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江泽民在中国—东盟首脑非正式会晤时强调指出,悠久的传统友谊,相似的历史遭遇,维护和平与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是加强中国与东盟各国睦邻互信、友好合作的历史和现实的重要基础。
(1)根据中国古代相关史实,说明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之间“悠久的传统友谊”。(6分)
(2)近代以来,中国和东南亚各国有什么“相似的历史遭遇”?(4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为了维护和平与促进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作了哪些共同的努力?(7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孔子家语•观思》
材料二:……系富贵好善,仰体天父、天兄圣心者,题缘而成其举。立医师,必考取数场然后聘用,不受谢金,公义者司其事。……兴跛盲聋哑院。有财者自携资斧,无财者善人乐助,请长教以鼓乐书数杂技,不致为废人也。……兴鳏寡孤独院。准仁人济施,生则教以诗书各法,死则怜而葬之。因此等穷民,操心危,虑患深,往多有用之辈,不可不以恩感之也。
材料三: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妇女怀孕后入公立政府组建的“人本院”赡养,实施胎教,婴儿出世后一律由公立的“育婴院”、“慈幼院”抚养;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人如果患病或因工作受伤致残,可以进入社会举办的“医疾院”,得到精心高超的治疗;人到了晚年,则可进入社会举办的“养老院”、“恤贫院”,受到“公恤”。
——据康有为《大同书》整理
材料四:“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摘自1924年孙中山的《建国纲领》
回答下列问题:
(1)实施救济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并分析评价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
(2)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二出自何处?该材料主张的社会福利在筹办方面有何特点?
(3)根据材料三,在举办社会福利方面康有为提出了哪些主张?有何特点?并指出其思想来源。
(4)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的民生主张又有何发展?
(60分)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五十六个民族组成了多民族统一和睦的大家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下图是女真族的发展历史。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图中阴影部分反映的历史现象,并由此分析我国历史发展的突出特点。
(2)明清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加强的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结合史实,概括说明清朝是从哪些方面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先要概括哪几方面,再分别用史实说明,至少答出四个方面)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32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到某些手工业者家属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元稹《织女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可见其一斑。一直到不久以前,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这种传习,主要由于手工业市场的狭小,手工劳动者为了防止技术竞争而采取的自卫措施,手工业成品也往往因此而保证了工艺水平。但这种世代传习显然是妨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出现手工业世代传习的原因。指出手工业世代传习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4分)
材料二六朝古都金陵(今江苏南京)原是一个“市廛列肆,埒于二京,人杂五方”的 大都会,唐代成为润州(今江苏镇江)一县。正如诗人所说:“霸气尽而江山空,皇风清而市朝改。昔时地险,实为建业之雄都;今日太平,即是江宁之小邑。”连一个州的治所也不是。全国的统一,使金陵失去长江中下游之间的枢纽作用,运河的开通,使金陵失去咽喉地带的地理位置,缺乏经济依托的金陵地位一落千丈。而扬、润、苏、常、杭等州由于本身经济的发展和运河流经其地而成为重要的都会。
——摘自吴宗国《隋唐五代简史》
(2)据材料二指出隋唐时期扬州、苏州、润州、常州、杭州等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3分)
材料三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 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于力,末技游食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摘自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四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3)材料三和材料四是分别是如何看待商业和农业的关系的?各自的理由是什么?(12分)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观点产生的原因和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表(第一套节目)(节选)
4:00合唱《东方红》,预报节目 4:15革命文艺 5:30对人民公社社员广播 6:00学习马列著作、毛主席著作节目 6:20革命文艺 6:30新闻和报纸摘要 8:00体育节目 8:15革命文艺 8:30新闻和报纸摘要 |
11:00国际时事 11:30人民解放军节目 12:00对工人广播 12:30新闻 13:00教唱革命现代京剧、革命歌曲;革命文艺…… 15:40学习马列著作、毛主席著作节目 16;00红小兵节目 16:20红卫兵节目 |
材料二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节目表(节选)
周一至五逢整点安排10分钟《整点新闻》,逢半点安排5分钟《半点新闻》和5分钟《气象·生活》。 |
周六、日 |
|
0:30 午夜剧 1:30 怀旧影院场 2:30 夜读心灵 4:30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5:00 老年之友/残疾人之友 7:20 早知天下 8:00 体育直播间 8:20 做客中央台 |
8:40 财经在线 11:10 法治中国 12:35 体彩时间 12:40 中国质量报道(含整点新闻) 19:20 城乡纪实 20:30 天天福彩 20:35 小喇叭 22:30 神州夜航 (含整点新闻) |
0:10 生活资讯 4:30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5:00 老年之友/残疾人之友 8:35 流行经典 9:30 娱乐周报 12:00 天天体彩 20:30 天天福彩 20:35 体育沙龙 |
请回答:判断材料一、二分别是中国哪个历史时期的电台广播节目表,简要说明你的判断依据。
阅读下列摘编自《中共西藏党史大事记》的材料,回答问题。
1959年5月,中共中央在给西藏工委《关于当前在平叛工作中几个政策问题的决定》的批示中指出:目前西藏地区的任务是,结合平息叛乱的斗争,采取边打边改的方法,完成全区的民主改革。西藏地区的民主改革可以分为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以三反(反叛乱、反乌拉、反奴役)双减(减租减息)为内容;第二步,以实行分配土地为内容。……明令宣布那些参加叛乱的上层反动分子、寺庙和原西藏地方政府的土地,由原耕种的农民耕种,并在今年实行“谁种谁收”,以后再行分配土地的政策。对于没有参加叛乱的贵族的土地和多余的农具、耕畜、房屋,一律仿照内地对待民族资产阶级的办法,实行赎买政策,对牧区的政策,应当同农区有所不同。……彻底废除封建农奴制度,废除人身依附,解放农奴和奴隶,废除农奴主及其代理人的一切封建特权,废除寺庙的一切封建特权(包括委派官员,管理市政,私设法庭、监牢、刑罚,没收财产,流放人民,私藏武器,干涉民刑诉讼,干涉婚姻自由,干涉文化教育事业,破坏生产等)。……必须迅速地确定所有制,以安定牧区人民的生产情绪,没收参加叛乱的牧主的牲畜分配给牧民,实行“谁放牧归谁所有”的政策;对于没有参加叛乱的牧主的牲畜仍然归牧主所有,实行牧工牧主两利政策。
请回答:依据材料,归纳当时中央人民政府在西藏进行的民主改革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