斗酒、五簋、十蔬果、红毡一床,席地鳞次坐。缘山七十余床衰童塌妓无席无之在席者七百余人能歌者百余人同声唱“澄湖万顷”声如潮涌山为雷动。诸酒徒轰饮,酒行如泉。夜深客饥,借戒珠寺斋僧大锅煮饭饭客,长年以大桶担饭不继。命小傒岕竹、楚烟于山亭演剧十余出,妙入情理,拥观者千人,无蚊虻声,四鼓方散。月光泼地如水,人在月中,濯濯如新出浴。
——张岱《闰中秋》下面对加点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欧阳子方夜读书正 | B.悚然而听之惊惧的样子 |
C.烟霏云敛云雾消散 | D.仿虎丘故事旧例 |
对下列句子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于时为阴②会各友于蕺山亭
③初淅沥以萧飒④长年以大桶担饭不继
A.两个“于”字相同,两个“以”字相同 | B.两个“于”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
C.两个“于”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 D.两个“于”字不同,两个“以”字不同 |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缘山七十余床/衰童塌妓/无席无之/在席者七百余人/能歌者百余人/同声唱“澄湖万顷”/声如潮涌/山为雷动 |
B.缘山七十余床衰童塌妓/无席无之在席者/七百余人/能歌者百余人/同声唱“澄湖万顷”/声如潮涌/山为雷动 |
C.缘山七十余床/衰童塌妓/无席无之/在席者/七百余人能歌者/百余人同声唱“澄湖万顷”/声如潮涌/山为雷动 |
D.缘山七十余床衰童/塌妓无席无之/在席者七百余人/能歌者百余人/同声唱“澄湖万顷”声/如潮涌山/为雷动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2)月光泼地如水,人在月中,濯濯如新出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