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三次巨变依次发生于20世纪的前期、中期和后期,时间上具有连续性。三次巨变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20世纪中国现代化的百年进程与这三次历史性巨变、与这三位伟大人物紧紧相连。据此回答:
(1).中国在20世纪中期和后期经历的两次历史性巨大变化分别是指什么?这两次巨变产生的两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分别是谁?
(2).这两次历史性巨变给中国现代化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3).概括指出上述两位伟大人物对中国现代化的突出贡献。
(4).这两次巨变都伴随着对现代化建设模式的探索,这两位伟人始终坚持寻找适合本民族的现代化发展模式。试概括这两位伟人向“外人”学习构建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模式的特点。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容易
知识点: 邓小平理论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太和九年(485年),孝文帝下均田令:十五岁以上男夫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受露田二十亩。奴婢受田额与良民同。……所授之田,不准买卖。身死或年逾七十者将露田还官。此外,初授田男子另给桑田20亩,作为世业,身终不还,可传子孙,不许买卖。……新附民户,每三口加宅田一亩。桑田及宅地为世业,授田后不准迁徙。
——王钟翰《中国民族史》
材料三 今介甫(王安石)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抚,莫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
材料四 (农奴)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购买分配给他们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属地作为私产……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1861年颁布的“二一九法令”
材料五

明治政府颁发的地契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次改革的什么措施? (4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均田令的主要内容。(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材料三中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
(每项各举一条)(8分)
(4)材料四、材料五有关土地问题的规定,对两国工业化的作用有何相同之处? (4分)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往往都涉及土地问题的原因的认识。(4分)

古今中外的改革都把移风易俗作为革新的重大举措。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类文明史图鉴丛书》

图一北魏文官汉服俑图二孝文帝出行
材料二明治政府颁布法令:官员礼服为西式礼服,提倡人们穿西装;为使日本人长得更高天皇下达食牛肉的敕令。欧式砖瓦建筑不断兴建;有轨马车、人力车、火车成为人们新的交通工具……。
材料三
“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 ---梁启超
“缠足之大恶,将不惟忘其国,又以亡其种类” ---谭嗣同
请回答:
(1)通过材料一中的服饰,你获得的最重要的历史信息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日本了什么政策?
(3)材料三反映出维新变法运动中什么主张?
(4)结合上述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归纳说明为什么许多重大改革都把移风易俗作为革
新的重大举措?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 商鞅认为:“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
——国学整理社:《诸子集成》
材料二 : 在梭伦的法律体系中,立法权属于全体雅典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从执法及其监督体制看,他采取的措施是,公民陪审法庭(陪审员从各个等级的公民中抽签产生)有权撤销或修改执政官的判决,如果公民陪审法庭对执政官在任期间的行为不满,则有权对他加以惩治。
一一《商鞅与梭伦法制思想之比较》
材料三 : 商鞅设立了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新法规定,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大小授予官爵。凡在战争中斩敌首一个,可赏爵一级,田一顷,住宅九亩;要做官的,可做五十石俸禄的官;斩敌首两个,可做百石的官,以此类推。
一一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
材料四 : 梭伦修改宪法,规定……凡土地所得年收入达500麦斗者为第一等级,称为“五百麦斗者”,可担任高级官职;凡收入300麦斗者为第二等级,称为“骑士级”,可担任高级官职;凡收入200麦斗者为第三等级,称为“双牛级”,可担任低级官职;凡收入200麦斗以下者为第四等级,称为“日佣级”,不能担任任何官职。
——崔连仲:《世界通史》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梭伦的法制思想的不同之处。(4分)
(2)依据材料三、四,指出两次改革对担任官职的条件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共同作用是什么?(2分)
(3)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次改革对两国政治体制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4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孙文《国盟会宣言》1905年8月
材料二:“孙中山是从民间来的……他生于农民家庭。他的父亲耕田。他县里的人民都是农民。……就在他早年还是贫农家里贫儿的时候,他变成为一个革命的人。他下了决心,认为中国的农民生活不该长此困苦下去。”——宋庆龄《为新中国奋斗》
材料三:“民生主义,即贫富均等,不能以富者压制贫者也。但民主主义,在数十年前,已有人行之者,其人为何?即洪秀全是。洪秀全建设太平天国,所有制度……即完全经济革命主义,亦即俄国今日之均产主义。”——《三民主义改造新国家》
材料四:“两年之中(1895—1897)所见所闻,殊多心得……乃采取民生主义。”“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古代所不能及的……统计英国的财富,多于前代不止数千倍;人民的贫穷甚于前代,也不止数千倍;并且富者极少,贫者极多。”“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
——《孙中山选集》
材料五:美国经济学家亨利·乔治在1879年发表《进步与贫困》一书,认为土地是人类的公产,地租是不劳而获,人人应有平等的生存权利,因此人人都应该有使用土地的平等权利,土地被私人占有,这是社会贫困的主要根源。因此,他主张土地国有。但是他又认为采取没收地主土地的手段过于激烈,主张征收土地税。这样就能够刺激社会生产的发展,制止土地投机增加工人和农民的收入,以便实现“社会主义”。
请回答:
(1)材料一表达了孙中山怎样的政治主张?
(2)根据材料一、二、三、四、分析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形成原因(不得摘抄原文 6分)
(3)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孙中山在中国近代思想发展方面的最大贡献是什么?
孙中山的思想继承了中国历史上哪些思想精华?又运用了欧美启蒙思想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中哪些合理内核?据此概括孙中山思想所体现的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发展特点。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反对分裂维护统一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国的主体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虽有分合离乱,但统一的时期远远多于分裂的时期,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具有高度一致的整体感、责任感和忠实于国家民族整体利益的价值取向,以及各个民族之间和睦合作、友好相待、共赴国难、共渡难关的优良传统。在中国历史上,一些杰出的政治家站在维护民族团结的高度,坚持“和为贵”和宽厚仁爱的原则,用信义、和平的方式来处理复杂的民族矛盾,“化干戈为玉帛”使各民族和睦相处,亲同一家。
(1)秦始皇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作出了哪些贡献?
(2)唐太宗是怎样“站在维护民族团结的高度”处理与西藏(当时称吐蕃)之间的关系的?这一政策在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方面起到什么作用?
(3)康熙帝为巩固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对西藏和蒙古采取哪些措施?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