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新三民主义之所以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主要是因为:

A.它和中共的纲领完全一致    B.它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C.它和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原则一致 D.它是在中共的帮助下制定的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容易
知识点: 评价孙中山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东史郎日记》(日):“在(南京)马群镇警戒的时候,我们听说俘虏们被分配给各个中队,每一中队两三百人,已自行处死。”“七千人的生命(俘虏)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是道听途说,不符合事实 B.可供研究南京大屠杀的情况使用
C.真实反映了淞沪会战的惨死场景 D.说明中国开始进入抗日战争时期

“饮龙井茶,品江南丝竹;登虎丘塔,论天下园林。”这副对联描写江浙地区百姓的悠闲生活。下列有关江浙地区历史变迁,正确的表述是

A.元朝实行行省制,浙江是其中的行省之一
B.明清时期,我国的文化中心基本在浙江
C.《南京条约》签订后,宁波被辟为首批开放的通商口岸,标志浙江近代化的开始
D.中国近代民主政治首先诞生在江浙一带

有学者说过,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存在于农村经济上面,是农村经济专业化发展的结果。由此可见,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整体特点是

A.农村经济仍然以自然经济为主 B.自然经济已退居次要地位
C.商品化趋势明显 D.市镇是进行农贸商品交换的场所

佛山《梁氏家谱》中记载:“明宣德四年,祖庙门前明堂狭隘,又多建铸造炉房,堪舆家言,玄武神前不宜火炎,慧(梁文慧)遂与里人霍佛山浼炉户他迁。”由此可见当时佛山
①居民仍有宗法观念 ②铸造业兴盛 ③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④居民重视风水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中国古代自先秦开始已有“法治”的思想,其内涵随时间发展而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
——《韩非子·难三》
明君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
——《韩非子·有度》
材料二
鉴于《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有不少缺陷,尤其是它仅为政府之规制而非为国民之规制,因而孙中山提出应另制新法。他在给参议院的咨文中说:“查临时政府现已成立,而国民组织之法尚未制定,应请贵院迅为编定颁布,以固民国之基。并据法制局局长宋教仁呈拟《中华民国临时组织法草案》五十五条前来,合并咨送贵院,以资参叙。”但被参议院拒绝。原因有两个,一是认为组织法的名称,不能包括“人权”的内容,因而主张制定一份名为“临时约法”的文本;二是认为立法如“受命于政府,有损立法独立之尊严”,应由参议院自行起草。
——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讨论通过,并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阅读材料一,概括韩非子所说“法”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在当时的积极意义。
(2)材料二中,参议院关于“新法”的认识和孙中山有何不同?结合相关史实,说明参议院的主张是否得以实现。
(3)阅读材料三,针对当时“法”出现的问题,邓小平提出了哪些主张?结合所学,简述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成就。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