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魏崔亮攻硖石未下,与李崇屡约水陆并进,崇违期不至。胡太后以诸将不壹,乃以吏部尚书李平为使持节、镇军大将军兼尚书右仆射,将步骑二千赴寿阳,别为行台,节度诸军,如有乖异,以军法从事。萧宝寅遣轻车将军刘智文等渡淮,攻破三垒;二月,乙巳,又败将军垣孟孙等于淮北。李平至硖石,督李崇、崔亮等刻日水陆进攻,无敢乖互,战屡有功。
上使左卫将军昌义之将兵救浮山,未至,康绚已击魏兵,却之。上使义之与直阁王神念溯淮救硖石。崔亮遣将军博陵崔延伯守下蔡,延伯与别将伊瓮生夹淮为营。延伯取车轮去辋,削锐共辐,两两接对,揉竹为纟亘①,贯连相属,并十馀道,横水为桥,两头施大鹿卢,出没随便,不可烧斫。既断赵祖悦走路,又令战舰不通,义之、神念屯梁城不得进。李平部分水陆攻硖石,克其外城;乙丑,祖悦出降,斩之,尽俘其众。胡太后赐崔亮书,使乘胜深入。平部分诸将,水陆并进,攻浮山堰;亮违平节度,以疾请还,随表辄发。平奏处亮死刑,太后令曰:“亮去留自擅,违我经略,虽有小捷,岂免大咎!但吾摄御万机,庶几恶杀,可特听以功补过。”魏师遂还。(节选自《资治通鉴·梁纪》有删节)
注①纟亘:大索,此处指竹做成的索。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敢乖互,战屡有功 乖:违背 | B.揉竹为 纟亘 揉:柔软 |
C.横水为桥,两头施大鹿卢 施:设置 | D.李平部分水陆攻硖石 部:部署 |
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无敢乖互,(李崇)战屡有功。 | B.(刘智文)又败将军垣孟孙等于淮北。 |
C.可特听(崔亮)以功补过。 | D.与李崇屡约水陆并进(硖石)。 |
文中“胡太后以诸将不壹”的“以”字,与下列句中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焉用亡郑以陪邻 | B.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 |
C.不然,籍何以至此 | D.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武帝派左卫将军昌义之领兵去解救浮山,军队没有赶到时,康绚已经开始攻打北魏军队,击退了他们。梁武帝派昌义之和直王神念溯淮河而上以援救硖石。 |
B.崔亮派遣将军博陵人崔延伯驻守下蔡,崔延伯和另外一个将领伊瓮生沿着淮河崐两岸扎营,最终使赵祖悦出城投降,俘获了他的部下。 |
C.崔亮违抗李平的指挥,借口患病请求撤还,并且刚刚上书就撤军了。李平上书建议判处崔亮死刑,太后不希望要轻易杀戮,让他将功赎罪。 |
D.胡太后委任吏部尚书李平为使持节、镇军大将军兼尚书右仆射,率领步兵、另立行台,指挥调遣各部队,如果有违抗不听命令的人,便用军法来制裁。 |
翻译下列句子。
(1)既断赵祖悦走路,又令战舰不通,义之、神念屯梁城不得进。
(2)亮去留自擅,违我经略,虽有小捷,岂免大咎!
把文言材料中的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2分)
(2)种种罪案,从种种果报中见之。(2分)
(3)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2分)
(4)如其至之,是直齐肩于两汉之士也。(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与荆南乐秀才书
欧阳修(宋)
修顿首白秀才足下。前者舟行往来,屡辱见过。又辱以所业一编,先之启事,及门而贽。田秀才西来,辱书:其后予家奴自府还县,比又辱书。仆有罪之人,人所共弃,而足下见礼如此,何以当之?当之未暇答,宜遂绝,而再辱书;再而未答,益宜绝,而又辱之。何其勤之甚也!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盖足下力学好问,急于自为谋而然也。然蒙索仆所为文字者,此似有所过听也。
仆少从进士举子有司,学为诗赋,以备程试,凡三举而得第。与士君子相识者多,故往往能道仆名字,而又以游从相爱之私,或过称其文字。故使足下闻仆虚名,而欲见其所为者。由此也。
仆少孤贫,贪禄仕以养亲,不暇就师穷经,以学圣人之遗业。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然有司过采,屡以先多士。及得第已来,自以前所为不足以称有司之举而当长者之知,始大改其为,庶几有立。然言出而罪至,学成而身辱,为彼则获誉,为此则受祸,此明效也。
夫时文虽曰浮巧,然其为功,亦不易也。仆天姿不好而强为之,故比时人之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故也。先辈①少年志盛,方欲取荣誉于世,则莫若顺时。天圣中,天子下诏书,敕学者去浮华,其后风俗大变。今时之士大夫所为,彬彬有两汉之风矣。先辈往学之,非徒足以顺时取誉而已,如其至之,是直齐肩于两汉之士也。若仆者,其前所为既不足学,其后所为慎不可学,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为者,为此也。
在《易》之《困》曰:“有言不信。”谓夫人方困时,其言不为人所信也。今可谓困矣,安足为足下所取信哉?辱书既多且切,不敢不答。幸察。
【题目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秀才西来,辱书辱:承蒙,谦辞
B.不暇就师穷经就:跟随
C.然其为功功:功名
D.今可谓困矣困:窘迫
【题目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又以游从相爱之私/良吏亦多以脱人于死为功
B.然言出而罪至 / 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C.徘徊不敢出其所为者/自啮其臂曰:“莫是梦否?”
D.其言不为人所信也 / 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
【题目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表达委婉;通过现身说法,运用对比,巧妙地表明了作者对时文的不同看法。
B.作者对时文的应举文字,颇有微词,但乐生意欲参加科举考试,所以只能建议他“顺时”而为。
C.作者认为要作文,就应该学习古人,去除浅薄雕饰的文字与习气,才能达到两汉那样文质彬彬的境界。
D.作者因写时文而遭毁誉,认为自己不值得乐生学习、效仿,所以多次婉拒他索要文字的请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陶庵梦忆序
张岱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骇骇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妆点语也。
饥饿之余,好弄笔墨。因思昔日生长王谢,颇事豪华,今日罹此果报:以笠报颅,以蒉报踵,仇簪履也。以衲报裘,以苎报絺,仇轻暖也。以藿报肉,以粝报粻,仇甘旨也。以荐报床,以石报枕,仇温柔也。以绳报枢,以瓮报牖,仇爽垲也。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仇香艳也。以途报足,以囊报肩,仇舆从也。种种罪案。从种种果报中见之。
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粱,车旅蚁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不次岁月,异年谱也:不分门类,别《志林》也。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昔有西陵脚夫为人担酒,失足破其瓮,念无以偿,痴坐伫想曰:“得是梦便好!”一寒士乡试中式,方赴鹿鸣宴,恍然犹意未真,自啮其臂曰:“莫是梦否?”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
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呓。因叹慧业文人,名心难化,政如邯郸梦断,漏尽钟鸣,卢生遗表,犹思摹榻二王,以流传后世,则其名根一点,坚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犹烧之不失也。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愕窒不敢与接接:接触 |
B.仇舆从也仇:怨恨 |
C.不次岁月次:排列 |
D.犹事雕虫事:从事 |
下列与例句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遥思往事,忆即书之
A.李牧连却之 |
B.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
C.予我千金,吾生若 |
D.必械手足,置老监 |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把今日的困苦饥饿归于对往日奢华的果报,对往昔的追忆更像是无奈的梦呓。 |
B.作者所写的《陶庵梦忆》,杂记他从前的种种见闻,不同于以往年谱、志林,寄托自己对国破家亡的感慨。 |
C.作者引用《枕中记》中“黄粱一梦”的故事,喻指自己过去的富贵生活如虚梦一场。 |
D.作者对话陵脚夫“失足破其瓮”,痴念“得其梦便好”的想法持批评态度,而对寒士乡试中式的不易却抱有深深的同情。 |
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2分)(《过秦论》)
(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寡人之于国也》)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4)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阅读《过秦论》部分段落,完成后面题目。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乏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A.赢粮而景从赢:担负 |
B.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铦:锋利 |
C.余威震于殊俗殊:非同一般 |
D.序八州而朝同列序:排列座次 |
下列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项是()
A.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于是余有叹焉 |
B.然秦以区区之地/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C.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吾属皆且为所虏 |
D.非及向时之士也 /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全文的中心,作者用以劝说当代及后世统治者施行仁义以安民。 |
B.本段文字集中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对比论证,非常鲜明地突出了全文中心。 |
C.本段是在前文铺叙基础上的集中议论,大量的史实使作者的论点水到渠成。 |
D.本段文字思路清晰,层次分明。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收束全篇,点明主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