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陈豨反,上自将,至邯郸。而韩信谋反关中,吕后用何计诛信。上已闻诛信,使使拜丞相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惟平独吊。平谓何曰:“祸自此始矣。上暴露外,而君守于内,非矢石之难,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者淮阴新反于中,有疑君心。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何从计,上说。
其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曰:“为上在军,抚勉百姓,悉所有佐军,如陈豨时。”客又说何曰:“君灭族不久矣,上所为数问君,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①貣②以自污?上心必安。”于是何从其计,上乃大
上罢布军归,民道遮行,上书言相国强贱买民田宅数千人。上至,何谒。上笑曰:“今相国乃利民!”民所上书皆以与何,曰:“君自民。”后何民请曰:“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弃,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兽食。”上大怒曰:“相国多受贾人财物,为请吾苑!”乃下廷尉,械系之。数日,王卫尉待前曰:“夫职事,苟有便于民而请之,真宰相事也。陛下奈何疑相国受贾人钱乎!”是日,使使持节赦出何。何年老,素恭谨,徒入谢。上曰:“相国为民请吾苑,不许,我不过为桀纣主,而相国为贤相。吾故系相国,欲令百姓闻吾过 。”                        
(选自《汉书•萧何传》,有改动)
【注】①贳(shì):赊买。  ②貣(tè):向人求物。③跣:赤脚。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非矢石之难被:蒙受
B.于是何从其计,上乃大说:同“悦”
C.君自民谢:告辞
D.何年老,素恭谨,徒入谢跣:赤脚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上暴露外,而君守于内得复见将军
B.何从计,上说以乱易整,吾还也
C.后何民请曰若入前寿
D.陛下奈何疑相国受贾人钱乎度我至军中,公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萧何为人恭谨的一组是
①吕后用何计诛信   ②让封辞赏    
③悉以家私财佐军   ④上至,何谒     
⑤后何为民请       ⑥徒跣入谢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①⑤⑥ D.③④⑤

根据文意,下列分析和评说正确的一项是

A.萧何设计帮助除掉韩信后,汉高祖“益封置卫”,“拜丞相为相国”,众人都祝贺萧何。
B.萧何在汉高祖率军平乱之时,坐镇关中,安抚百姓,为高祖解了后顾之忧。
C.萧何之所以受到汉高祖的猜忌,是因为他身居高位,功高震主。
D.汉高祖虽然生性多疑,但知过能改,释放萧何,让出上林空地给百姓耕种。

翻译下面句子
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
② 吾故系相国,欲令百姓闻吾过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6分,每小题3分)
甘宁传
甘宁,字兴霸,少有气力,好游侠,招合轻薄少年,为之渠帅。群聚相随,挟持弓弩,负毦带铃,民闻铃声,即知是宁。人与相逢,及属城长吏,接待隆厚者乃与交欢;不尔,即放所将夺其资货。至二十余年,止不攻劫,颇读诸子,乃往依刘表,因居南阳,不见进用,后转托黄祖,祖又以凡人畜之。
于是归吴。周瑜、吕蒙皆共荐达,孙权加异。宁陈计曰:“今汉祚日微,曹操弥,终为篡盗。南荆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诚是国之西势也。宁已观刘表,虑既不远,儿子又劣,非能承业传基者也。至尊当早规之,不可后操图之。图之之计,宜先取黄祖。至尊今往,其破可必。一破祖军,鼓行而西,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权深纳之。权遂西,果禽祖,尽获其士众。
后随鲁肃镇益阳,拒关羽。羽自择选锐士五千人,投县上流十余里浅濑,云欲夜涉渡。肃与诸将议。宁时有三百兵,乃曰:“可复以五百人益吾,吾往对之,保羽闻吾咳唾,不敢涉水,涉水即是吾禽。”肃便选千兵益宁,宁乃夜往。羽闻之,住不渡,而结柴营。权嘉宁功,拜西陵太守。后曹公出濡须,宁为前部督,受敕出斫敌前营。权特赐米酒众肴,宁乃料赐手下百余人食。食毕,宁先以银碗酌酒,自饮两碗,乃酌与其都督。都督伏,不肯时持。宁引白削置膝上,呵谓之曰:“卿见知于至尊,孰与甘宁?甘宁且不惜死,卿何以独惜死乎?”都督见宁色厉,即起拜持酒,通酌兵各一银碗。至更二时,衔枚出所敌。敌遂退。宁益贵重,增兵二千人。
宁厨下儿曾有过,走投吕蒙。蒙恐宁杀之,故不即还。后宁赍礼礼蒙母,乃出厨下儿还宁。宁许蒙不杀。斯须还船,缚置桑树,自挽弓射杀之。蒙大怒,击鼓会兵,欲就船攻宁。宁闻之,故卧不起。蒙母徒跣出谏蒙曰:“至尊待汝如骨肉,属汝以大事,何有以私怒而欲攻杀甘宁?宁死之日,纵至尊不问,汝是为臣下非法。”蒙闻母言即豁然意释自至宁船,笑呼之曰兴霸老母待卿食急上与蒙俱还见母欢宴竟日
(选自《三国志·吴书·甘宁传》,有删减)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破祖军,行而西鼓:击鼓进军
B.江川流通,是国之西势也诚:实在、确实
C.后宁礼礼蒙母赍:送给,给予
D.至尊待汝如骨肉,汝以大事属:通“嘱”,托付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招合轻薄少年,之渠帅谁大王为此计者
B.居南阳,不见进用蒙故业,遗策,南取汉中
C.非能承业传基也吾妻之美我,私我也
D.何有私怒而欲攻杀甘宁且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

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与相逢,及属城长吏,接待隆厚者乃与交欢;不尔,即放所将夺其资货。
(2)卿见知于至尊,孰与甘宁?甘宁且不惜死,卿何以独惜死乎?
第Ⅰ卷文言文中,甘宁的“优点”“缺点”都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作答。

用斜线“/”给下面语段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限划6处)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6分,每小题3分)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己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日:“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至秦,持千金之资物币:礼品
B.燕王振怖大王之威诚:的确
C.群臣惊愕,起不意卒:士兵
D.秦王复击轲,八创被:遭受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荆轲和歌,为变徵之声因人之力蔽之,不仁
B.不敢兴兵拒大王还军霸上,待大王来
C.北蛮夷鄙人,未尝见天子行李往来,共其乏困
D.荆轲废,引其匕首提秦王度我至军中,公

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上面的文段表现出荆轲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划线部分断句。(限划l0处)(5分)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6分,每小题3分)
范雎说秦王
范雎至,秦王庭迎范雎,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
是日见范雎,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跪而进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范雎谢曰:“非敢然也。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即使文王疏吕望而弗与深言,是周无天子之德,而文、武无与成其王也。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答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五伯之贤而死,乌获之力而死,奔、育之勇焉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蓤水,无以饵其口,膝行蒲服,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庐为霸。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终身不复见,是臣说之行也,臣何忧乎?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无益于殷、楚。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漆身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因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闇惑,无与照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
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以寡人慁先生,而存先王之庙也。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先生奈何而言若此。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
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战国策·秦策》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诃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君臣之事匡:辅助
B.漆身而为厉:癞疮
C.伍子胥载而出昭关橐:口袋
D.终身暗惑,无与奸照:察知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先生何幸教寡人但刘日薄西山
B.臣闻始时吕尚遇文王也鹏徙于南冥也
C.臣死秦治,贤于生也授之书习其句读者
D.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秦臣诚恐见欺秦而负赵

把第1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4分)
(2)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4分)
第l卷文言文中,范雎初见秦王,为什么闭口不言?请简要概括。(4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