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走向成熟的标志是
A.元杂剧的产生 | B.昆曲艺术的产生 | C.明代传奇的兴盛 | D.京剧的产生 |
2013年3月13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谈到二战后东京审判时说:“对于这一场大战的总结,并不是日本人自己作出,应该说是联合国一方的战胜者作出的断罪行为。”战时日本领导人“是根据联合国一侧战胜国判断被定罪”。这一说法( )
A.表明日本欲按自己的意图对二战作出总结 |
B.质疑东京审判的公正企图挑战二战后的国际秩序 |
C.是在美国授意下否认侵略的一贯行为 |
D.深刻反思东京审判以换取国际社会对钓鱼岛问题的同情 |
20世纪30年代,国共两党在陕西拜祭黄帝陵,共产党的祭文是:“维某年四月五日,苏维埃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恭遣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束帛之仪致祭于我中华民族始祖黄帝之陵。曰:……各党各界,团结坚固,……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该文中的“某年”可能是( )
A.中华民国二十年 | B.中华民国二十四年 |
C.中华民国二十六年 | D.中华民国二十九年 |
1923年《晨报》公布了一次社会调查,其中两个问项的统计数据如下:“你欢迎资本主义吗?”欢迎者占27%,不欢迎者占73%;“你赞成社会主义么?”赞成者占76%,不赞成者占24%。这一数据反映出被调查人群的多数( )
A.欢迎国民革命军北伐 | B.主张选择资本阶级民主道路 |
C.渴望公正公平的社会制度 | D.赞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 |
梁启超在一封家书中写到:“时局变迁极可忧,北(洋)军阀末日已到,不成问题了。北京政府命运谁也不敢作半年的保险,但一党专制的局面谁也不能往光明上看。尤其是利用工人鼓动工潮……结果闹到中产阶级不能自存,而正当的工人也全部失业。”这封家书的内容主要反映了梁启超( )
A.对南京国民政府的不满 | B.对当时国民革命产生的忧惧 |
C.对国共两党合作的肯定 | D.对革命统一战线的否定 |
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是与新文化运动紧密结合的,而五四运动的发生和成功,也依赖于当时社会多元力量的威力。”下列对这段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准备了条件 |
B.五四运动的成功是工商学界共同努力的结果 |
C.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均有社会多元力量的参与 |
D.五四运动进一步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