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本大题共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一则文言文,完成8—10题。
公孙鞅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监以让卫鞅。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悒悒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
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商君,杀之于郑黾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选自《史记•商君列传》,有删节)
8.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监以让卫鞅让:责备
B.子何以中吾君中:选中
C.黥其师公孙贾黥:在人身上刻图案并涂色
D.舍人无验者坐之验:凭证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学者溺于所闻②公子自度不能得之于王
B.①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①法之不行,自上犯之②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D.①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②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鞅到了秦国后,以富国强兵的办法劝说孝公,孝公特别高兴,因为按照商鞅的办法,秦国就可以治理得如同殷、周一样好了。
B.孝公想依从商鞅而变法,但又怕天下人议论他,商鞅就对孝公说做事情不要犹豫不决,还认为只要能强国利民,圣人就不必沿用成法遵循旧制。
C.甘龙认为聪明的人不改变成法而治理国家,杜挚认为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改变成法,商鞅驳斥了这些主张,得到了孝公的赞同。
D.因公子虔一班人的告发,商殃受到追捕,后来商鞅发动商邑的士兵攻击郑国以谋求生路未能成功,最终落了个被五马分尸示众的下场。
11.
(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②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的划线句断句。
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见人操金,攫而夺之。吏搏而束缚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也?”对曰:“殊不见人,徒见金耳!”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巨鹿之战
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当此时,赵歇为王,陈余为将,张耳为相,皆走入巨鹿城
楚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悦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
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支吾。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注:①巨鹿城:古县名,治在现在河北平乡西南。②卿子冠军:卿子是当时对人的尊称。宋义是上将军,在诸将之上,所以称为卿子冠军。③承其敝:承,趁;敝,疲惫。④支吾:抵抗。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胜则兵罢罢:通“疲”,疲惫
B.故不如先斗秦、赵斗:使……相斗
C.立羽为假上将军假:假扮
D.救巨鹿下者十余壁壁:营垒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乃渡河击赵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B.因置以为上将军不如因善遇之
C.非社稷之臣行李之往来
D.无不膝行而前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项羽有勇有谋的一组是()
①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 ②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 ③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 ④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 ⑤项羽为鲁公,为次将 ⑥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充分地表现出项羽及其军队的勇猛和超强的战斗力,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B.项羽认为,虽然若论坐于军帐,运筹决策,他比不上宋义;但是披坚甲,执锐兵,勇战前线,宋义比不上他。于是作为次将的项羽心里不服宋义为上将军。
C.由于宋义不戮力救赵攻秦,拒谏饰非,饮酒高会,“久留不行”,所以项羽杀了他。
D.项羽军破釜沉舟,抱着必死决心,于是士气大增,无不一以当十,势如破竹地战胜了秦军和诸侯的军队,最后诸侯军“无不膝行而前”地臣服。

翻译下面句子。
(1)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3)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

阅读《赤壁赋》中语段,完成后面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苏子愀然②山川相,郁乎苍苍
飞仙以遨游④知不可乎骤得
盈虚者如彼⑥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翻译下面的语句。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在第二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样说理并表达情怀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所染
《墨子》
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
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舜染于许由、伯阳,禹染于皋陶、伯益,汤染于伊尹、仲虺,武王染于太公、周公。此四王者所染当,故王天下,立为天下,功名蔽天地。举天下之仁义显人,必称此四王者。
夏桀染于干辛、推哆,殷纣染于崇侯、恶来,厉王染于厉公长父、荣夷终,幽王染于傅公夷、蔡公毂。此四王者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为天下 。举天下不义辱人,必称此四王者。
齐桓染于管仲、鲍叔,晋文染于舅犯、高偃,楚庄染于孙叔、沈尹,吴阖闾染于伍员、文义,越勾践染于范蠡、大夫种。此五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
范吉射染于长柳朔、王胜,中行寅染于藉秦、高强,吴夫差染于王孙雒、太宰嚭,智伯摇染于智国、张武,中山尚染于魏义、偃长,宋康染于唐鞅、佃不礼。此六君者所染不当,故国家残亡,身为刑戮,宗庙破灭,绝无后类,君臣离散,民人流亡。举天下之贪暴苛扰者,必称此六君也。
凡君之所以安者何也?以其行理也。行理性于染当。故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逸于治官不能为君者伤形费神愁心劳意然国逾危身逾辱。此六君者,非不重其国、爱其身也,以不知要故也。不知要者,所染不当也。
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则家日益,身日安,名日荣,处官得其理矣,则段干木、禽子、傅说之徒是也。其友皆好矜奋,创作比周,则家日损,身日危,名日辱,处官失其理矣,则子西、易牙、竖刀之徒是也。《诗》曰“必择所堪”,必谨所堪”者,此之谓也。
【注释】①:堪通湛,浸染之意。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染于苍则苍苍:深青色
B.宗庙破灭,绝无后类绝:全然
C.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淳谨:敦厚谨慎
D.其友皆好矜奋,创作比周比周:结党营私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舜染许由、伯阳不求闻达诸侯。
B.此五君者染当又令吴广之次旁丛祠中
C.其行理也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必谨所堪者,此谓也居庙堂高则忧其民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以“必择所堪,必谨所堪”,结束全篇,言辞恳切。墨子悲天悯人,谆谆教诲,告诫要交友得当,国君要用人得当。
B.《所染》篇以染丝为喻,说明天子、诸侯、大夫必须正确选择自己的亲信和朋友,以取得良好的熏陶和积极的影响。
C.《所染》文气贯穿,前后的说理具有一致性。所举基本都是正反两例,将圣王和暴君,贤臣和好佞基本相对。
D.墨子将国君比作丝,将臣比作染料。有良臣辅佐则“染当”,“染当”则顺天理而行,顺天理而行则可“功名蔽天下”。

用“/”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故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逸于治官不能为君者伤形费神愁心劳意然国逾危身逾辱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此四王者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为天下。举天下不义辱人,必称此四王者。
②故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逸于治官。不能为君者,伤形费神,愁心劳意;然国逾危, 身逾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豁然堂记
(明)徐渭
越中山之大者,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属,以十数,而小者至不可计。至于湖,则总之称鉴湖,而支流之别出者,益不可胜计矣。郡城隍祠,在卧龙山之臂,其西有堂,当湖山环会处。语其似,大约缭青萦白,髻峙带澄。而近俯雉堞,远问村落。其间林莽田隰之布错,人禽宫室之亏蔽,稻黍菱蒲莲芡之产,畊渔犁楫之具,纷披于坻洼;烟云雪月之变,倏忽于昏旦。数十百里间,巨丽纤华,无不毕集人衿带上。或至游舫冶尊,歌笑互答,若当时龟龄所称“莲女”“渔郎”者,时亦点缀其中。
于是登斯堂,不问其人,即有外感中攻,抑郁无聊之事,每一流瞩,烦虑顿消。而官斯土者,每当宴集过客,亦往往寓庖于此。独规制无法,四蒙以辟,西面凿牖,仅容两躯。客主座必东,而既背湖山,起座一观,还则随失。是为坐斥旷明而自取晦塞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辟其东一面令客座东而西向倚几以临即湖山终席不去而后向之所云诸景,若舍塞而就旷,却晦而即明。工既讫,拟其名,以为莫“豁然”宜。
矣,复思其义曰:“嗟乎,人之心一耳。当其为私所障时,仅仅知我有七尺躯,即同室之亲,痛痒当前,盲然若一无所见者,不犹向湖山,虽近在目前,而蒙以辟者耶?及其所障既,即四海之疎,痛痒未必当吾前也,而灿然若无一而不于吾之见者,不犹今湖山,虽远在百里,而通以牖者耶?由此观之,其豁与不豁,一间耳。而私一己、公万物之几系焉。此名斯堂者与登斯堂者,不可不交相勉者也,而直一湖山也哉?”既以名于是义,将以共于人也,次而为之记。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至游舫冶尊治尊:饮酒
B.既矣,复思其义曰名:名字
C.及其所障既彻:撤除
D.而灿然若无一而不于吾之见者婴: 萦绕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属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B.盲然若一无所见者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C.不犹向湖山及其所既倦,情随事迁
D.而直一湖山也哉卒相与欢,刎颈之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记,是古代一种文体,一般指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某物或某事有所感受,然后记下来的一种文体。《豁然堂记》就是一篇和《岳阳楼记》一样的将写景状物与议论结合起来的“记”。
B.文章通过描写“豁然堂”内外的景观及其带给人的感受,引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人心若为私利所阻碍,就会变得像改建前的“豁然堂”一样晦暗,以至于外界的事物什么也看不见。
C.前半篇记湖山胜景,如胸罗烟月;叙物产人事,恍身临其境。其中,“数十百里间,巨丽纤华,无不毕集人衿带上。”是将眼前百里美景比成人们身上绣满了图案的一带衣襟。
D.作品层次清晰,衔接地严丝合缝,文气贯通,顺理成章,描绘景物细致入微,语言

以短句为主,杂以长句,错落有致,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力。
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是为坐斥旷明而自取晦塞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辟其东一面令客座东而西向倚几以临即湖山终席不去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而后向之所云诸景,若舍塞而就旷,却晦而即明。
②由此观之,其豁与不豁,一间耳。而私一己、公万物之几系焉。

把《陈情表》选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