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山涛,字巨源,河内怀人也。涛早孤,居贫,少有器量,介然不群。与嵇康.吕安善,后遇阮籍,便为竹林之交,著忘言之契。康后坐事,临诛,谓子绍曰:“巨源在,汝不孤矣。”
涛年四十,始为郡主簿。久之,拜赵国相,迁尚书吏部郎。与钟会.裴秀并申款呢。以二人居势争权,涛平心处中,各得其所,而俱无恨焉。时帝以涛乡闾宿望,命太子拜之
及羊祜执政,时人欲危裴秀,涛正色保持之。由是失权臣意,出为冀州刺史,加宁远将军。冀州俗薄,无相推毂注。涛甄拔隐屈,搜访贤才,旌命三十余人,皆显名当时。人怀慕尚,风俗颇革。入为侍中,迁尚书。以母老辞职,帝未之许。涛心求退,表疏数十上。除议郎,帝以涛清俭无以供养,特给日契,加赐床帐茵褥。礼秩崇重,时莫为比。
后除太常卿,以疾不变,会遭母丧,归乡里。涛年逾耳顺,居丧过礼,负土成坟,手植松柏。以涛为吏部尚书。前后选举,周遍内外,而并得其才。
咸宁初,涛再居选职十有余年,每一官缺,辄启拟数人,诏旨有所向,然后显奏,随帝意所欲为先。故帝之所用,或非举首,众情不察,以涛轻重任意。涛所奏甄拔人物,各为题目,时称《山公启事》。
太康初,迁右仆射,加光禄大夫,侍中.掌选如故。涛以老疾固辞,手诏曰:“君以道德为世模表,况自先帝识君远意。吾将倚君以穆风俗,何乃欲舍远朝政,独高其志耶!吾之至怀故不足以喻乎,何来言至恳切也。且当以时自力,深副至望。君不降志,朕不安席。”涛又上表固让。
以太康四年薨,时年七十九,诏赐甚厚,谥曰康。左长史范晷等上言:“涛旧第屋十间,子孙不相容。”帝为之立室。
初,涛布衣家贫,谓妻韩氏曰:“忍饥寒,我后当作三公,但不知卿堪公夫人不耳!”及居荣贵,贞慎俭约,虽爵同千乘,而无嫔媵。禄赐俸秩,散之亲故。
初,陈郡袁毅尝为鬲令,贪浊而赂遗公卿,以求虚誉,亦遗涛丝百斤,涛不欲异于时,受而藏于阁上。后毅事露,槛车送廷尉,凡所以赂,皆见推检。涛乃取丝付吏,积年尘埃,印封如初。
(节选自《晋书•卷四十三,列传第十三》)
【注释】推毂:推荐,推举。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俱无恨焉恨:怨恨
B.居丧过礼过:超过
C.独高其志耶高:使……高
D.子孙不相容容:包容
9.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山涛“贞慎”和“俭约”的一组是()
A.涛平心处中,各得其所
虽爵同千乘,而无嫔媵
B.积年尘埃,印封如初
涛旧第屋十间,子孙不相容
C.受而藏于阁上
负土成坟,手植松柏
D.诏旨有所向,然后显奏,随帝意所欲为先
禄赐俸秩,散之亲故
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涛深得朋友信任,嵇康因为有山涛这样的朋友而不担心自己死后儿子无人照顾。
B.山涛长期执掌吏部要职,搜访贤才,遍及朝野,选拔任用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C.山涛多次要求辞官,均未获晋武帝司马炎的批准,可见武帝对他的信任与倚重。
D.面对袁毅的贿赂,山涛觉得拒绝不合时宜,才勉强接受,又担心事发而藏之于阁上。
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帝之所用,或非举首,众情不察,以涛轻重任意。
(2)忍饥寒,我后当作三公,但不知卿堪公夫人不耳!
用斜线(/)给下面文段中划线的部分断句。
钱 塘 人 喜 杀 ,日 屠 百 鹅。 予 自 湖 上 夜 归 屠 者 之 门 百 鹅 皆 号 声 振 衢 路 若有 所 诉 鹅 能 警 盗 亦 能 却 蛇 其 粪 杀 蛇 蜀 人 园 池 养 鹅 蛇 即 远 去 有 二 能 而不 能 免 死 又 有 祈 雨 之 厄。 悲 夫!
(取材于苏轼《仇池笔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人也,好学,治《齐诗》,京师诸儒称述焉。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长史丙吉荐儒生王仲翁与望之等数人,皆召见。先是,左将军上官桀谋杀光,光既诛桀等,后出入自备。吏民当见者,露索去刀兵,两吏挟持。望之独不肯听,自引出阁曰:“不愿见。”吏牵持匈匈。光闻之,告吏勿持。望之既至前,说光曰:“将军以功德辅幼主,将以流大化,致于洽平,是以天下之士延颈企踵,争愿自效,以辅高明。今士见者皆先露索挟持,恐非周公相成王躬吐握①之礼,致白屋②之意。”于是光独不除用望之,而仲翁等皆补大将军史。三岁间,仲翁至光禄大夫给事中,望之以射策甲科为郎,署小苑东门侯。仲翁出入从仓头庐儿③,下车趋门,传呼甚宠,顾谓望之曰:“不肯碌碌,反抱关为?”望之曰:“各从其志。”
时大将军光薨,子禹复为大司马,兄子山领尚书,亲属皆宿卫内侍。地节三年夏,京师雨雹,望之因是上疏,愿赐清闲之宴,口陈灾异之意。宣帝自在民间闻望之名,曰:“此东海萧生邪?下少府宋畸问状,无有所讳。”望之对,以为:“《春秋》昭公三年大雨雹,是时季氏专权,卒逐昭公。向使鲁君察于天变,宜无此害。今陛下以圣德居位,思政求贤,尧、舜之用心也。然而附枝大者贼本心,私家盛者公室危。唯明主躬万机,举贤材,以为腹心,与参政谋,令公卿大臣朝见奏事,明陈其职,以考功能。如是则庶事理,公道立,奸邪塞,私权废矣。”对奏,天子拜望之为谒者。时上初即位,思进贤良,多上书言便宜,辄下望之问状,高者请丞相御史,次者中二千石试事。累迁谏大夫,丞相司直,岁中三迁,官至二千石。
(取材于班固《汉书·萧望之传》)
注释:①吐握:吐哺握发的简称。比喻求贤之心切。②白屋:茅屋。表示贱人所居。 ③仓头庐儿:奴仆。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引出阁曰引:推荐 |
B.延颈企踵 延:伸长 |
C.卒逐昭公逐:放逐 |
D.如是则庶事理,庶:众多 |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光闻之,告吏勿持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B.①将军以功德辅幼主②去以六月息者也 |
C.①望之因是上疏②因人之力而蔽之 |
D.①明陈其职,以考功能②其孰能讥之乎 |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吏民当见者,露索去刀兵 (如果有应当)接见的官吏百姓,(都要让他们)裸体瘦身除去兵器 |
B.恐非周公相成王躬吐握之礼,致白屋之意 (这)恐怕不合乎周公辅佐成王时亲自求贤的礼节,表达对平民的敬意。 |
C.下少府宋畸问状,无有所讳 下达(命令)让少府宋畸问明情况,(让他)不要有什么隐讳 |
D.然而附枝大者贼本心,私家盛者公室危 |
然而过分靠近大树就会伤害树干,家臣的权势过大就会危及朝廷。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萧望之反对霍光接见士民搜身去除兵器的作法,赞赏周公吐哺握发之礼。 |
B.萧望之因为不服从霍光不被任用,而顺从的王仲翁等人都补任大将军史。 |
C.大将军霍光去世之后,他的儿子霍禹、兄弟子山都在朝廷里担任了要职。 |
D.萧望之举用贤才、利国利民的谏言得到宣帝的认同,因此官位一年三升。 |
第二大题文言文《萧望之传》中说“各从其志”,意思是“每个人依照自己的意志行事”。请联系当下的社会生活或读过的文章谈谈自己对这一句子的领悟。(不少于200字)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公仪休(人名)相鲁而嗜鱼,一国献鱼,公仪子弗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弗受何也答曰夫唯嗜鱼故弗受夫受鱼而免于相虽嗜鱼不能自给鱼毋受鱼而不免于相则能长自给鱼。此明于为人为己者也。
(取材于《淮南子·道应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陈咸字子康,年十八,以父任为郎。有异材,抗直,数言事,刺讥近臣,书数十上,迁为左曹。父尝病,召咸教戒于床下,语至夜半,咸睡,头触屏风。父大怒,欲杖之,曰:“乃公教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咸叩头谢曰:“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也。”父乃不复言。
父死后,元帝擢咸为御史中丞,总领州郡奏事,课第诸刺史,内执法殿中,公卿以下皆敬惮之。是时中书令石显用事专权,咸颇言显短,显等恨之。时槐里令朱云残酷杀不辜,有司举奏,未下。咸素善云,云从刺候,教令上书自讼。于是石显微伺知之,白奏咸漏泄省中语,下狱掠治,减死,髡为城旦,因废。
成帝初即位,大将军王凤以咸前指言石显,有忠直节,奏请咸补长史。复为南阳太守。所居以杀伐立威,豪猾吏及大姓犯法,辄论输府,以律程作司空。咸所居调发属县所出食物以自奉养,奢侈玉食。然操持掾史,郡中长吏皆令闭门自敛,不得逾法。下吏畏之,豪强执服,令行禁止,然亦以此见废。
时车骑将军王音辅政,信用陈汤。咸数赂遗汤,后竟征入为少府。少府多宝物,属官咸皆钩校①,发其奸臧,没入辜榷②财物。官属及诸吏,举奏按论,畏咸,皆失气。为少府三岁,与翟方进有隙。方进为丞相,奏:“咸前为郡守,所在残酷,毒螫加于吏民。”咸坐免。顷之,红阳侯王立举咸方正③,为光禄大夫给事中,方进复奏免之。后数年,立有罪就国,方进奏归咸故郡,以忧死。
(取材于《汉书·陈万年传(附陈咸)》有删改)
【注解】①钩校:探究查对。②辜榷:垄断、侵占。③方正:汉代选举科目之一。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言事,刺讥近臣刺讥:指责。 |
B.于是石显微伺知之微伺:暗中探察。 |
C.然操持掾史操持:筹划,料理。 |
D.与丞相翟方进有隙,咸坐免坐免:因……牵连被罢官。 |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抗直,数言事 // 后数年,立有罪就国 |
B.乃公教戒汝 // 父乃不复言 |
C.公卿以下皆敬惮之 // 顷之,红阳侯王立举咸方正 |
D.然亦以此见废 // 方进奏归咸故郡,以忧死 |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也 我全明白您所说的意思,您主要就是教我如何巴结、奉承人。 |
B.咸颇言显短,显等恨之 陈咸多次议论石显的短处,石显等人对他就怀恨在心。 |
C.云从刺候,教令上书自讼 朱云探听并等候裁决,皇帝命朱云上书申诉自己的情况。 |
D.立有罪就国,方进奏归咸故郡 |
红阳侯王立有罪回到封邑中,翟方进也奏明皇帝让陈咸回到原籍。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陈咸开始对父亲所谓的“教戒”很反感,后来他却也贿赂权贵。 |
B.陈咸被髡首罚做苦工,是因为他在执法时滥杀无辜,施法严苛。 |
C.陈咸任南阳太守时对境内大户与下属均严治,可自己生活奢侈。 |
D.陈咸晚年为官,因为与翟方进有矛盾,先后多次被其奏请免职。 |
第二大题文言文中,作者写陈咸仕途数起数伏,后被发回故郡,最终“以忧死”。你如何看待陈咸的结局?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少于200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於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乃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实可为笑。
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 此岂是解爱财物?规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诗》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固非谬言也。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迳,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汉大司农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如此之流,何可胜记!
若能小心奉法,常如朕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此言可为深诫。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古人云:“鸟栖於林,犹恐其不高,复巢於木末;鱼藏於水,犹恐其不深,复穴於窟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 今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禄,当履忠正,蹈公清,则无灾害,长守富贵矣。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节选自《贞观政要·贪鄙》)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禄秩优厚秩:官吏的俸禄 |
B.乃以博财物耶博:增加 |
C.规小得而大失者也规:谋求 |
D.事觉自死觉:败露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贪鄙”的恶果的一组是( )
①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 ②一朝彰露,禄秩削夺
③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④愚者多财生其过
⑤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⑥祸福无门,惟人所召
A.①③④ | B.④⑤⑥ | C.②③⑥ | D.①②⑤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明珠弹雀为喻,说明人不能“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贪图身外之物,而招来杀身之祸。 |
B.文章用“公仪休不受人鱼”和“秦惠王刻石牛置金伐蜀”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不可“规小得而大失”。 |
C.为主为臣的,如果能做到“小心奉法,常畏天地”,不仅能使百姓安宁,自身常获欢乐,还能使子孙后代感到荣耀。 |
D.文章最后以鸟贪高、鱼贪深而被获为警戒,要求“居高位,食厚禄”的官员们做到“履忠正,蹈公清”,这样才能避免灾害,长保富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