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共17分)
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当此时,赵
歇为王,陈余为将,张耳为相,皆走入钜鹿城①。
初,宋义所遇齐使者高陵君显在楚军,见楚王曰:“宋义论武信君之军必败,居数日,军果败。兵未战而先见败征,此可谓知兵矣。” 楚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悦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
子冠军②。
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钜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③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且扫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④。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使桓楚报命于怀王。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皆属项羽。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
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注释]
①钜鹿城,古县名,治所在现在河北平乡西南。②卿子冠军,卿子是当时对人的尊称。宋义是上将军,在诸将之上,所以称为卿子冠军。③承其敝,承,趁;敝,疲惫。④枝梧,抵抗。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战胜则兵罢罢,通“疲” |
B.故不如先斗秦、赵斗,使……相斗 |
C.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身,亲自 |
D.楚王阴令羽诛之阴,阴沉地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B.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C.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
D.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 |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 )
A.“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充分地表现项羽及其军队的勇猛和超强的战斗力,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
B.项羽认为,虽然若论坐于军帐,运筹决策,他比不上宋义;但是披坚甲执锐兵,勇战前线,宋义比不上他。于是作为次将的项羽心里不服宋义为上将军。 |
C.由于宋义不戮力救赵攻秦,拒谏饰非,饮酒高会,不体恤士卒,却去钻营私利,“久留不行”,所以项羽杀了他。 |
D.项羽军破釜沉舟,抱着必死决心,于是士气大增,无不一以当十,势如破竹地战胜了秦军和诸候的军队,最后诸侯军“无不膝行而前”的臣服。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⑵兵未战而先见败征,此可谓知兵矣。
⑶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练习。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知奇也。
何曰:“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众辱之曰众:众人
数以策干项羽干:干预
C.坐法当斩当:判处
D.壮其貌壮:雄壮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食时信往,不为具食②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 |
B.①羽以为郎中②不然,籍何以至此 |
C.①于是王欲召信拜之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
D.①设坛场,具礼,乃可耳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不能死,出我袴下 |
B.何为斩壮士 |
C.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
D.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早年落魄,在别人家里寄食,受尽冷眼。他一怒之下,愤而离去。由此可见,韩信是个胸怀大志之人。 |
B.面对淮阴少年的无理挑衅,韩信选择了接受胯下之辱,忍受了市人的嘲笑和误解,展现出能屈能伸的品格。 |
C.韩信初时追随项梁,后属项羽,都不能得到重用;刚归汉时,虽有滕公的举荐,也没得到汉王的赏识。 |
D.在萧何的建议下,汉王最终决定重用韩信,拜他为大将军。这一结果,令汉王全军将士都很意外。 |
(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译文:
②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译文: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译文:
(2)用分隔号(/)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六处。
定 公 问 君 使 臣 臣 事 君 如 之 何 孔 子 对 曰 君 使 臣 以 礼 臣 事 君 以 忠
(选自《论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素善留侯张良 善:友善,交好 |
B.距关,毋内诸侯内:接纳 |
C.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造册 |
D.不如因善遇之遇:相逢,会面 |
下列语句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私见张良,具告以事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
B.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C.①良曰:“长于臣。”②樊哙覆其盾于地 |
D.①沛公默然②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
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表现项伯“重义气,少谋略”的一项是 ()
①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②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③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⑤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⑥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A.②③⑥ | B.①③④ | C.②④⑤ | D.①⑤⑥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伯的本意是为自己的私情而欲救张良,但他智短虑浅,头脑简单,在“信义”面前,他不明是非,被张良蒙骗,被刘邦拉拢。 |
B.刘邦与项羽的为人处世相反,在这段文字中,刘邦的“四问”非常高明,清楚地表现了他处变不惊、善于用人的性格特点。 |
C.从项伯夜驰至沛公军,张良引他与刘邦相见一事可以看出,张良是这场宴会中刘邦阵营的总导演,是一个善于谋略的大智者。 |
D.节选的这段文字,虽然没有对项羽进行重点描写,但从“项王许诺”一句中可以看出,项羽缺少思考,疏于分辨是非真假。 |
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何攀,字惠兴,蜀郡郫人也。仕州为主簿。刺史皇甫晏为牙门张弘所害,诬以大逆。时攀适丁母丧,遂诣梁州拜表,证晏不反,故晏冤理得申。王濬为益州,辟为别驾。濬谋伐吴,遣攀奉表诣台,口陈事机,诏再引见,乃令张华与攀筹量进时讨之宜。濬兼遣攀过羊祜,面陈伐吴之策。攀善于将命,帝善之,诏攀参濬军事。及孙皓降于濬,而王浑恚于后机,欲攻濬。攀劝濬送皓与浑,由是事解。
除廷尉。时廷尉卿诸葛冲以攀蜀士,轻之,及共断疑狱,冲始叹服。迁散骑侍郎。杨骏执政,多树亲属,厚封赏,欲以恩泽自卫。攀以为非,乃与石崇共立议奏之,奏曰:“今承洪基,此乃天授。至于班赏行爵,优于泰始革命之初,不安一也;今恩泽之封,优于灭吴之功,不安二也;今之开制当垂于后若尊卑无差有爵必进数世之后莫非公侯不安三也。臣等敢冒陈闻。窃谓泰始之初,及平吴论功,制度名牒,皆悉具存。纵不能远遵古典,尚当依准旧事。”帝不纳。
后杨骏反,以豫诛骏功。封西城侯,邑万户,赐绢万匹。攀固让所封户及绢之半,余所受者分给中外宗亲,略不入己。征为扬州刺史,在任三年,迁大司农。转兖州刺史,加鹰扬将军,固让不就。太常成粲、左将军卞粹劝攀莅职,中诏又加切厉,攀竟称疾不起。及赵王伦篡位,遣使召攀,更称疾笃。伦怒,将诛之,攀不得已,扶疾赴召。卒于洛阳,时年五十八。
攀居心平允,莅官整肃,爱乐人物,敦儒贵才。为梁、益二州中正,引致遗滞。巴西陈寿、阎义皆西州名士,并被乡闾所谤,清议十余年。攀申明曲直,咸免冤滥。攀虽居显职,家甚贫素,惟以周穷济乏为事。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之开制/当垂于后/若尊卑无差/有爵必进/数世之后/莫非公侯/不安三也 |
B.今之开制当/垂于后若尊卑/无差/有爵/必进数世之后/莫非公侯/不安三也 |
C.今之开制/当垂于后/若尊卑无差/有爵必进数世/之后莫非公侯/不安三也 |
D.今之开制当/垂于后若尊卑无差/有爵必进数世/之后莫非公侯/不安三也 |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
B.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
C.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
D.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攀在改任兖州刺史、加封鹰扬将军的时候,他坚决推辞;有人劝他就职,皇帝也下诏催促,他竟然声称自己有病而不赴任。 |
B.陈寿、阎义等都是西州名士,被乡里诽谤,何攀任梁州、益州中正的时候,为他们辩明曲直,引荐他们担任官职。 |
C.王濬谋划讨伐吴国,派遣何攀带着奏章到中央口述计谋,皇帝又召见何攀,命令他与张华筹划讨伐事宜。 |
D.何攀与石崇的奏章提出即使不能遵循远古的典制,也应当依照泰始初及平吴时的封赏旧制的建议,皇帝没有采纳。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时攀适丁母丧,遂诣梁州拜表,证晏不反,故晏冤理得申。王溶为益州,辟为别驾。
⑵及孙皓降于濬,而王浑恚于后机,欲攻濬。攀劝濬送皓与浑,由是事解。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是时曹操遗权书曰:“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长史张昭等曰:“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鲁肃独不言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肃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是时曹操遗权书曰遗:送给 |
B.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治:部署 |
C.奄有其地奄:覆盖 |
D.愚谓大计不如迎之迎:迎接 |
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②具告以事 |
B.①莫不响震失色②莫愁前路无知己 |
C.①蒙冲斗舰乃以千数②乃遂私见樊於期 |
D.①向察众人之议②臣之壮也。 |
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下战书号称率“水军八十万”“奉辞伐罪”,所向披靡,意图是威吓孙权。 |
B.曹操的战书起了一定作用,引起了东吴内部意见分歧,多数人赞成张昭的观点。 |
C.“鲁肃独不言”说明了投降派的意见占了上风,鲁肃虽主战,但未能当面发表意见。 |
D.鲁肃认为自己可以投降曹操,但孙权不可,希望孙权与众人再商议,以便“早定大计”。 |
把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2)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陈遵字孟公,杜陵人也。祖父遂,字长子,宣帝微.时与有故,相随博弈,数负进。及宣帝即位,用遂,稍迁至太原太守。
遵少孤,与张竦俱为京兆史。竦博学通达,以廉俭自守,而遵放纵不拘,操行虽异,然相亲友,哀帝之末俱著名字,为后进冠。并入公府,公府掾史率皆羸车小马,不尚鲜明,而遵独极舆马衣服之好,门外车骑交错。又日出醉归,曹事数废。西曹以故事适之,侍曹辄诣寺舍白遵曰:“陈卿今日以某事适。”遵曰:“满百乃相闻。”故事,有百适者斥,满百,西曹白请斥。大司徒马宫大儒优士,又重遵,谓西曹:“此人大度士,奈何以小文责之?”乃举遵能治三辅剧县,补郁夷令。久之,与扶风相失,自免去。
槐里大贼赵朋、霍鸿等起,遵为校尉,击朋、鸿有功,封嘉威侯。居长安中,列侯近臣
贵戚皆贵重之。牧守当之官,及郡国豪桀至京师者,莫不相因到遵门。
遵嗜酒,每大饮,宾客满堂,辄关门,取客车辖投井中,虽有急,终不得去。尝有部刺史奏事,过遵,值其方饮,刺史大穷,候遵醉时,突入见遵母,叩头自白当对尚书有期会状,母乃令从后阁出去。遵常醉,然事亦不废。
长八尺余,长头大鼻,容貌甚伟。略涉传记,赡于文辞。性善书,与人尺牍,主皆藏去以为荣。请求不敢逆,所到,衣冠怀之,唯恐在后。
王莽素奇遵材,在位多称誉者,起为河南太守。 (选自《汉书·游侠传》,有删改)下列各项中,加横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宣帝微时与有故微:低贱,卑下 |
B.相随博弈,数负进数:屡次 |
C.值其方饮值:遇到 |
D.奈何以小文责之责:责备 |
下列各项中,直接表现陈遵“放纵不拘”的一组是 ( )
①遵独极舆马衣服之好 ②日出醉归,曹事数废 ③西曹以故事适之 ④取客车辖投井中 ⑤满百乃相闻 ⑥奈何以小文责之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C.②④⑥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陈遵、张竦都担任过京兆史。张竦博学通达,廉洁节俭;陈遵豪放,不拘小节。 |
B.西曹请求罢免陈遵,大司徒马宫却认为陈遵能治理三辅地区政务繁杂的县,并向皇帝推荐他。 |
C.陈遵担任校尉,打击赵朋、霍鸿有功,加以贵戚的推重,被朝廷封为嘉威侯。 |
D.陈遵富于文辞,擅长书法,给人写的书信,收信人把它收藏起来以为荣耀。 |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事,有百适者斥,满百,西曹白请斥。
(2)牧守当之官,及郡国豪桀至京师者,莫不相因到遵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