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横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问:“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橛侏枸;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选自《庄子·达生篇》)
[注]蜩:蝉。 橛(jué) 株(zhū) 枸(gōu):短树根
(1)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
译文:
(2)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译文:
(3)“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
孙长卿,字次公,扬州人。以外祖朱巽任为秘书省校书郎。天禧中,巽守雍,命随所取浮图像入见。仁宗方权听天下事,嘉其年少敏占对,欲留侍东宫,辞以母疾。诏迁官知楚州粮料院。郡仓积米五十万,陈腐不可食,主吏皆惧法,毋敢轻去,长卿为酌新旧均渫之,吏罪得免
通判河南府。秋,大雨,军营坏,或言某众将叛,洛中哗然。长卿驰谕之曰:“天雨败屋庐,未能葺,汝辈岂有欲叛意,得无有乘此动吾军者邪?”推首恶一人诛之,留宿其所,众遂定。知和州,民诉人杀弟,长卿察所言无理,问其资,曰:“上等也。”“家几人?”曰:“惟此弟尔。”曰:“然则汝杀弟也。”鞫之,服,郡人神明之。
历江东淮南河北转运使、江浙荆淮发运使。岁漕米至八百万,或疑其多,长卿曰:“吾非欲事羡赢,以备饥岁尔。”议者谓楚水多风波,请开盱眙河,自淮趣高邮,长卿言:“地阻山回绕,役大难就。”事下都水。调工数百万,卒以不可成,罢之。时又将弛茶禁而收其征,召长卿议,长卿曰:“本祖宗榷茶,盖将备二边之籴,且不出都内钱,公私以为便。今之所行,不足助边籴什一,国用耗矣。”乃条所不便十五事,不从。
改陕西都转运使。逾年,知庆州。州据险高,患无水,盖尝疏引涧谷汲城中,未几复绝。长卿凿百井,皆及泉。泥阳有罗川、马岭,上构危栈,下临不测之渊,过者惴恐。长卿访得唐故道,辟为通涂。加集贤院学士、河东都转运使,拜龙图阁直学士、知定州。
熙宁元年,河北地大震,城郭仓庾皆颓,长卿尽力缮补。神宗知其能,转兵部侍郎,留再任。明年,卒,年六十六。
长卿无文学,而长于政事,为能臣。性洁廉,不以一毫取诸人。定州当得园利八十万,悉归之公。既没,诏中使护其丧归葬。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仁宗方权听天下事听:听凭。 |
B.推首恶一人诛之推:审问。 |
C.自淮趣高邮趣:通向。 |
D.时又将弛茶禁而收其征征:赋税。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孙长卿“长于政事”的一组是(3分).
①任为秘书省校书郎②为酌新旧均渫之,吏罪得免
③岁漕米至八百万④凿百井,皆及泉
⑤城郭仓庾皆颓,长卿尽力缮补⑥定州当得因利八十万,悉归之公
A.①②④ | B.③⑤⑥ | C.①④⑥ | D.②③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长卿善于处理突发事件。他担任河南府通判时,营房因秋雨被毁,有人造谣惑众城中哗然。为稳定军心,孙长卿赶去安抚士兵,斩杀首恶,并夜宿军营,终使众人心安。 |
B.孙长卿断案如神。在他担任和州知州时,有人上诉说别人杀了他的弟弟,孙长卿察觉他所讲的不合情理,询问了他两个问题,就断定是他杀了弟弟。经审问,此人认了罪。 |
C.孙长卿敢于直言。朝廷要开放茶禁,召其商议。孙长卿认为当初实行茶叶专卖,是为了西北边事购买军粮,而今开放茶禁所得不足补助购买军粮开支的十分之一,会使国用损耗,所以拒绝执行。 |
D.孙长卿关心民生疾苦。泥阳的罗川、马岭一带,山上有一条栈道,下临万丈深渊,路过的人惴惴恐惧。孙长卿寻访到一条唐朝时的故道,将它开辟为一条通途。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嘉其年少敏占对,欲留侍东官,辞以母疾。
(2)州据险高,患无水,尝疏引涧谷汲城中,未几复绝。
翻译课文句子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指南录后序》)
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五人墓碑记》)
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五人墓碑记》)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晏子治东阿三年,景公召而数之曰:“吾以子为可,而使治东阿,今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寡人将加大诛于子。”晏子对曰:“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三年不治,臣请死之。” 景公许之。于是明年上计,景公迎而贺之曰:“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晏子对曰:“前臣之治东阿也,属托不行,货赂不至;陂池之鱼,以利贫民。当此之时,民无饥者,而君反以罪臣。今臣之治东阿也,属托行,货赂至,并会赋敛,仓库少内。陂池之鱼,入于权家,当此之时,饥者过半矣,君乃反迎而贺。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再拜。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子复治东阿。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寡人不复与焉。” (选自刘向《说苑•政理》)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公召而数之数:责备 | B.而君反以罪臣罪:以……为罪 |
C.仓库少内内:通“纳”,交纳 | D.景公乃下席而谢之 谢:感谢 |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与晏子治理东阿正确作法有关的一组是()
①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 ②属托不行,货赂不至 ③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
④并会赋敛,仓库少内 ⑤陂池之鱼,以利贫民 ⑥当此之时,民无饥者
A.①③⑥ | B.②⑤ | C.①④ | D.②③⑤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先前治理东阿,三年恪尽职守、廉洁自律、—心为民,虽然把东阿治理得好好的,但却遭受到景公的责怪,而且还要加大处罚诛杀他。 |
B.晏子第二次治理东阿,他“改道易行”,采取广征多敛、少向国家交纳赋税的策略,结果尽管没治理好东阿,百姓饥饿难挨,但景公却迎接祝贺,并且赞扬他有成绩。 |
C.晏子治理好东阿时遭责罚,治理不好时却反而受到赞赏。究其深层原因,不难推断出是景公偏听偏信、不做实际凋查研究所致。 |
D.面对偏听偏信,不做实际调查研究就轻下结论,从而赏罚不明的景公,晏子不愿再为他做事,当即向景公“乞骸骨”,提出“避贤者之路”。 |
翻译文言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
(1)吾以子为可,而使治东阿,今子治而乱。
(2)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选择题每小题3分)
(玄奘法师西行至高昌国。)
时高昌王麴文泰使人先在伊吾,是日欲还,适逢法师,归告其王。王闻,即日发使,敕伊吾王遣法师来,仍简上马数十匹,遣贵臣驰驱,设顿迎候。
法师入城,王与侍人前后列烛,自出宫迎法师入后院,坐一重阁宝帐中,拜问甚厚,云:“弟子自闻师名,喜忘寝食,量准突路,知师今夜必至,与妻子皆未眠,读经敬待。”须臾,王妃共数十侍又来礼拜。是时渐欲将晓,言久疲惫欲眠,王始还宫。方旦,法师未起,王已至门,率妃已下俱来问礼。王云:“弟子思量碛路艰阻,师能独来,甚为奇也。”流泪称叹不能已。命国统王法师,年逾八十,共法师同处,仍遣劝住,勿往西方,法师不许。
停十余日,欲辞行,王曰:“已令统师咨请,师意何如?”师报曰:“留住实是王恩,但于来心不可。”王曰:“弟子慕乐法师,必留供养,虽葱山可转,此意无移。乞信愚诚,勿疑不实。”法师报曰:“王之深心岂待屡言然后知也但玄奘西来为法法既未得不可中停以是敬辞愿王相体。又大王曩修胜福,位为人主,非唯苍生恃,固亦释教悠凭,理在助扬,岂宜为碍。”王曰:“弟子亦不敢障碍,直以国无导师,故屈留法师以引迷愚耳!”法师皆辞不许。王乃动色,攘袂大言曰:“弟子有异途处师,师安能自去,或定相留,或送师还国,请自思之,相顺犹胜。”法师曰:“玄奘来者为乎大法,今逢为障,只可骨被王留,神识未必留也!”因呜咽不能复言。王亦不纳,更使增加供养,每日进食,王躬捧盘。
法师既被停留,违阻先志,遂誓不食以感其心,于是端坐,水浆不涉于口三日。至第四日,王觉法师气息渐辍,深生愧惧,乃稽首礼谢云:“任法师西行,乞垂早食。”法师恐其不实,要王指日为言。王曰:“若须尔者,请共对佛更结因缘。”遂共入道场礼佛,对母妃张太妃共法师约为兄弟,任师求法,还日请住此国三年,受弟子供养;仍屈停一月讲《仁王般若经》,中间为师营造行服。”法师皆许,太妃甚欢,愿与师长为眷属,代代相度。于是方食,其节坚贞如此。
(选自《三藏法师传》,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敕伊吾王遣法师来:告诫 | B.仍简上马数十匹:挑选 |
C.又大王曩修胜福:从前 | D.弟子亦不敢障碍:阻碍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屈留法师以引迷愚耳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
B.请自思之,相顺犹胜夫晋,何罪之有 |
C.其节志坚贞如此工欲善其事 |
D.乃稽首礼谢云乃一气之余烈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玄奘法师西行取经到高昌时,受到高昌国王麴文泰的热情迎接,不仅派使者远道接引,而且与王妃等连夜在宫中读经等候。 |
B.麴文泰诚心向佛,敬慕玄奘,想要留玄奘在高昌国中供养,软硬兼施,但玄奘求法心意坚定,不为所动。 |
C.玄奘无法说服麴文泰放他西行,于是绝食以明其志,想要感动麴文泰,麴文泰终于同意放他走。 |
D.玄奘与麴文泰在高昌太妃面前结拜为兄弟,同意留在高昌讲经三年,待高昌为他准备好行装后,再度西行取经。 |
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王之深心岂待屡言然后知也但玄奘西来为法法既未得不可中停以是敬辞愿王相体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弟子慕乐法师,必留供养,虽葱山可转,此意无移。
(2)玄奘来者为乎大法,今逢为障,只可骨被王留,神识未必留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兰陵武王长恭,文襄第四子也,累迁并州刺史。突厥入晋阳,长恭尽力击之。邙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历司州牧、青瀛二州,颇受财货。后为太尉,与段韶讨柏谷,又攻定阳。韶病,长恭总其众。
邙山之捷,后主谓长恭曰:“入阵及深,失利悔无所及。”对曰:“家事亲切,不觉遂然。”帝嫌其称家事,遂忌之。及在定阳,其属尉相愿曰:“王既受朝寄,何得如此贪残?”长恭未答。相愿曰:“岂不以邙山大捷,恐以威武见忌,欲自秽乎?”长恭曰:“然。”相愿曰:“朝廷若忌王,于此犯便当行罚,求福反以速祸。”长恭泣下,前膝请以安身术。相愿曰:“王前既有勋今复告捷威声太重宜属疾在家勿预事。”长恭然其言,未能退。及江淮寇扰,恐复为将,叹曰:“我去年面肿,今何不发!”自是有疾不疗。武平四年五月,帝使徐之范饮以毒药。长恭谓妃郑氏曰:“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妃曰:“何不求见天颜?”长恭曰:“天颜何由可见!”遂饮药薨。赠太尉。
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初在瀛州,行参军阳士深表列其赃,免官。及讨定阳,阳士深在军,恐祸及。长恭闻之曰:“吾本无此意。”乃求小失,杖士深二十以安之。尝入朝而仆从尽散,惟有一人,长恭独还,无所谴罚。武成赏其功,命贾护为买妾二十人,唯受其一。有千金责券,临死日,尽燔之。
(节选自《北齐书•高长恭传》)对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求福反以速祸速:加速 | B.长恭总其众总:统领 |
C.有千金责券 责:通“债”,债务 | D.为将躬勤细事躬:亲自 |
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朝廷若忌王吾为若德 |
B.邙山之捷手之所触,肩之所倚 |
C.于此犯便当行罚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D.杖士深二十以安之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
下列用“/”给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王 前 既 有 勋 今 复 告 捷 威 声 太 重 宜 属 疾 在 家 勿 预 事。
A.王 前 既 有 勋/ 今 复 告 捷/ 威 声 太/ 重 宜 属 疾/ 在 家 勿 预 事。 |
B.王 前/既 有 勋/ 今 复 告/ 捷 威 声 太 重 /宜 属 疾 /在 家 勿 预 事。 |
C.王 前 既 有 勋 /今 复 告 捷/ 威 声 太 重/ 宜 属 疾 在 家/ 勿 预 事。 |
D.王 前/既 有 勋/ 今 复 告 捷 威/ 声 太 重 /宜 属 疾 在 家 /勿 预 事。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
(2)岂不由邙山大捷,恐以威武见忌,欲自秽乎?
(3)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